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2024-12
版次: 1
ISBN: 9787111760986
定价: 499.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032页
字数: 2223千字


  • 本书系统介绍内燃机技术,内容包括内燃机历史的回顾、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定义和分类、特征参数、特场、热力学基础、传动机构、发动机零部件、发动机、摩擦学、换气过程、内燃机增压、混合气形成过程和混合气形成系统、着火、燃烧、燃烧过程、用于发动机和变速器控制的电子和机械、动力成系统、传感器、执行器、内燃机冷却、废气排放、运行材料、运行材料的过滤、计算和模拟、燃烧诊断——燃烧发展过程中的示功图和可视化、燃料消耗、噪声污染、发动机测量技术、混合动力驱动、替代的车辆驱动和apu(辅助动力装置)、发动机和车辆中的能源管理、2020年以后驱动用的能源、展望。本书适合内燃机专业工程师、研究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参。
    丛书序
    译者的话
    第8版前言
    作者介绍
    第1章历史的回顾1
    参考文献6
    第2章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定义和
    分类7
    2.1定义7
    2.2分类的可能性8
    2.2.1燃烧过程8
    2.2.2燃料8
    2.2.3工作过程8
    2.2.4混合气形成9
    2.2.5气体交换控制9
    2.2.6充量供给9
    2.2.7结构形式10
    2.2.8点火11
    2.2.9冷却11
    2.2.10负荷调节11
    2.2.11用途11
    2.2.12转速和功率等级11
    参考文献12
    第3章特征参数13
    3.1排量13
    3.2压缩比14
    3.3转速和活塞速度15
    3.4转矩和功率16
    3.5燃料消耗16
    3.6气体功和平均压力18
    3.7效率19
    3.8空气流量和气缸充气量20
    3.9空气-燃料比21
    参考文献22
    第4章特性场23
    4.1燃料消耗特性场24
    4.2排放特性场25
    4.3点火特性场和喷射特性场28
    4.4废气温度特性场28
    第5章热力学基础30
    5.1循环过程30
    5.2比较过程31
    5.2.1简单的模型过程31
    5.2.2损失33
    5.3开式的比较过程34
    5.3.1理想发动机的工作过程34
    5.3.2接近实际的工作过程36
    5.4效率39
    5.5发动机的能量平衡40
    参考文献40
    第6章传动机构42
    6.1曲柄连杆机构42
    6.1.1结构和功能42
    6.1.2曲柄连杆机构上的力45
    6.1.3切向力变化过程和平均
    切向力49
    6.1.4质量力51
    6.1.5质量平衡56
    6.1.6内部力矩60
    6.1.7曲柄次序和点火次序60
    6.2扭转振动61
    6.2.1基础知识61
    6.2.2机械装置的简化62
    6.2.3固有频率和振型63
    6.2.4激振力、激振功和激振振幅63
    6.2.5降低曲轴偏置的措施65
    6.2.6双质量飞轮65
    6.3可变压缩比和可变排量67
    6.3.1可变排量67
    6.3.2可变压缩比67
    参考文献70
    第7章发动机零部件72
    7.1活塞、活塞销、活塞销卡环72
    7.1.1活塞72
    7.1.2活塞销83
    7.1.3活塞销卡环84
    7.2连杆84
    7.2.1连杆的结构类型85
    7.2.2载荷85
    7.2.3连杆螺栓86
    7.2.4造型87
    7.2.5连杆加工87
    7.2.6连杆材料90
    7.3活塞环90
    7.3.1结构形式91
    7.3.2环的配置93
    7.3.3特征参数94
    7.3.4活塞环的制造95
    7.3.5应力、损伤、磨损、摩擦97
    7.4曲轴箱98
    7.4.1任务和功能98
    7.4.2气缸曲轴箱的造型设计100
    7.4.3声学优化104
    7.4.4曲轴箱重量最小化105
    7.4.5曲轴箱铸造工艺106
    7.5气缸107
    7.5.1气缸的造型设计107
    7.5.2气缸运行面的加工110
    7.5.3气缸冷却111
    7.6油底壳112
    7.7曲轴箱通风113
    7.7.1法律上的边界条件113
    7.7.2技术要求114
    7.7.3现有曲轴箱通风系统的系统结构117
    7.7.4油气分离118
    7.7.5曲轴箱压力调节121
    7.7.6模块化和气门罩集成化123
    7.8气缸盖124
    7.8.1气缸盖的基本设计124
    7.8.2气缸盖的结构设计126
    7.8.3铸造方法134
    7.8.4模型制作和模具制作137
    7.8.5机械加工和质量保证138
    7.8.6气缸盖的实际结构形式139
    7.8.7气缸盖技术展望143
    7.9曲轴145
    7.9.1在车辆中的功能145
    7.9.2制造和特性146
    7.9.3轻量化和提高强度的方法148
    7.9.4曲轴的计算149
    7.10配气机构零部件150
    7.10.1标准配气机构150
    7.10.2传动带张紧系统、张紧轮和
    偏转轮160
    7.10.3链张紧和导向系统162
    7.11气门164
    7.11.1功能和术语解释164
    7.11.2制造方法和气门类型164
    7.11.3结构形式166
    7.11.4气门材料168
    7.11.5特殊气门结构168
    7.11.6气门锁片168
    7.11.7气门转动装置169
    7.12气门弹簧170
    7.13气门座圈173
    7.13.1引言173
    7.13.2对气门座圈的要求173
    7.14气门导管178
    7.14.1对气门导管的要求178
    7.14.2材料和特性180
    7.14.3气门导管的几何尺寸182
    7.14.4气缸盖装配183
    7.15润滑油泵184
    7.15.1润滑系统和对润滑油泵的要求184
    7.15.2润滑油泵的结构形式185
    7.15.3发动机润滑油泵的调节191
    7.15.4泵的方案设计和安装位置198
    7.15.5开发202
    7.16凸轮轴208
    7.16.1凸轮轴的任务208
    7.16.2配气机构的配置208
    7.16.3凸轮轴的结构209
    7.16.4工艺和材料210
    7.16.5轻量化215
    7.16.6凸轮轴载荷的影响因素216
    7.16.7凸轮轮廓的设计216
    7.16.8运动学计算217
    7.16.9动力学计算218
    7.16.10凸轮轴调节系统219
    7.17链传动221
    7.17.1传动链结构形式222
    7.17.2传动链特征参数223
    7.17.3链轮224
    7.17.4传动链导向元件224
    7.17.5减小链传动摩擦的方案设计224
    7.18带传动226
    7.18.1用于凸轮轴驱动的齿形带传动226
    7.18.2驱动辅助设备用的V带传动231
    7.19内燃机中的轴承234
    7.19.1基础234
    7.19.2发动机轴承的计算和尺寸化236
    7.19.3轴承材料241
    7.19.4轴承结构形式——结构、承载能力、
    应用246
    7.19.5轴承失效250
    7.19.6展望250
    7.20进气系统251
    7.20.1进气系统的组件252
    7.20.2声学256
    7.21密封系统259
    7.21.1气缸盖密封系统259
    7.21.2特殊的密封件263
    7.21.3弹性体密封系统267
    7.21.4开发方法270
    7.22发动机上的螺栓273
    7.22.1高强度的螺栓连接273
    7.22.2质量要求273
    7.22.3螺栓连接274
    7.22.4附件螺栓连接和轻金属螺栓279
    7.22.5螺栓拧紧方法280
    7.23排气歧管281
    7.23.1歧管的开发进程283
    7.23.2作为单个组件的歧管283
    7.23.3作为部分模块的歧管285
    7.23.4集成的排气歧管285
    7.23.5歧管组件285
    7.24发动机水泵286
    7.24.1要求、结构形式和结构设计286
    7.24.2叶轮和螺旋通道288
    7.24.3冷却液侧的密封289
    7.24.4水泵的特性场和相似性关系290
    7.24.5气蚀292
    7.24.6流动模拟、流动分析、强度验证和
    优化292
    7.24.7可切换的、可调的和电动水泵293
    7.25二冲程发动机的控制机构298
    参考文献300
    第8章发动机307
    8.1发动机方案设计307
    8.1.1发动机结构形式308
    8.1.2与基础发动机相关的发动机方案设计
    的差异特征310
    8.1.3其他方案设计标准312
    8.1.4汽车中附件布置的方案设计312
    8.2实际的发动机313
    8.3摩托车发动机/特殊用途发动机328
    8.3.1道路用摩托车329
    8.3.2越野摩托车342
    8.3.3法规349
    8.3.4赛车发动机359
    8.3.5特殊应用364
    8.4旋转活塞发动机/汪克尔发动机370
    8.4.1历史370
    8.4.2旋转活塞发动机的一般功能方式371
    8.4.3四冲程原理371
    8.4.4乘用车Renesis的旋转活塞
    发动机372
    8.4.5氢旋转活塞发动机374
    8.5手提式工作机械用小排量发动机375
    8.5.1排放法规376
    8.5.2减少废气排放的措施377
    8.5.3混合气形成和发动机管理379
    参考文献381
    第9章摩擦学383
    9.1摩擦383
    9.1.1特征参数383
    9.1.2摩擦状况383
    9.1.3摩擦的测量方法384
    9.1.4运行状态和边界条件的影响385
    9.1.5摩擦对燃料消耗的影响386
    9.1.6实用内燃机的摩擦特性387
    9.1.7以活塞组为例的摩擦计算的方法395
    9.2润滑396
    9.2.1摩擦学基础396
    9.2.2润滑系统398
    参考文献404
    第10章换气过程406
    10.1四冲程发动机中的换气装置406
    10.1.1配气机构的结构类型407
    10.1.2配气机构的结构部件408
    10.1.3配气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412
    10.1.4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装置的设计415
    10.2换气过程计算426
    10.3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428
    10.3.1扫气方法428
    10.3.2换气机构430
    10.3.3扫气空气供给431
    10.4可变的气门控制433
    10.4.1凸轮轴调节器435
    10.4.2具有分级式气门升程或开启持续
    时间变化的系统442
    10.4.3全可变气门控制444
    10.4.4可变配气机构的展望458
    10.5带可控进气空气阀的脉冲增压459
    10.5.1概述459
    10.5.2批量生产时对组件的要求460
    10.5.3电气的系统集成462
    10.5.4机械的系统集成462
    10.5.5集成的脉冲增压器进气模块462
    参考文献463
    第11章内燃机增压465
    11.1机械增压465
    11.2废气涡轮增压466
    11.3增压空气冷却467
    11.4发动机与压气机的相互作用468
    11.4.1压气机特性场中的四冲程
    发动机468
    11.4.2机械增压469
    11.4.3废气涡轮增压469
    11.5动态特性474
    11.6增压发动机中的附加措施477
    11.6.1汽油机477
    11.6.2柴油机477
    11.7乘用车通过分动增压和二级增压拓展
    功率(高增压)478
    11.7.1二级增压方法的历史和演变(分级
    增压)478
    11.7.2二级增压的热力学479
    11.7.3分动增压和二级增压方案设计/
    系统480
    11.7.4应用范围482
    11.8在涡轮增压器试验台上确定涡轮增压器
    特性场482
    11.8.1涡轮增压器试验台的原理结构483
    11.8.2压气机和涡轮机的特性场483
    11.8.3在发动机工作过程模拟中使用涡轮
    增压器特性场时的特点485
    参考文献486
    第12章混合气形成过程和混合气形成
    系统489
    12.1内部混合气形成489
    12.2外部混合气形成489
    12.3汽油机混合气形成(化油器/汽油
    喷射)489
    12.3.1化油器的工作原理489
    12.3.2借助于汽油喷射的混合气形成490
    12.4柴油机混合气形成500
    12.4.1燃油喷射系统概述501
    12.4.2具有喷射同步压力产生的系统506
    12.4.3带中央蓄压器的系统511
    12.4.4喷嘴和喷嘴体517
    12.4.5喷射系统与发动机的适配520
    12.5燃料供给系统523
    12.5.1燃料箱523
    12.5.2燃料箱通风系统524
    12.5.3对燃料输送系统的要求524
    12.5.4液位状态测量530
    参考文献531
    第13章着火533
    13.1汽油机着火533
    13.1.1着火概述533
    13.1.2对点火系统的要求533
    13.1.3最小点火能量533
    13.1.4火花点火的基础533
    13.1.5线圈点火系统(感应式)534
    13.1.6其他的点火系统536
    13.1.7燃气发动机536
    13.1.8总结/展望536
    13.2火花塞537
    13.2.1对火花塞的要求537
    13.2.2结构形式537
    13.2.3热值538
    13.2.4点火电压需求538
    13.2.5点火特性(和混合气着火)539
    13.2.6磨损540
    13.2.7应用541
    13.3柴油机着火541
    13.3.1自行着火和燃烧541
    13.3.2柴油机的冷起动542
    13.3.3冷起动支持组件544
    13.3.4展望548
    参考文献549
    第14章燃烧550
    14.1燃料和燃料化学550
    14.2碳氢化合物的氧化552
    14.3自行着火553
    14.3.1H2-O2系统553
    14.3.2碳氢化合物的着火554
    14.3.3快速压缩发动机555
    14.3.4柴油机555
    14.3.5HCCI发动机555
    14.3.6发动机爆燃555
    14.3.7自行着火的建模555
    14.4火焰传播556
    14.4.1湍流尺度556
    14.4.2火焰类型557
    14.5建模和模拟558
    14.5.1燃烧模型分类559
    14.5.2零维模型559
    14.5.3现象学模型562
    14.5.43D-CFD模型563
    参考文献564
    第15章燃烧过程566
    15.1柴油机566
    15.1.1柴油燃烧566
    15.1.2四冲程柴油机燃烧过程571
    15.2汽油机580
    15.2.1进气道喷射发动机(PFI发动机)
    的燃烧过程580
    15.2.2直接喷射火花点火(DISI)
    发动机的燃烧过程590
    15.3二冲程柴油机605
    15.4二冲程汽油机606
    参考文献609
    第16章用于发动机和变速器控制的电子
    和机械612
    16.1环境要求612
    16.1.1安装分类612
    16.1.2热管理613
    16.2独立产品615
    16.3连接技术618
    16.4变速器控制单元618
    16.4.1系统描述619
    16.4.2变速器控制单元类型620
    16.4.3“机电一体化变速器模块”的应用
    示例622
    16.4.4选择“正确”的控制单元类型的
    决策标准623
    16.5电子架构、结构和元件623
    16.5.1基本结构623
    16.5.2电子元件624
    16.6控制单元电子设备630
    16.6.1概述630
    16.6.2信号处理630
    16.6.3信号评估631
    16.6.4信号输出632
    16.6.5电源供给633
    16.6.6接口634
    16.6.7变速器控制单元的电子设备634
    16.7软件架构设计638
    16.7.1软件在发动机控制中的任务638
    16.7.2对软件的要求639
    16.7.3软件的架构方案设计639
    16.7.4软件开发流程640
    16.8内燃机的控制640
    16.8.1驾驶员请求和驾驶员辅助系统640
    16.8.2动力总成管理640
    16.8.3基于转矩的发动机控制功能
    结构641
    16.8.4基于模型的函数的进气歧管充气模型
    示例642
    16.9功能643
    16.9.1I调节643
    16.9.2防抖动功能645
    16.9.3节气门调节647
    16.9.4爆燃调节647
    16.9.5车载诊断(OBD)649
    16.9.6安全性方案设计652
    16.10动力总成控制中的安全性方案设计653
    16.1148V车载电气系统中的发动机和变速器
    控制单元656
    16.11.1架构匹配657
    16.11.2标准化活动657
    参考文献657
    第17章动力总成系统658
    17.1动力总成架构658
    17.2汽车纵向动力学659
    17.3变速器类型659
    17.4功率层级和信号处理层级661
    17.5变速器控制661
    17.6集成的动力总成管理(IPM)663
    17.7动力总成电气化组件664
    17.7.1概述664
    17.7.2混合动力和电驱动变体665
    17.7.3组件666
    17.7.4电力电子设备666
    17.7.5电机667
    17.7.6能量存储装置668
    参考文献671
    第18章传感器672
    18.1温度传感器672
    18.2液位传感器672
    18.3爆燃传感器673
    18.4废气传感器673
    18.4.1氧传感器674
    18.4.2NOx传感器674
    18.5压力传感器675
    18.5.1常压传感器675
    18.5.2中等压力传感器676
    18.5.3高压传感器676
    18.5.4压力开关676
    18.6空气质量流量传感器677
    18.6.1测量原理677
    18.6.2空气质量流量传感器结构677
    18.6.3二次空气质量传感器678
    18.7转速传感器678
    18.7.1无源转速传感器678
    18.7.2有源传感器678
    18.8柴油机的燃烧室压力传感器679
    参考文献680
    第19章执行器681
    19.1驱动器 681
    19.1.1气动驱动器681
    19.1.2电驱动器681
    19.1.3与发动机控制电子装置的通信682
    19.1.4重置/默认位置683
    19.2节流板执行器683
    19.2.1汽油机的核心功能683
    19.2.2柴油机的核心功能683
    19.2.3其他功能683
    19.2.4“线控驱动”(E-Gas)684
    19.2.5旁通阀功能685
    19.2.6真空/预节流执行器685
    19.3涡流节流板和紊流节流板/谐振增压686
    19.3.1气道停用686
    19.3.2分层充气686
    19.4可变涡轮截面涡轮增压器687
    19.5废气再循环阀687
    19.6蒸发排放组件689
    19.6.1油箱通风阀689
    19.6.2蒸发排放的诊断690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692
    第20章内燃机冷却693
    20.1概述693
    20.2对冷却系统的要求693
    20.3计算基础和仿真工具694
    20.4发动机冷却子系统695
    20.4.1冷却介质冷却695
    20.4.2增压空气冷却697
    20.4.3废气冷却697
    20.4.4润滑油冷却698
    20.4.5风扇和风扇驱动699
    20.5冷却模块700
    20.6发动机冷却系统700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701
    第21章废气排放702
    21.1法规702
    21.1.1欧洲702
    21.1.2美国加利福尼亚州703
    21.1.3日本704
    21.1.4新兴市场704
    21.1.5废气排放法规的统一704
    21.2废气测量技术704
    21.2.1用于机动车认证的测量技术704
    21.2.2用于发动机开发的测量技术705
    21.3有害物和成因709
    21.3.1汽油机710
    21.3.2柴油机712
    21.4减少有害物713
    21.5汽油机废气后处理 717
    21.5.1催化器构造和化学反应717
    21.5.2按化学当量比运行的发动机的催化器
    设计718
    21.5.3稀燃发动机的催化器方案设计723
    21.5.4催化器金属载体730
    21.6柴油机废气后处理737
    21.6.1柴油机氧化催化器737
    21.6.2乘用车柴油机用NOx吸附器741
    21.6.3颗粒捕集器743
    21.6.4催化颗粒过滤器763
    21.6.5764
    参考文献766
    第22章运行材料771
    22.1燃料771
    22.1.1柴油771
    22.1.2汽油782
    22.2润滑材料800
    22.2.1润滑材料的类型800
    22.2.2润滑的任务800
    22.2.3润滑的类型801
    22.2.4对润滑油的要求801
    22.2.5黏度/黏度指数(V.I.)802
    22.2.6基础液803
    22.2.7润滑材料添加剂804
    22.2.8四冲程发动机用润滑油807
    22.2.9二冲程发动机用润滑油818
    22.3冷却介质820
    22.3.1防冻820
    22.3.2防腐蚀保护820
    22.3.3规格821
    参考文献821
    第23章运行材料的过滤823
    23.1空气滤清器823
    23.1.1环境空气中的颗粒尺寸和颗粒
    浓度823
    23.1.2表征发动机空气滤清器的参数823
    23.1.3内燃机所使用的空气过滤介质824
    23.1.4空气滤清器元件的试验825
    23.1.5空气滤清器滤芯元件的设计826
    23.1.6车辆上应用的空气滤清器系统826
    23.2燃料滤清器827
    23.2.1全球对燃料滤清器系统的要求827
    23.2.2燃料滤清器的特征参数828
    23.2.3柴油滤清器和过滤介质828
    23.2.4从柴油中分离水829
    23.2.5汽油滤清器和过滤介质830
    23.2.6用于内燃机的燃料滤清器系统831
    23.3发动机润滑油滤清器831
    23.3.1对发动机润滑油滤清器的要求832
    23.3.2润滑油滤清器元件和润滑油滤清器
    系统的表征832
    23.3.3润滑油滤清器的过滤介质833
    23.3.4润滑油滤清器系统和发动机润滑油
    滤清器的结构形式835
    23.3.5用于碳烟分离的辅助滤清器836
    参考文献837
    第24章计算和模拟839
    24.1方法839
    24.2选定的应用示例841
    24.3活塞计算843
    24.3.1概述843
    24.3.2对活塞材料及其特性的要求844
    24.3.3基于CAD几何尺寸创建有限元
    模型845
    24.3.4用于确定热边界条件的热力学
    模拟845
    24.3.5温度场的FE计算845
    24.3.6要考虑的每个载荷工况时的应力和
    变形的FE计算846
    24.3.7疲劳强度估算849
    24.3.8计算结果的评估851
    参考文献851
    ·ⅩⅦ·
    第25章燃烧诊断——燃烧发展过程中的
    示功图和可视化852
    25.1问题的提出852
    25.2示功图852
    25.2.1测量技术854
    25.2.2质量标准855
    25.2.3示功图测量展望855
    25.2.4循环级精确的信号和基于模型的
    发动机控制855
    25.3可视化856
    25.3.1任务和问题的提出856
    25.3.2可视化在实际发动机运行中的
    应用856
    25.3.3通过火焰自身的发光可视化真实
    发动机运行时的燃烧858
    25.3.4发亮过程的可视化863
    25.3.5可视化发展前景863
    参考文献864
    第26章燃料消耗865
    26.1一般的影响因素866
    26.1.1空气阻力866
    26.1.2质量867
    26.1.3车轮阻力868
    26.1.4燃料消耗868
    26.2发动机措施869
    26.2.1小型化和调整大小870
    26.2.2降低转速873
    26.2.3柴油机873
    26.2.4汽油机874
    26.2.5HCCI燃烧过程875
    26.2.6可变配气机构875
    26.2.7气缸停用877
    26.2.8辅助设备878
    26.2.9减少燃料消耗的热管理措施878
    26.2.10混合动力方案设计879
    26.3变速器传动比880
    26.3.1直接档的选择880
    26.3.2在最高档总传动比的选择881
    26.4驾驶员行为882
    26.5CO2排放884
    26.5.1CO2排放和燃料消耗884
    26.5.2发动机应用对CO2排放的影响885
    26.5.3全球CO2排放的发展885
    参考文献886
    第27章噪声污染888
    27.1物理基础和概念888
    27.2法定的外部噪声法规890
    27.2.1外部噪声法规的发展890
    27.2.2此前的外部噪声测量方法891
    27.2.3符合540/2014/EG以及ECE R51:03
    的新的外部噪声测量方法891
    27.2.4新法规的限值和实施日期891
    27.2.5对减少交通噪声的影响893
    27.3外部噪声源893
    27.4降低外部噪声的措施893
    27.4.1发动机方面的措施893
    27.4.2汽车方面的措施894
    27.5内部空间的发动机噪声895
    27.6发动机结构设计者的声学指南896
    27.7测量技术和分析方法898
    27.8心理声学899
    27.9声音工程900
    27.10仿真工具900
    27.11抗噪声系统:通过反声降低噪声901
    参考文献902
    第28章发动机测量技术903
    参考文献918
    第29章混合动力驱动920
    29.1历史920
    29.2混合动力驱动基础923
    29.2.1原理924
    29.2.2组件924
    29.2.3功能925
    29.3混合动力驱动分类926
    29.3.1类型926
    29.3.2功率分类927
    29.4电动驱动系统928
    29.4.1电力机械928
    29.4.2功率范围934
    29.4.3控制934
    29.4.4电力电子设备934
    29.4.5电力变换器934
    29.5能量存储系统936
    29.5.1铅酸蓄电池938
    29.5.2镍金属氢化物电池938
    29.5.3钠氯化镍电池938
    29.5.4锂离子电池939
    29.5.5超级电容器939
    2
  •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内燃机技术,内容包括内燃机历史的回顾、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定义和分类、特征参数、特场、热力学基础、传动机构、发动机零部件、发动机、摩擦学、换气过程、内燃机增压、混合气形成过程和混合气形成系统、着火、燃烧、燃烧过程、用于发动机和变速器控制的电子和机械、动力成系统、传感器、执行器、内燃机冷却、废气排放、运行材料、运行材料的过滤、计算和模拟、燃烧诊断——燃烧发展过程中的示功图和可视化、燃料消耗、噪声污染、发动机测量技术、混合动力驱动、替代的车辆驱动和apu(辅助动力装置)、发动机和车辆中的能源管理、2020年以后驱动用的能源、展望。本书适合内燃机专业工程师、研究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参。
  • 目录:

    丛书序
    译者的话
    第8版前言
    作者介绍
    第1章历史的回顾1
    参考文献6
    第2章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定义和
    分类7
    2.1定义7
    2.2分类的可能性8
    2.2.1燃烧过程8
    2.2.2燃料8
    2.2.3工作过程8
    2.2.4混合气形成9
    2.2.5气体交换控制9
    2.2.6充量供给9
    2.2.7结构形式10
    2.2.8点火11
    2.2.9冷却11
    2.2.10负荷调节11
    2.2.11用途11
    2.2.12转速和功率等级11
    参考文献12
    第3章特征参数13
    3.1排量13
    3.2压缩比14
    3.3转速和活塞速度15
    3.4转矩和功率16
    3.5燃料消耗16
    3.6气体功和平均压力18
    3.7效率19
    3.8空气流量和气缸充气量20
    3.9空气-燃料比21
    参考文献22
    第4章特性场23
    4.1燃料消耗特性场24
    4.2排放特性场25
    4.3点火特性场和喷射特性场28
    4.4废气温度特性场28
    第5章热力学基础30
    5.1循环过程30
    5.2比较过程31
    5.2.1简单的模型过程31
    5.2.2损失33
    5.3开式的比较过程34
    5.3.1理想发动机的工作过程34
    5.3.2接近实际的工作过程36
    5.4效率39
    5.5发动机的能量平衡40
    参考文献40
    第6章传动机构42
    6.1曲柄连杆机构42
    6.1.1结构和功能42
    6.1.2曲柄连杆机构上的力45
    6.1.3切向力变化过程和平均
    切向力49
    6.1.4质量力51
    6.1.5质量平衡56
    6.1.6内部力矩60
    6.1.7曲柄次序和点火次序60
    6.2扭转振动61
    6.2.1基础知识61
    6.2.2机械装置的简化62
    6.2.3固有频率和振型63
    6.2.4激振力、激振功和激振振幅63
    6.2.5降低曲轴偏置的措施65
    6.2.6双质量飞轮65
    6.3可变压缩比和可变排量67
    6.3.1可变排量67
    6.3.2可变压缩比67
    参考文献70
    第7章发动机零部件72
    7.1活塞、活塞销、活塞销卡环72
    7.1.1活塞72
    7.1.2活塞销83
    7.1.3活塞销卡环84
    7.2连杆84
    7.2.1连杆的结构类型85
    7.2.2载荷85
    7.2.3连杆螺栓86
    7.2.4造型87
    7.2.5连杆加工87
    7.2.6连杆材料90
    7.3活塞环90
    7.3.1结构形式91
    7.3.2环的配置93
    7.3.3特征参数94
    7.3.4活塞环的制造95
    7.3.5应力、损伤、磨损、摩擦97
    7.4曲轴箱98
    7.4.1任务和功能98
    7.4.2气缸曲轴箱的造型设计100
    7.4.3声学优化104
    7.4.4曲轴箱重量最小化105
    7.4.5曲轴箱铸造工艺106
    7.5气缸107
    7.5.1气缸的造型设计107
    7.5.2气缸运行面的加工110
    7.5.3气缸冷却111
    7.6油底壳112
    7.7曲轴箱通风113
    7.7.1法律上的边界条件113
    7.7.2技术要求114
    7.7.3现有曲轴箱通风系统的系统结构117
    7.7.4油气分离118
    7.7.5曲轴箱压力调节121
    7.7.6模块化和气门罩集成化123
    7.8气缸盖124
    7.8.1气缸盖的基本设计124
    7.8.2气缸盖的结构设计126
    7.8.3铸造方法134
    7.8.4模型制作和模具制作137
    7.8.5机械加工和质量保证138
    7.8.6气缸盖的实际结构形式139
    7.8.7气缸盖技术展望143
    7.9曲轴145
    7.9.1在车辆中的功能145
    7.9.2制造和特性146
    7.9.3轻量化和提高强度的方法148
    7.9.4曲轴的计算149
    7.10配气机构零部件150
    7.10.1标准配气机构150
    7.10.2传动带张紧系统、张紧轮和
    偏转轮160
    7.10.3链张紧和导向系统162
    7.11气门164
    7.11.1功能和术语解释164
    7.11.2制造方法和气门类型164
    7.11.3结构形式166
    7.11.4气门材料168
    7.11.5特殊气门结构168
    7.11.6气门锁片168
    7.11.7气门转动装置169
    7.12气门弹簧170
    7.13气门座圈173
    7.13.1引言173
    7.13.2对气门座圈的要求173
    7.14气门导管178
    7.14.1对气门导管的要求178
    7.14.2材料和特性180
    7.14.3气门导管的几何尺寸182
    7.14.4气缸盖装配183
    7.15润滑油泵184
    7.15.1润滑系统和对润滑油泵的要求184
    7.15.2润滑油泵的结构形式185
    7.15.3发动机润滑油泵的调节191
    7.15.4泵的方案设计和安装位置198
    7.15.5开发202
    7.16凸轮轴208
    7.16.1凸轮轴的任务208
    7.16.2配气机构的配置208
    7.16.3凸轮轴的结构209
    7.16.4工艺和材料210
    7.16.5轻量化215
    7.16.6凸轮轴载荷的影响因素216
    7.16.7凸轮轮廓的设计216
    7.16.8运动学计算217
    7.16.9动力学计算218
    7.16.10凸轮轴调节系统219
    7.17链传动221
    7.17.1传动链结构形式222
    7.17.2传动链特征参数223
    7.17.3链轮224
    7.17.4传动链导向元件224
    7.17.5减小链传动摩擦的方案设计224
    7.18带传动226
    7.18.1用于凸轮轴驱动的齿形带传动226
    7.18.2驱动辅助设备用的V带传动231
    7.19内燃机中的轴承234
    7.19.1基础234
    7.19.2发动机轴承的计算和尺寸化236
    7.19.3轴承材料241
    7.19.4轴承结构形式——结构、承载能力、
    应用246
    7.19.5轴承失效250
    7.19.6展望250
    7.20进气系统251
    7.20.1进气系统的组件252
    7.20.2声学256
    7.21密封系统259
    7.21.1气缸盖密封系统259
    7.21.2特殊的密封件263
    7.21.3弹性体密封系统267
    7.21.4开发方法270
    7.22发动机上的螺栓273
    7.22.1高强度的螺栓连接273
    7.22.2质量要求273
    7.22.3螺栓连接274
    7.22.4附件螺栓连接和轻金属螺栓279
    7.22.5螺栓拧紧方法280
    7.23排气歧管281
    7.23.1歧管的开发进程283
    7.23.2作为单个组件的歧管283
    7.23.3作为部分模块的歧管285
    7.23.4集成的排气歧管285
    7.23.5歧管组件285
    7.24发动机水泵286
    7.24.1要求、结构形式和结构设计286
    7.24.2叶轮和螺旋通道288
    7.24.3冷却液侧的密封289
    7.24.4水泵的特性场和相似性关系290
    7.24.5气蚀292
    7.24.6流动模拟、流动分析、强度验证和
    优化292
    7.24.7可切换的、可调的和电动水泵293
    7.25二冲程发动机的控制机构298
    参考文献300
    第8章发动机307
    8.1发动机方案设计307
    8.1.1发动机结构形式308
    8.1.2与基础发动机相关的发动机方案设计
    的差异特征310
    8.1.3其他方案设计标准312
    8.1.4汽车中附件布置的方案设计312
    8.2实际的发动机313
    8.3摩托车发动机/特殊用途发动机328
    8.3.1道路用摩托车329
    8.3.2越野摩托车342
    8.3.3法规349
    8.3.4赛车发动机359
    8.3.5特殊应用364
    8.4旋转活塞发动机/汪克尔发动机370
    8.4.1历史370
    8.4.2旋转活塞发动机的一般功能方式371
    8.4.3四冲程原理371
    8.4.4乘用车Renesis的旋转活塞
    发动机372
    8.4.5氢旋转活塞发动机374
    8.5手提式工作机械用小排量发动机375
    8.5.1排放法规376
    8.5.2减少废气排放的措施377
    8.5.3混合气形成和发动机管理379
    参考文献381
    第9章摩擦学383
    9.1摩擦383
    9.1.1特征参数383
    9.1.2摩擦状况383
    9.1.3摩擦的测量方法384
    9.1.4运行状态和边界条件的影响385
    9.1.5摩擦对燃料消耗的影响386
    9.1.6实用内燃机的摩擦特性387
    9.1.7以活塞组为例的摩擦计算的方法395
    9.2润滑396
    9.2.1摩擦学基础396
    9.2.2润滑系统398
    参考文献404
    第10章换气过程406
    10.1四冲程发动机中的换气装置406
    10.1.1配气机构的结构类型407
    10.1.2配气机构的结构部件408
    10.1.3配气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412
    10.1.4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装置的设计415
    10.2换气过程计算426
    10.3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428
    10.3.1扫气方法428
    10.3.2换气机构430
    10.3.3扫气空气供给431
    10.4可变的气门控制433
    10.4.1凸轮轴调节器435
    10.4.2具有分级式气门升程或开启持续
    时间变化的系统442
    10.4.3全可变气门控制444
    10.4.4可变配气机构的展望458
    10.5带可控进气空气阀的脉冲增压459
    10.5.1概述459
    10.5.2批量生产时对组件的要求460
    10.5.3电气的系统集成462
    10.5.4机械的系统集成462
    10.5.5集成的脉冲增压器进气模块462
    参考文献463
    第11章内燃机增压465
    11.1机械增压465
    11.2废气涡轮增压466
    11.3增压空气冷却467
    11.4发动机与压气机的相互作用468
    11.4.1压气机特性场中的四冲程
    发动机468
    11.4.2机械增压469
    11.4.3废气涡轮增压469
    11.5动态特性474
    11.6增压发动机中的附加措施477
    11.6.1汽油机477
    11.6.2柴油机477
    11.7乘用车通过分动增压和二级增压拓展
    功率(高增压)478
    11.7.1二级增压方法的历史和演变(分级
    增压)478
    11.7.2二级增压的热力学479
    11.7.3分动增压和二级增压方案设计/
    系统480
    11.7.4应用范围482
    11.8在涡轮增压器试验台上确定涡轮增压器
    特性场482
    11.8.1涡轮增压器试验台的原理结构483
    11.8.2压气机和涡轮机的特性场483
    11.8.3在发动机工作过程模拟中使用涡轮
    增压器特性场时的特点485
    参考文献486
    第12章混合气形成过程和混合气形成
    系统489
    12.1内部混合气形成489
    12.2外部混合气形成489
    12.3汽油机混合气形成(化油器/汽油
    喷射)489
    12.3.1化油器的工作原理489
    12.3.2借助于汽油喷射的混合气形成490
    12.4柴油机混合气形成500
    12.4.1燃油喷射系统概述501
    12.4.2具有喷射同步压力产生的系统506
    12.4.3带中央蓄压器的系统511
    12.4.4喷嘴和喷嘴体517
    12.4.5喷射系统与发动机的适配520
    12.5燃料供给系统523
    12.5.1燃料箱523
    12.5.2燃料箱通风系统524
    12.5.3对燃料输送系统的要求524
    12.5.4液位状态测量530
    参考文献531
    第13章着火533
    13.1汽油机着火533
    13.1.1着火概述533
    13.1.2对点火系统的要求533
    13.1.3最小点火能量533
    13.1.4火花点火的基础533
    13.1.5线圈点火系统(感应式)534
    13.1.6其他的点火系统536
    13.1.7燃气发动机536
    13.1.8总结/展望536
    13.2火花塞537
    13.2.1对火花塞的要求537
    13.2.2结构形式537
    13.2.3热值538
    13.2.4点火电压需求538
    13.2.5点火特性(和混合气着火)539
    13.2.6磨损540
    13.2.7应用541
    13.3柴油机着火541
    13.3.1自行着火和燃烧541
    13.3.2柴油机的冷起动542
    13.3.3冷起动支持组件544
    13.3.4展望548
    参考文献549
    第14章燃烧550
    14.1燃料和燃料化学550
    14.2碳氢化合物的氧化552
    14.3自行着火553
    14.3.1H2-O2系统553
    14.3.2碳氢化合物的着火554
    14.3.3快速压缩发动机555
    14.3.4柴油机555
    14.3.5HCCI发动机555
    14.3.6发动机爆燃555
    14.3.7自行着火的建模555
    14.4火焰传播556
    14.4.1湍流尺度556
    14.4.2火焰类型557
    14.5建模和模拟558
    14.5.1燃烧模型分类559
    14.5.2零维模型559
    14.5.3现象学模型562
    14.5.43D-CFD模型563
    参考文献564
    第15章燃烧过程566
    15.1柴油机566
    15.1.1柴油燃烧566
    15.1.2四冲程柴油机燃烧过程571
    15.2汽油机580
    15.2.1进气道喷射发动机(PFI发动机)
    的燃烧过程580
    15.2.2直接喷射火花点火(DISI)
    发动机的燃烧过程590
    15.3二冲程柴油机605
    15.4二冲程汽油机606
    参考文献609
    第16章用于发动机和变速器控制的电子
    和机械612
    16.1环境要求612
    16.1.1安装分类612
    16.1.2热管理613
    16.2独立产品615
    16.3连接技术618
    16.4变速器控制单元618
    16.4.1系统描述619
    16.4.2变速器控制单元类型620
    16.4.3“机电一体化变速器模块”的应用
    示例622
    16.4.4选择“正确”的控制单元类型的
    决策标准623
    16.5电子架构、结构和元件623
    16.5.1基本结构623
    16.5.2电子元件624
    16.6控制单元电子设备630
    16.6.1概述630
    16.6.2信号处理630
    16.6.3信号评估631
    16.6.4信号输出632
    16.6.5电源供给633
    16.6.6接口634
    16.6.7变速器控制单元的电子设备634
    16.7软件架构设计638
    16.7.1软件在发动机控制中的任务638
    16.7.2对软件的要求639
    16.7.3软件的架构方案设计639
    16.7.4软件开发流程640
    16.8内燃机的控制640
    16.8.1驾驶员请求和驾驶员辅助系统640
    16.8.2动力总成管理640
    16.8.3基于转矩的发动机控制功能
    结构641
    16.8.4基于模型的函数的进气歧管充气模型
    示例642
    16.9功能643
    16.9.1I调节643
    16.9.2防抖动功能645
    16.9.3节气门调节647
    16.9.4爆燃调节647
    16.9.5车载诊断(OBD)649
    16.9.6安全性方案设计652
    16.10动力总成控制中的安全性方案设计653
    16.1148V车载电气系统中的发动机和变速器
    控制单元656
    16.11.1架构匹配657
    16.11.2标准化活动657
    参考文献657
    第17章动力总成系统658
    17.1动力总成架构658
    17.2汽车纵向动力学659
    17.3变速器类型659
    17.4功率层级和信号处理层级661
    17.5变速器控制661
    17.6集成的动力总成管理(IPM)663
    17.7动力总成电气化组件664
    17.7.1概述664
    17.7.2混合动力和电驱动变体665
    17.7.3组件666
    17.7.4电力电子设备666
    17.7.5电机667
    17.7.6能量存储装置668
    参考文献671
    第18章传感器672
    18.1温度传感器672
    18.2液位传感器672
    18.3爆燃传感器673
    18.4废气传感器673
    18.4.1氧传感器674
    18.4.2NOx传感器674
    18.5压力传感器675
    18.5.1常压传感器675
    18.5.2中等压力传感器676
    18.5.3高压传感器676
    18.5.4压力开关676
    18.6空气质量流量传感器677
    18.6.1测量原理677
    18.6.2空气质量流量传感器结构677
    18.6.3二次空气质量传感器678
    18.7转速传感器678
    18.7.1无源转速传感器678
    18.7.2有源传感器678
    18.8柴油机的燃烧室压力传感器679
    参考文献680
    第19章执行器681
    19.1驱动器 681
    19.1.1气动驱动器681
    19.1.2电驱动器681
    19.1.3与发动机控制电子装置的通信682
    19.1.4重置/默认位置683
    19.2节流板执行器683
    19.2.1汽油机的核心功能683
    19.2.2柴油机的核心功能683
    19.2.3其他功能683
    19.2.4“线控驱动”(E-Gas)684
    19.2.5旁通阀功能685
    19.2.6真空/预节流执行器685
    19.3涡流节流板和紊流节流板/谐振增压686
    19.3.1气道停用686
    19.3.2分层充气686
    19.4可变涡轮截面涡轮增压器687
    19.5废气再循环阀687
    19.6蒸发排放组件689
    19.6.1油箱通风阀689
    19.6.2蒸发排放的诊断690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692
    第20章内燃机冷却693
    20.1概述693
    20.2对冷却系统的要求693
    20.3计算基础和仿真工具694
    20.4发动机冷却子系统695
    20.4.1冷却介质冷却695
    20.4.2增压空气冷却697
    20.4.3废气冷却697
    20.4.4润滑油冷却698
    20.4.5风扇和风扇驱动699
    20.5冷却模块700
    20.6发动机冷却系统700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701
    第21章废气排放702
    21.1法规702
    21.1.1欧洲702
    21.1.2美国加利福尼亚州703
    21.1.3日本704
    21.1.4新兴市场704
    21.1.5废气排放法规的统一704
    21.2废气测量技术704
    21.2.1用于机动车认证的测量技术704
    21.2.2用于发动机开发的测量技术705
    21.3有害物和成因709
    21.3.1汽油机710
    21.3.2柴油机712
    21.4减少有害物713
    21.5汽油机废气后处理 717
    21.5.1催化器构造和化学反应717
    21.5.2按化学当量比运行的发动机的催化器
    设计718
    21.5.3稀燃发动机的催化器方案设计723
    21.5.4催化器金属载体730
    21.6柴油机废气后处理737
    21.6.1柴油机氧化催化器737
    21.6.2乘用车柴油机用NOx吸附器741
    21.6.3颗粒捕集器743
    21.6.4催化颗粒过滤器763
    21.6.5764
    参考文献766
    第22章运行材料771
    22.1燃料771
    22.1.1柴油771
    22.1.2汽油782
    22.2润滑材料800
    22.2.1润滑材料的类型800
    22.2.2润滑的任务800
    22.2.3润滑的类型801
    22.2.4对润滑油的要求801
    22.2.5黏度/黏度指数(V.I.)802
    22.2.6基础液803
    22.2.7润滑材料添加剂804
    22.2.8四冲程发动机用润滑油807
    22.2.9二冲程发动机用润滑油818
    22.3冷却介质820
    22.3.1防冻820
    22.3.2防腐蚀保护820
    22.3.3规格821
    参考文献821
    第23章运行材料的过滤823
    23.1空气滤清器823
    23.1.1环境空气中的颗粒尺寸和颗粒
    浓度823
    23.1.2表征发动机空气滤清器的参数823
    23.1.3内燃机所使用的空气过滤介质824
    23.1.4空气滤清器元件的试验825
    23.1.5空气滤清器滤芯元件的设计826
    23.1.6车辆上应用的空气滤清器系统826
    23.2燃料滤清器827
    23.2.1全球对燃料滤清器系统的要求827
    23.2.2燃料滤清器的特征参数828
    23.2.3柴油滤清器和过滤介质828
    23.2.4从柴油中分离水829
    23.2.5汽油滤清器和过滤介质830
    23.2.6用于内燃机的燃料滤清器系统831
    23.3发动机润滑油滤清器831
    23.3.1对发动机润滑油滤清器的要求832
    23.3.2润滑油滤清器元件和润滑油滤清器
    系统的表征832
    23.3.3润滑油滤清器的过滤介质833
    23.3.4润滑油滤清器系统和发动机润滑油
    滤清器的结构形式835
    23.3.5用于碳烟分离的辅助滤清器836
    参考文献837
    第24章计算和模拟839
    24.1方法839
    24.2选定的应用示例841
    24.3活塞计算843
    24.3.1概述843
    24.3.2对活塞材料及其特性的要求844
    24.3.3基于CAD几何尺寸创建有限元
    模型845
    24.3.4用于确定热边界条件的热力学
    模拟845
    24.3.5温度场的FE计算845
    24.3.6要考虑的每个载荷工况时的应力和
    变形的FE计算846
    24.3.7疲劳强度估算849
    24.3.8计算结果的评估851
    参考文献851
    ·ⅩⅦ·
    第25章燃烧诊断——燃烧发展过程中的
    示功图和可视化852
    25.1问题的提出852
    25.2示功图852
    25.2.1测量技术854
    25.2.2质量标准855
    25.2.3示功图测量展望855
    25.2.4循环级精确的信号和基于模型的
    发动机控制855
    25.3可视化856
    25.3.1任务和问题的提出856
    25.3.2可视化在实际发动机运行中的
    应用856
    25.3.3通过火焰自身的发光可视化真实
    发动机运行时的燃烧858
    25.3.4发亮过程的可视化863
    25.3.5可视化发展前景863
    参考文献864
    第26章燃料消耗865
    26.1一般的影响因素866
    26.1.1空气阻力866
    26.1.2质量867
    26.1.3车轮阻力868
    26.1.4燃料消耗868
    26.2发动机措施869
    26.2.1小型化和调整大小870
    26.2.2降低转速873
    26.2.3柴油机873
    26.2.4汽油机874
    26.2.5HCCI燃烧过程875
    26.2.6可变配气机构875
    26.2.7气缸停用877
    26.2.8辅助设备878
    26.2.9减少燃料消耗的热管理措施878
    26.2.10混合动力方案设计879
    26.3变速器传动比880
    26.3.1直接档的选择880
    26.3.2在最高档总传动比的选择881
    26.4驾驶员行为882
    26.5CO2排放884
    26.5.1CO2排放和燃料消耗884
    26.5.2发动机应用对CO2排放的影响885
    26.5.3全球CO2排放的发展885
    参考文献886
    第27章噪声污染888
    27.1物理基础和概念888
    27.2法定的外部噪声法规890
    27.2.1外部噪声法规的发展890
    27.2.2此前的外部噪声测量方法891
    27.2.3符合540/2014/EG以及ECE R51:03
    的新的外部噪声测量方法891
    27.2.4新法规的限值和实施日期891
    27.2.5对减少交通噪声的影响893
    27.3外部噪声源893
    27.4降低外部噪声的措施893
    27.4.1发动机方面的措施893
    27.4.2汽车方面的措施894
    27.5内部空间的发动机噪声895
    27.6发动机结构设计者的声学指南896
    27.7测量技术和分析方法898
    27.8心理声学899
    27.9声音工程900
    27.10仿真工具900
    27.11抗噪声系统:通过反声降低噪声901
    参考文献902
    第28章发动机测量技术903
    参考文献918
    第29章混合动力驱动920
    29.1历史920
    29.2混合动力驱动基础923
    29.2.1原理924
    29.2.2组件924
    29.2.3功能925
    29.3混合动力驱动分类926
    29.3.1类型926
    29.3.2功率分类927
    29.4电动驱动系统928
    29.4.1电力机械928
    29.4.2功率范围934
    29.4.3控制934
    29.4.4电力电子设备934
    29.4.5电力变换器934
    29.5能量存储系统936
    29.5.1铅酸蓄电池938
    29.5.2镍金属氢化物电池938
    29.5.3钠氯化镍电池938
    29.5.4锂离子电池939
    29.5.5超级电容器939
    2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内燃机工程基础(第二版)
Pulkrabek(威拉德·W·普拉克贝克) 著;Willard、W.、梁兴雨、王月森、王晓慧 译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内燃机车总体(第2版高等职业教育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系列教材)
吴书锋 编者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内燃机车柴油机
李嘉,郑小磊,高瑞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内燃机
刘振明 著;安士杰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内燃机测量技术和试验台架 原书第2版
[德]凯·博格斯特(Kai Borgeest)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内燃机车传动与控制
何林军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内燃机车总体
吴秀霞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内燃机活塞内冷油腔内两相流的流动与换热机理研究
邓立君 著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内燃机设计与优化
舒歌群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内燃港机装卸机械司机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指南(初级)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等 组织编写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内燃机科技:中燃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集 机械工程 金东寒主编 新华正版
金东寒 主编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内燃机学(第5版双色印刷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不要挖鼻孔!!
[德]安妮特·朗根 著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古代遗产:欧洲的源起(贝克欧洲史
[德]哈特穆特·莱平著徐庆(HartmutLeppin) 译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冷战和福利国家:1945~1989年的欧洲(贝克欧洲史
[德]哈特穆特·克尔布勒著张萍(HartmutKaelble) 译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德意志人:一部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自传
[德]约翰内斯·弗里德著刘晓编刘晓(JohannesFried) 译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国家竞争与理性:1648~1789年的欧洲(贝克欧洲史
[德]格里特·瓦尔特著徐庆编徐庆(GerritWalther) 译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革命与改革:1789~1850年的欧洲(贝克欧洲史
[德]安德里亚斯·法尔迈尔著李昱彤(AndreasFahrmeir) 译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边境体验和君主秩序:1200~1500年的欧洲(贝克欧洲史
[德]贝恩德·施耐德穆勒著刘博(BerndSchneidmüller) 译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帝国暴力和民族动员:1914~1945年的欧洲(贝克欧洲史
[德]鲁兹·拉斐尔(LutzRaphael)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宗教战争与欧洲的扩张:1500~1648年的欧洲(贝克欧洲史
[德]路易丝·朔恩-许特著郭翕慈编郭翕慈(LuiseSchorn-Schütte) 译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民主与全球化:1989年以来的欧洲(贝克欧洲史 第10卷)
[德]安德烈亚斯·维尔申著张世佶编张世佶(AndreasWirsching) 译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残篇:英文
[德]第尔斯(HermannDiels) 编著;[英]弗里曼(
内燃机技术 (原书第8版)
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长
[德]赫伯特·伦茨-博尔斯特尔;[德]格拉尔德·胡特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