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束缚的过去:记忆伦理中的个人与社会

被束缚的过去:记忆伦理中的个人与社会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2021-03
版次: 1
ISBN: 9787100196031
定价: 5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90页
分类: 社会文化
32人买过
  • 《被束缚的过去:记忆伦理中的个人与社会》从社会学角度对记忆伦理问题进行系统书写。它对社会记忆研究范式有所反思,提出“记忆的微光”和“延迟的弥补”两个概念,分别对应着个体记忆的被压抑状态及其解放途径、社会提升个体的家庭记忆伦理,深度描画了记忆伦理中的个人和社会间关系这一社会学的经典命题。本书在实践层面关涉道德共同体的构建:个体得以安所遂生,社会获得和谐顺遂。 刘亚秋,197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龙江县,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致力于社会记忆理论、知青口述史、中国社会学史、社区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在《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社会》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导论  记忆伦理的社会学视野 
    第一章  记忆研究的伦理转向 
    一、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中的社会观 
    二、集体记忆的涂尔干传统 
    三、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与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 
    四、记忆建构论还是社会神圣论 
    五、从社会科学视角到伦理视角的转换 
    第二章  记忆的微光 
    一、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 
    二、记忆的微光:“苦难宝藏”挖掘的一个路径 
    三、不同样态的记忆的微光实践 
    第三章  记忆的幽灵:写给那些在生前你所爱的人 
    一、幽灵与记忆的幽灵 
    二、呼愁:记忆幽灵的一个表达方式 
    第四章  延迟的弥补:家庭记忆的代际传递 
    一、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记忆交流 
    二、代际关系间的记忆:延迟的弥补 
    三、延迟的弥补及其社会意义 
    四、非自主记忆与记忆的微光 
    五、社会记忆的代际传递 
    第五章  记忆研究方法:文学作为田野 
    一、文学中的记忆问题 
    二、文学作为进入历史深层的途径 
    三、建构性与记忆真实之争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被束缚的过去:记忆伦理中的个人与社会》从社会学角度对记忆伦理问题进行系统书写。它对社会记忆研究范式有所反思,提出“记忆的微光”和“延迟的弥补”两个概念,分别对应着个体记忆的被压抑状态及其解放途径、社会提升个体的家庭记忆伦理,深度描画了记忆伦理中的个人和社会间关系这一社会学的经典命题。本书在实践层面关涉道德共同体的构建:个体得以安所遂生,社会获得和谐顺遂。
  • 作者简介:
    刘亚秋,197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龙江县,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致力于社会记忆理论、知青口述史、中国社会学史、社区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在《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社会》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目录:
    导论  记忆伦理的社会学视野 
    第一章  记忆研究的伦理转向 
    一、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中的社会观 
    二、集体记忆的涂尔干传统 
    三、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与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 
    四、记忆建构论还是社会神圣论 
    五、从社会科学视角到伦理视角的转换 
    第二章  记忆的微光 
    一、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 
    二、记忆的微光:“苦难宝藏”挖掘的一个路径 
    三、不同样态的记忆的微光实践 
    第三章  记忆的幽灵:写给那些在生前你所爱的人 
    一、幽灵与记忆的幽灵 
    二、呼愁:记忆幽灵的一个表达方式 
    第四章  延迟的弥补:家庭记忆的代际传递 
    一、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记忆交流 
    二、代际关系间的记忆:延迟的弥补 
    三、延迟的弥补及其社会意义 
    四、非自主记忆与记忆的微光 
    五、社会记忆的代际传递 
    第五章  记忆研究方法:文学作为田野 
    一、文学中的记忆问题 
    二、文学作为进入历史深层的途径 
    三、建构性与记忆真实之争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