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足迹·协调区域发展:30年区域政策与发展回顾

崛起的足迹·协调区域发展:30年区域政策与发展回顾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2008-11
版次: 1
ISBN: 9787802341883
定价: 5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92页
字数: 29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经济
7人买过
  • 《协调区域发展:30年区域政策与发展回顾》是集体研究的成果。报告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各章节的结构,是在项目组成员多次讨论的基础上确定的。张军扩、侯永志、高世楫负责设计项目总体框架,确立研究的总体思路。各章作者按照项目研究的总体要求,在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撰写课题报告,并对相关章节的质量负责。 导言
    第一章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总框架
    一、现行区域战略和政策的基本架构
    1.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
    2.扶贫政策
    3.少数民族地区政策
    4.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
    5.各类保护区
    6.正在构建中的四类主体功能区

    二、形成的过程
    1.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调整相适应
    2.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相协调
    3.区域生产力布局

    三、改革开放后的主要区域政策效果评估
    1.促进了整体经济增长
    2.分工格局趋于合理化
    3.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增长极
    4.扶贫效果良好
    5.区域发展不平衡未能改变
    6.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日趋加大
    7.在某些领域还存在重复建设
    8.地方过度竞争的问题

    四、区域战略和政策的未来
    1.树立科学发展观,制定新时期的区域政策目标
    2.科学把握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框架结构
    3.积极推进区域政策公平
    4.探讨标准经济区划分的可能性

    第二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和政策
    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背景和意义
    1.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挑战,迫切要求转变国土空间开发管理思路
    2.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丰富和完善

    二、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发展要求
    1.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特性
    2.主体功能区的初始划分及其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3.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要求

    三、落实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体制和政策保障
    1.理想的国土空间功能分工格局形成中的政府和市场
    2.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演变与政策激励和约束结构
    3.体制保障和政策保障

    第三章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专项扶贫政策
    一、1978~1985年的中国贫困区域发展政策
    1.以工代赈
    2.“三西”农业建设
    3.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确定
    4.初步确定扶贫方针

    二、1986~2000年的中国贫困区域发展政策
    1.建立了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为主要机构的农村反贫困组织
    2.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地域单元,确定扶贫标准和贫困县
    3.完善扶贫资金筹集和使用的办法和政策
    4.东西协作扶贫
    5.建立对扶贫状况的动态监测
    6.制定了反贫困行动的纲领性文件

    三、2001~2007年的中国贫困区域发展政策
    1.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政策
    2.以村确定扶贫区域
    3.扶贫途径
    四、中国贫困区域发展政策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1.创造了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2148万的历史壮举
    2.开创了以经济高增长、城市化为依托的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方式
    3.转变贫困区域发展思路,实现从“救济”扶贫到“开发”扶贫
    五、中国未来扶贫政策和工作的展望
    第四章资源枯竭型地区政策
    第五章生态功能区政策
    第六章增长格局和经济重心的演变
    第七章区域分工与合作
    第八章地区发展不平衡
    第九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
    第十章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第十一章京津翼区域经济发展
    第十二章中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新思考
  • 内容简介:
    《协调区域发展:30年区域政策与发展回顾》是集体研究的成果。报告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各章节的结构,是在项目组成员多次讨论的基础上确定的。张军扩、侯永志、高世楫负责设计项目总体框架,确立研究的总体思路。各章作者按照项目研究的总体要求,在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撰写课题报告,并对相关章节的质量负责。
  • 目录:
    导言
    第一章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总框架
    一、现行区域战略和政策的基本架构
    1.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
    2.扶贫政策
    3.少数民族地区政策
    4.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
    5.各类保护区
    6.正在构建中的四类主体功能区

    二、形成的过程
    1.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调整相适应
    2.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相协调
    3.区域生产力布局

    三、改革开放后的主要区域政策效果评估
    1.促进了整体经济增长
    2.分工格局趋于合理化
    3.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增长极
    4.扶贫效果良好
    5.区域发展不平衡未能改变
    6.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日趋加大
    7.在某些领域还存在重复建设
    8.地方过度竞争的问题

    四、区域战略和政策的未来
    1.树立科学发展观,制定新时期的区域政策目标
    2.科学把握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框架结构
    3.积极推进区域政策公平
    4.探讨标准经济区划分的可能性

    第二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和政策
    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背景和意义
    1.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挑战,迫切要求转变国土空间开发管理思路
    2.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丰富和完善

    二、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发展要求
    1.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特性
    2.主体功能区的初始划分及其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3.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要求

    三、落实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体制和政策保障
    1.理想的国土空间功能分工格局形成中的政府和市场
    2.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演变与政策激励和约束结构
    3.体制保障和政策保障

    第三章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专项扶贫政策
    一、1978~1985年的中国贫困区域发展政策
    1.以工代赈
    2.“三西”农业建设
    3.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确定
    4.初步确定扶贫方针

    二、1986~2000年的中国贫困区域发展政策
    1.建立了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为主要机构的农村反贫困组织
    2.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地域单元,确定扶贫标准和贫困县
    3.完善扶贫资金筹集和使用的办法和政策
    4.东西协作扶贫
    5.建立对扶贫状况的动态监测
    6.制定了反贫困行动的纲领性文件

    三、2001~2007年的中国贫困区域发展政策
    1.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政策
    2.以村确定扶贫区域
    3.扶贫途径
    四、中国贫困区域发展政策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1.创造了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2148万的历史壮举
    2.开创了以经济高增长、城市化为依托的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方式
    3.转变贫困区域发展思路,实现从“救济”扶贫到“开发”扶贫
    五、中国未来扶贫政策和工作的展望
    第四章资源枯竭型地区政策
    第五章生态功能区政策
    第六章增长格局和经济重心的演变
    第七章区域分工与合作
    第八章地区发展不平衡
    第九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
    第十章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第十一章京津翼区域经济发展
    第十二章中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新思考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崛起的足迹·协调区域发展:30年区域政策与发展回顾
崛起与毁灭: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回忆录
[德]埃里希·雷德尔 著;吕贤臣 译
崛起的足迹·协调区域发展:30年区域政策与发展回顾
崛起之沃伦·巴菲特
晨天 编著
崛起的足迹·协调区域发展:30年区域政策与发展回顾
崛起中的全球城市:广州建设南沙副中心战略研究
陈翠兰 著
崛起的足迹·协调区域发展:30年区域政策与发展回顾
崛起之孙正义
晨天 编著
崛起的足迹·协调区域发展:30年区域政策与发展回顾
崛起的极客女孩:震撼科技界的女性力量
[美]希瑟·卡伯特 萨曼莎·瓦尔拉芬斯 著;方琪 译
崛起的足迹·协调区域发展:30年区域政策与发展回顾
崛起(从不同角度看自己)
正心 著
崛起的足迹·协调区域发展:30年区域政策与发展回顾
崛起职业教育的灵魂:工匠精神
刘引涛 著
崛起的足迹·协调区域发展:30年区域政策与发展回顾
崛起--防城港建市历程(1968-1993)(精)
黄强余 编
崛起的足迹·协调区域发展:30年区域政策与发展回顾
崛起大国战略转型的动力机制与历史启示-体系变革与战略塑造
秦立志
崛起的足迹·协调区域发展:30年区域政策与发展回顾
崛起:炼金术战争/伊恩·特里吉利斯
[美]伊恩·特里吉利斯 著;朱佳文 译
崛起的足迹·协调区域发展:30年区域政策与发展回顾
崛起与博弈
徐士友 万惠兰
崛起的足迹·协调区域发展:30年区域政策与发展回顾
崛起与毁灭——第三帝国兴亡画册
杜文青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