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

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9-07
版次: 1
ISBN: 9787111624790
定价: 6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38页
字数: 382千字
1人买过
  • (1)《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出台;(2)现有教材案例零散、相互间无联系,不利于学生整体设计思维的建立和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3)现有大多数教材理论公式推导繁琐,不能很好的满足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需求。

    薛建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古建筑结构及其抗震能研究。曾在本九州大学和京都大学从事访问合作研究。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和参与科技支撑计划和自然科学课题10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研究课题9项。获和省部级教学成果3项,科技进步、陕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浙江省、等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2004年获第五届陕西青年科技奖,2005年获陕西省很好博士后称号,2008年获宝钢教育很好教师奖,2009年获陕西省很好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2011年受聘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建设与工程安全”八桂学者岗位。参与编制土建行业规程3部,出版著作和教材16部,在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3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00余篇。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36x页。

    前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1传统风格建筑与古建筑的区别1112传统风格建筑的形成与发展2113传统风格建筑细部连接的构造2114传统风格建筑钢节点的营造特点3115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的表现形式412外相关研究现状5121传统风格建筑的研究现状5122转换柱连接及异形节点的研究现状7123结构减震及阻尼节点的研究现状913本书的主要研究工作10131传统风格建筑钢转换柱连接抗震能研究10132传统风格建筑节点抗震能及减震研究10133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抗震能研究11134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体系能化设计及其建议11第2章传统风格建筑钢转换柱连接抗震能试验及理论研究1221引言1222试验概况12221试件设计12222试件制作及材料能13223加载装置及方案15224量测方案1523试验现象16231加载过程16232破坏模式1724主要试验结果18241滞回曲线18242特征荷载19243特征位移及延19244刚度退化19245耗能能20246应变分布2125虑损伤效应的恢复力模型21251骨架曲线22252弹段理论计算22253塑段理论计算24254骨架曲线对比25255双参数损伤效应26256恢复力模型2826本章小结29第3章传统风格建筑钢转换柱连接受力特研究3131概述3132模型建立31321材料本构模型31322单元类型选取及网格划分32323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32324影响因素3333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33331极限变形33332滞回曲线34333骨架曲线3534钢材断裂研究37341应力分析37342等效塑应变39343母材断裂分析4035本章小结41第4章传统风格建筑带斗栱檐柱节点抗震能试验4341试验概况43411试验目的43412试件设计及制作43413试件加载及测点布置4942试验过程5243破坏形态分析5844试验结果59441滞回曲线59442骨架曲线60443极限承载力和位移61444延62445耗能能63446强度退化65447刚度退化66448节点区应变分析6745本章小结69第5章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双梁柱节点抗震能试验7051试件的设计及制作70511试件设计70512试件制作76513材试验7652测量方及加载方案76521测量方76522加载装置79523加载制度7953试验过程81531加载破坏过程81532核心区应变87533破坏模式9054试验结果分析91541滞回曲线91542骨架曲线93543变形能力93544耗能能力95545刚度退化95546强度衰减96547核心区剪切应变9755本章小结98第6章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双梁柱节点抗剪承载力分析10061受力分析模型10062下核心区抗剪承载力计算102621节点域受力模型102622下核心区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10363验证分析106631公式计算值和试验值对比106632公式计算值和有限元计算值对比10764本章小结107第7章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新型阻尼节点动力加载试验10971试验目的10972试件的设计及制作110721无控节点试件设计110722阻尼器和有控试件设计110723试件制作114724材试验114725试验装置和加载制度114726试验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12073试验过程描述12074应变分析12775破坏模式分析12976试验结果分析129761滞回曲线129762骨架曲线133763变形能力133764耗能分析135765强度衰减137766刚度退化13877本章小结139第8章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新型阻尼节点能分析及设计建议14181有限元模型的建立141811材料的本构模型141812单元类型和网格划分142813接触关系和分析步设置142814双梁连接器和阻尼器的模拟14382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144821破坏模式分析144822滞回曲线145823骨架曲线149824阻尼器阻尼力位移滞回曲线15283有限元参数分析154831柱轴压比154832阻尼系数159833阻尼器长度162834阻尼器安装角度16984设计建议17685本章小结178第9章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拟动力试验研究17991引言17992模型设计与制作180921模型设计180922试件制作183923相似关系183924模型材料能18493试验方和测试内容185931试验方185932加载装置186933加载制度187934测试内容及方18894试验结果及分析189941试验过程及现象描述189942加速度响应190943位移响应192944滞回特194945耗能分析196946应变分析197947强度与刚度19795本章小结1980章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200101引言200102试验概况200103试验结果与分析2011031破坏过程2011032破坏机制2041033滞回曲线2051034骨架曲线2061035位移延2071036耗能能力2081037承载力退化2081038循环刚度退化2091039抗侧能力20910310应变分析21110311残余变形212104恢复力模型研究2121041骨架曲线建议模型2131042刚度退化规律2131043恢复力模型的确定2151044滞回曲线对比216105本章小结2161章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体系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218111概述2181111基于能的抗震设计方2181112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219112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能水准及能目标2191121地震设防水准2191122能水准划分2201123能目标量化220113目标位移模式222114多自由度体系的等效转化223115位移反应谱225116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步骤227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算例及分析2271171按“正常运行”能水设计2291172按“基本运行”能水校核230118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设计要点及建议231119本章小结231参文献232前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1传统风格建筑与古建筑的区别1112传统风格建筑的形成与发展2113传统风格建筑细部连接的构造2114传统风格建筑钢节点的营造特点3115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的表现形式412外相关研究现状5121传统风格建筑的研究现状5122转换柱连接及异形节点的研究现状7123结构减震及阻尼节点的研究现状913本书的主要研究工作10131传统风格建筑钢转换柱连接抗震能研究10132传统风格建筑节点抗震能及减震研究10133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抗震能研究11134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体系能化设计及其建议11第2章传统风格建筑钢转换柱连接抗震能试验及理论研究1221引言1222试验概况12221试件设计12222试件制作及材料能13223加载装置及方案15224量测方案1523试验现象16231加载过程16232破坏模式1724主要试验结果18241滞回曲线18242特征荷载19243特征位移及延19244刚度退化19245耗能能20246应变分布2125虑损伤效应的恢复力模型21251骨架曲线22252弹段理论计算22253塑段理论计算24254骨架曲线对比25255双参数损伤效应26256恢复力模型2826本章小结29第3章传统风格建筑钢转换柱连接受力特研究3131概述3132模型建立31321材料本构模型31322单元类型选取及网格划分32323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32324影响因素3333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33331极限变形33332滞回曲线34333骨架曲线3534钢材断裂研究37341应力分析37342等效塑应变39343母材断裂分析4035本章小结41第4章传统风格建筑带斗栱檐柱节点抗震能试验4341试验概况43411试验目的43412试件设计及制作43413试件加载及测点布置4942试验过程5243破坏形态分析5844试验结果59441滞回曲线59442骨架曲线60443极限承载力和位移61444延62445耗能能63446强度退化65447刚度退化66448节点区应变分析6745本章小结69第5章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双梁柱节点抗震能试验7051试件的设计及制作70511试件设计70512试件制作76513材试验7652测量方及加载方案76521测量方76522加载装置79523加载制度7953试验过程81531加载破坏过程81532核心区应变87533破坏模式9054试验结果分析91541滞回曲线91542骨架曲线93543变形能力93544耗能能力95545刚度退化95546强度衰减96547核心区剪切应变9755本章小结98第6章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双梁柱节点抗剪承载力分析10061受力分析模型10062下核心区抗剪承载力计算102621节点域受力模型102622下核心区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10363验证分析106631公式计算值和试验值对比106632公式计算值和有限元计算值对比10764本章小结107第7章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新型阻尼节点动力加载试验10971试验目的10972试件的设计及制作110721无控节点试件设计110722阻尼器和有控试件设计110723试件制作114724材试验114725试验装置和加载制度114726试验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12073试验过程描述12074应变分析12775破坏模式分析12976试验结果分析129761滞回曲线129762骨架曲线133763变形能力133764耗能分析135765强度衰减137766刚度退化13877本章小结139第8章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新型阻尼节点能分析及设计建议14181有限元模型的建立141811材料的本构模型141812单元类型和网格划分142813接触关系和分析步设置142814双梁连接器和阻尼器的模拟14382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144821破坏模式分析144822滞回曲线145823骨架曲线149824阻尼器阻尼力位移滞回曲线15283有限元参数分析154831柱轴压比154832阻尼系数159833阻尼器长度162834阻尼器安装角度16984设计建议17685本章小结178第9章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拟动力试验研究17991引言17992模型设计与制作180921模型设计180922试件制作183923相似关系183924模型材料能18493试验方和测试内容185931试验方185932加载装置186933加载制度187934测试内容及方18894试验结果及分析189941试验过程及现象描述189942加速度响应190943位移响应192944滞回特194945耗能分析196946应变分析197947强度与刚度19795本章小结1980章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200101引言200102试验概况200103试验结果与分析2011031破坏过程2011032破坏机制2041033滞回曲线2051034骨架曲线2061035位移延2071036耗能能力2081037承载力退化2081038循环刚度退化2091039抗侧能力20910310应变分析21110311残余变形212104恢复力模型研究2121041骨架曲线建议模型2131042刚度退化规律2131043恢复力模型的确定2151044滞回曲线对比216105本章小结2161章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体系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218111概述2181111基于能的抗震设计方2181112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219112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能水准及能目标2191121地震设防水准2191122能水准划分2201123能目标量化220113目标位移模式222114多自由度体系的等效转化223115位移反应谱225116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步骤227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算例及分析2271171按“正常运行”能水设计2291172按“基本运行”能水校核230118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设计要点及建议231119本章小结231参文献232

  • 内容简介:
    (1)《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出台;(2)现有教材案例零散、相互间无联系,不利于学生整体设计思维的建立和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3)现有大多数教材理论公式推导繁琐,不能很好的满足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需求。
  • 作者简介:


    薛建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古建筑结构及其抗震能研究。曾在本九州大学和京都大学从事访问合作研究。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和参与科技支撑计划和自然科学课题10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研究课题9项。获和省部级教学成果3项,科技进步、陕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浙江省、等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2004年获第五届陕西青年科技奖,2005年获陕西省很好博士后称号,2008年获宝钢教育很好教师奖,2009年获陕西省很好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2011年受聘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建设与工程安全”八桂学者岗位。参与编制土建行业规程3部,出版著作和教材16部,在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3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00余篇。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36x页。
  • 目录:


    前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1传统风格建筑与古建筑的区别1112传统风格建筑的形成与发展2113传统风格建筑细部连接的构造2114传统风格建筑钢节点的营造特点3115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的表现形式412外相关研究现状5121传统风格建筑的研究现状5122转换柱连接及异形节点的研究现状7123结构减震及阻尼节点的研究现状913本书的主要研究工作10131传统风格建筑钢转换柱连接抗震能研究10132传统风格建筑节点抗震能及减震研究10133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抗震能研究11134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体系能化设计及其建议11第2章传统风格建筑钢转换柱连接抗震能试验及理论研究1221引言1222试验概况12221试件设计12222试件制作及材料能13223加载装置及方案15224量测方案1523试验现象16231加载过程16232破坏模式1724主要试验结果18241滞回曲线18242特征荷载19243特征位移及延19244刚度退化19245耗能能20246应变分布2125虑损伤效应的恢复力模型21251骨架曲线22252弹段理论计算22253塑段理论计算24254骨架曲线对比25255双参数损伤效应26256恢复力模型2826本章小结29第3章传统风格建筑钢转换柱连接受力特研究3131概述3132模型建立31321材料本构模型31322单元类型选取及网格划分32323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32324影响因素3333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33331极限变形33332滞回曲线34333骨架曲线3534钢材断裂研究37341应力分析37342等效塑应变39343母材断裂分析4035本章小结41第4章传统风格建筑带斗栱檐柱节点抗震能试验4341试验概况43411试验目的43412试件设计及制作43413试件加载及测点布置4942试验过程5243破坏形态分析5844试验结果59441滞回曲线59442骨架曲线60443极限承载力和位移61444延62445耗能能63446强度退化65447刚度退化66448节点区应变分析6745本章小结69第5章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双梁柱节点抗震能试验7051试件的设计及制作70511试件设计70512试件制作76513材试验7652测量方及加载方案76521测量方76522加载装置79523加载制度7953试验过程81531加载破坏过程81532核心区应变87533破坏模式9054试验结果分析91541滞回曲线91542骨架曲线93543变形能力93544耗能能力95545刚度退化95546强度衰减96547核心区剪切应变9755本章小结98第6章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双梁柱节点抗剪承载力分析10061受力分析模型10062下核心区抗剪承载力计算102621节点域受力模型102622下核心区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10363验证分析106631公式计算值和试验值对比106632公式计算值和有限元计算值对比10764本章小结107第7章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新型阻尼节点动力加载试验10971试验目的10972试件的设计及制作110721无控节点试件设计110722阻尼器和有控试件设计110723试件制作114724材试验114725试验装置和加载制度114726试验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12073试验过程描述12074应变分析12775破坏模式分析12976试验结果分析129761滞回曲线129762骨架曲线133763变形能力133764耗能分析135765强度衰减137766刚度退化13877本章小结139第8章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新型阻尼节点能分析及设计建议14181有限元模型的建立141811材料的本构模型141812单元类型和网格划分142813接触关系和分析步设置142814双梁连接器和阻尼器的模拟14382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144821破坏模式分析144822滞回曲线145823骨架曲线149824阻尼器阻尼力位移滞回曲线15283有限元参数分析154831柱轴压比154832阻尼系数159833阻尼器长度162834阻尼器安装角度16984设计建议17685本章小结178第9章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拟动力试验研究17991引言17992模型设计与制作180921模型设计180922试件制作183923相似关系183924模型材料能18493试验方和测试内容185931试验方185932加载装置186933加载制度187934测试内容及方18894试验结果及分析189941试验过程及现象描述189942加速度响应190943位移响应192944滞回特194945耗能分析196946应变分析197947强度与刚度19795本章小结1980章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200101引言200102试验概况200103试验结果与分析2011031破坏过程2011032破坏机制2041033滞回曲线2051034骨架曲线2061035位移延2071036耗能能力2081037承载力退化2081038循环刚度退化2091039抗侧能力20910310应变分析21110311残余变形212104恢复力模型研究2121041骨架曲线建议模型2131042刚度退化规律2131043恢复力模型的确定2151044滞回曲线对比216105本章小结2161章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体系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218111概述2181111基于能的抗震设计方2181112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219112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能水准及能目标2191121地震设防水准2191122能水准划分2201123能目标量化220113目标位移模式222114多自由度体系的等效转化223115位移反应谱225116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步骤227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算例及分析2271171按“正常运行”能水设计2291172按“基本运行”能水校核230118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设计要点及建议231119本章小结231参文献232前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1传统风格建筑与古建筑的区别1112传统风格建筑的形成与发展2113传统风格建筑细部连接的构造2114传统风格建筑钢节点的营造特点3115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的表现形式412外相关研究现状5121传统风格建筑的研究现状5122转换柱连接及异形节点的研究现状7123结构减震及阻尼节点的研究现状913本书的主要研究工作10131传统风格建筑钢转换柱连接抗震能研究10132传统风格建筑节点抗震能及减震研究10133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抗震能研究11134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体系能化设计及其建议11第2章传统风格建筑钢转换柱连接抗震能试验及理论研究1221引言1222试验概况12221试件设计12222试件制作及材料能13223加载装置及方案15224量测方案1523试验现象16231加载过程16232破坏模式1724主要试验结果18241滞回曲线18242特征荷载19243特征位移及延19244刚度退化19245耗能能20246应变分布2125虑损伤效应的恢复力模型21251骨架曲线22252弹段理论计算22253塑段理论计算24254骨架曲线对比25255双参数损伤效应26256恢复力模型2826本章小结29第3章传统风格建筑钢转换柱连接受力特研究3131概述3132模型建立31321材料本构模型31322单元类型选取及网格划分32323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32324影响因素3333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33331极限变形33332滞回曲线34333骨架曲线3534钢材断裂研究37341应力分析37342等效塑应变39343母材断裂分析4035本章小结41第4章传统风格建筑带斗栱檐柱节点抗震能试验4341试验概况43411试验目的43412试件设计及制作43413试件加载及测点布置4942试验过程5243破坏形态分析5844试验结果59441滞回曲线59442骨架曲线60443极限承载力和位移61444延62445耗能能63446强度退化65447刚度退化66448节点区应变分析6745本章小结69第5章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双梁柱节点抗震能试验7051试件的设计及制作70511试件设计70512试件制作76513材试验7652测量方及加载方案76521测量方76522加载装置79523加载制度7953试验过程81531加载破坏过程81532核心区应变87533破坏模式9054试验结果分析91541滞回曲线91542骨架曲线93543变形能力93544耗能能力95545刚度退化95546强度衰减96547核心区剪切应变9755本章小结98第6章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双梁柱节点抗剪承载力分析10061受力分析模型10062下核心区抗剪承载力计算102621节点域受力模型102622下核心区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10363验证分析106631公式计算值和试验值对比106632公式计算值和有限元计算值对比10764本章小结107第7章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新型阻尼节点动力加载试验10971试验目的10972试件的设计及制作110721无控节点试件设计110722阻尼器和有控试件设计110723试件制作114724材试验114725试验装置和加载制度114726试验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12073试验过程描述12074应变分析12775破坏模式分析12976试验结果分析129761滞回曲线129762骨架曲线133763变形能力133764耗能分析135765强度衰减137766刚度退化13877本章小结139第8章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新型阻尼节点能分析及设计建议14181有限元模型的建立141811材料的本构模型141812单元类型和网格划分142813接触关系和分析步设置142814双梁连接器和阻尼器的模拟14382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144821破坏模式分析144822滞回曲线145823骨架曲线149824阻尼器阻尼力位移滞回曲线15283有限元参数分析154831柱轴压比154832阻尼系数159833阻尼器长度162834阻尼器安装角度16984设计建议17685本章小结178第9章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拟动力试验研究17991引言17992模型设计与制作180921模型设计180922试件制作183923相似关系183924模型材料能18493试验方和测试内容185931试验方185932加载装置186933加载制度187934测试内容及方18894试验结果及分析189941试验过程及现象描述189942加速度响应190943位移响应192944滞回特194945耗能分析196946应变分析197947强度与刚度19795本章小结1980章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结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200101引言200102试验概况200103试验结果与分析2011031破坏过程2011032破坏机制2041033滞回曲线2051034骨架曲线2061035位移延2071036耗能能力2081037承载力退化2081038循环刚度退化2091039抗侧能力20910310应变分析21110311残余变形212104恢复力模型研究2121041骨架曲线建议模型2131042刚度退化规律2131043恢复力模型的确定2151044滞回曲线对比216105本章小结2161章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体系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218111概述2181111基于能的抗震设计方2181112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219112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能水准及能目标2191121地震设防水准2191122能水准划分2201123能目标量化220113目标位移模式222114多自由度体系的等效转化223115位移反应谱225116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步骤227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算例及分析2271171按“正常运行”能水设计2291172按“基本运行”能水校核230118传统风格建筑钢框架设计要点及建议231119本章小结231参文献232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