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地到腹里:长城沿线社会变迁研究

从边地到腹里:长城沿线社会变迁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9-04
版次: 1
ISBN: 9787506872638
定价: 85.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历史
21人买过
  •   《从边地到腹里:长城沿线社会变迁研究》主要以“从边地到腹里”为中心,从行政管理、社会结构、社会治理、公共领域与精英群体、地方文教等五个方面,对清代长城沿线社会变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剖析。在从边地到腹里的总体趋势下,长城沿线的行政体制从军事化向地方化发展,并且逐步和内地州县趋于一致。随着裁卫设县的推行,社会职业结构逐渐向多样化的职业结构发展,民众生活向常态化运行。与此同时,社会治理由治军转向治民,社会精英群体逐步培育和发展起来。地方文教经历了由尚武到兴文的转变这一系列的变化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长城沿线社会各个侧面在不断变化的时间中彼此影响、互相作用的复杂表现。   张月琴(1974年3月—),女,汉族,山西昔阳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山西大同大学副教授、博士,中国古都学会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专业方向中国史。在《民俗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山西档案》等刊物发表文章三十余篇。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区域和时段
    三、研究综述

    第一章 行政管理:从军事化到地方化
    第一节 裁卫设县与政区调整
    一、同朔分治
    二、马邑入朔
    三、直晋之纠纷
    四、调适与地方诉求
    第二节 “蒙汉分治”与晋蒙政区变化
    一、“口外十二厅”和“一地二治”
    二、晋绥分治:行政上的腹里之区成形
    第三节 职官设置:从督理军政到专理民事
    一、总督和知府
    二、县级行政体系
    三、衙署人员

    第二章 社会结构:边民的常态化
    第一节 军户、官兵及其生存状态
    一、明末清初的军户
    二、八旗官兵的生存状态
    三、绿营官兵的生存状态
    第二节 卫所、村落和社会结构
    一、从卫所到村落
    二、村庄的社会结构
    三、生存环境和生计选择
    第三节 城镇、商业和商人
    一、中心城市:大同和右玉
    二、县城和厅、旗城
    三、市镇(或商品集散地)
    四、商人及其地位

    第三章 社会治理:从治军到治民
    第一节 基层控制:保甲到巡警
    第二节 乡约与地方社会
    一、乡约的资料
    二、资料所见乡约形象
    三、乡约与社会秩序
    第三节 告示与地方社会
    一、告示的基本情况
    二、告示与社会问题治理
    三、告示与地方社会变迁

    第四章 公共领域与精英群体
    第一节 地方精英的构成
    一、正途出身的士绅
    二、异途出身的士绅
    三、地方事务的参与者
    第二节 地方精英的时空分布和生活状态
    一、地方精英的时空分布
    二、士绅的生活状态
    第三节 地方精英和公共事务
    ……
  • 内容简介:
      《从边地到腹里:长城沿线社会变迁研究》主要以“从边地到腹里”为中心,从行政管理、社会结构、社会治理、公共领域与精英群体、地方文教等五个方面,对清代长城沿线社会变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剖析。在从边地到腹里的总体趋势下,长城沿线的行政体制从军事化向地方化发展,并且逐步和内地州县趋于一致。随着裁卫设县的推行,社会职业结构逐渐向多样化的职业结构发展,民众生活向常态化运行。与此同时,社会治理由治军转向治民,社会精英群体逐步培育和发展起来。地方文教经历了由尚武到兴文的转变这一系列的变化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长城沿线社会各个侧面在不断变化的时间中彼此影响、互相作用的复杂表现。
  • 作者简介:
      张月琴(1974年3月—),女,汉族,山西昔阳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山西大同大学副教授、博士,中国古都学会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专业方向中国史。在《民俗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山西档案》等刊物发表文章三十余篇。
  • 目录: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区域和时段
    三、研究综述

    第一章 行政管理:从军事化到地方化
    第一节 裁卫设县与政区调整
    一、同朔分治
    二、马邑入朔
    三、直晋之纠纷
    四、调适与地方诉求
    第二节 “蒙汉分治”与晋蒙政区变化
    一、“口外十二厅”和“一地二治”
    二、晋绥分治:行政上的腹里之区成形
    第三节 职官设置:从督理军政到专理民事
    一、总督和知府
    二、县级行政体系
    三、衙署人员

    第二章 社会结构:边民的常态化
    第一节 军户、官兵及其生存状态
    一、明末清初的军户
    二、八旗官兵的生存状态
    三、绿营官兵的生存状态
    第二节 卫所、村落和社会结构
    一、从卫所到村落
    二、村庄的社会结构
    三、生存环境和生计选择
    第三节 城镇、商业和商人
    一、中心城市:大同和右玉
    二、县城和厅、旗城
    三、市镇(或商品集散地)
    四、商人及其地位

    第三章 社会治理:从治军到治民
    第一节 基层控制:保甲到巡警
    第二节 乡约与地方社会
    一、乡约的资料
    二、资料所见乡约形象
    三、乡约与社会秩序
    第三节 告示与地方社会
    一、告示的基本情况
    二、告示与社会问题治理
    三、告示与地方社会变迁

    第四章 公共领域与精英群体
    第一节 地方精英的构成
    一、正途出身的士绅
    二、异途出身的士绅
    三、地方事务的参与者
    第二节 地方精英的时空分布和生活状态
    一、地方精英的时空分布
    二、士绅的生活状态
    第三节 地方精英和公共事务
    ……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