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修订本)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修订本)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9-09
版次: 1
ISBN: 9787520126786
定价: 15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40页
字数: 535千字
分类: 地理
63人买过
  • 本书作为该领域*代表性的论著,是近二十年来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要参考坐标。本书的章节安排如下:
      绪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章, 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的自然、人群、经济与聚落(主要讨论气候与地貌、考古文化谱系与居民种族、遗址分布与环境变迁的关系、生计方式与经济类型、住宅形式与聚落形态等问题);
      第二章, 青铜器时代汉水流域的文化演进、城邑分布于居住形式(主要讨论文化演进及其区域差异、城邑分布及其形态、住宅形式与聚落分布、生产工具的组合与田野面貌等问题);
      第三章, 秦汉时代至六朝时期汉水流域的人口、经济、聚落与文化(主要讨论人口分布与迁移、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演变、交通道路、城邑与村落、文化区域及其差异等问题);
      第四章, 七至十三世纪汉水流域的自然、人口、城邑与经济(主要讨论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人口分布与迁移、农作物种植及其地理分布、城镇布局及其形态等问题)
      第五章,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自然与人文地理面貌的巨变(主要讨论人口迁移与分布,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自然环境的变迁,城镇、集市、乡村聚落的分布与形态等问题);
      第六章, 区域开发进程、空间结构及人地关系(主要讨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内部的空间结构与差异、人地关系的多样性等问题)
      本书强调区域视野中的历史研究,将“区域”观念引入历史研究,开阔了历史研究的视野,建构起了人地关系中的历史研究新图景。汉水流域虽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流域,但对它的历史地理进行考察,却具有相当强的普遍性和适用性。汉水流域开放的体系、复杂的地形构造、多元的文化背景,以及几经变迁的地理面貌,使本地区成为区域研究的典型范例。本书作者对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提出了三大切入点:一是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二是连续居住、人口变动和土地利用;三是方言、风俗和居住方式。这些都是极具建设意义,且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是建构整个中国历史地理面貌的基础。 鲁西奇,1965年生,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入选教育部2004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其师从陈寅恪、徐中舒两位先生的高足武汉大学教授石泉先生。主要从事区域历史地理与社会经济史研究,特别是汉水流域历史地理与社会经济史的综合研究,以及长江中游地区民间文献(民间碑刻与古代冥契)的收集和整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1项。 绪论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001

      一 历史与空间001

      二 主要人地关系学说之检讨012

      三 “区域”观念及其方法论意义023

      四 以汉水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为个案026

      五 研究方法与切入点037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的自然、人群、经济与聚落044

      一 气候与地貌044

      二 考古文化谱系与居民种族053

      三 遗址分布与环境变迁的关系064

      四 生计方式与经济类型073

      五 住宅形式与聚落形态084

      六 小结与讨论105

    第二章 青铜时代汉水流域的文化演进、城邑分布与居住形式109

      一 文化演进及其区域差异110

      二 城邑分布及其形态136

      三 住宅形式与聚落分布146

      四 生产工具的组合与田野面貌159

      五 小结166

    第三章 秦汉至六朝时期汉水流域的人口、经济、聚落与文化169

      一 人口分布与迁移169

      二 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演变200

      三 交通道路224

      四 城邑与村落242

      五 文化区域及其差异266

      六 小结281

    第四章 7~13世纪汉水流域的自然、人口、城邑与经济284

      一 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284

      二 人口分布与迁移301

      三 农作物种植及其地理分布332

      四 城镇布局及其形态354

      五 小结378

    第五章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自然与人文地理面貌的巨变382

      一 人口迁移与分布382

      二 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414

      三 自然环境的变迁440

      四 城镇、集市、乡村聚落的分布与形态460

      五 小结488

    第六章 区域开发进程、空间结构及人地关系491

      一 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491

      二 区域内部的空间结构与差异513

      三 人地关系的多样性534

      四 小结551

    附录 区域、地方与地域:空间维度下的历史研究554

    主要征引文献574

    索引590

    修订本后记613

    图表目录

    图1-1 石家河城址及其遗址群103

    图2-1 宜城楚皇城遗址平面图142

    图2-2 盘龙城宫殿F1复原图151

    图3-1 汉代普通民居院落模型265

    图6-1 阿尔卑斯山环境演变的图表模型547

    表1-1 汉水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食物遗存074

    表1-2 汉水流域新石器时代典型遗址出土的重要生产工具079

    表2-1 周代汉水流域的城邑及其分布139

    表2-2 考古发现之青铜时代汉水流域次要城址的概况144

    表2-3 汉水流域部分地区周代聚落遗址的分布156

    表2-4 汉水流域典型遗址出土的青铜时代生产工具160

    表3-1 两汉时期汉水流域与有关地区人口比较172

    表3-2 两汉时期汉水流域与中原部分郡国人口状况比较175

    表3-3 两汉时期汉水流域的人口分布179

    表3-4 东晋南朝时期汉水流域移民的来源188

    表3-5 东晋南朝时期汉水流域移民的分布189

    表3-6 晋宋时期汉水流域著籍户口的地理分布199

    表3-7 汉代汉水流域的城邑分布243

    表3-8 襄樊地区部分汉代城址252

    表3-9 6世纪前期汉水流域的城邑分布256

    表4-1 宋代汉水流域水旱灾害的发生频次288

    表4-2 隋大业中汉水流域的户口与密度306

    表4-3 隋唐之际汉水流域著籍户口的下降308

    表4-4 唐贞观至天宝间汉水流域的户口增长309

    表4-5 唐天宝、元和间汉水流域部分州郡的户口升降312

    表4-6 唐代各阶段汉水流域的户口分布314

    表4-7 汉水流域部分府州北宋初年著籍户数与唐元和间户数比较317

    表4-8 北宋各阶段汉水流域的户口状况319

    表4-9 隋唐宋时期部分地区人口状况比较321

    表4-10 北宋时期汉水流域与有关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之比较322

    表4-11 南宋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利州路户口升降328

    表4-12 宋金唐、邓、商三州户口升降329

    表4-13 元代汉水流域各路府州著籍户口330

    表4-14 元代汉水流域的人口分布331

    表4-15 《全唐诗》所见汉水流域的水稻种植333

    表4-16 《全唐诗》所见汉水流域的小麦种植338

    表4-17 《宋史·五行志》所见汉水流域的小麦种植339

    表4-18 唐宋时期汉水流域贡赋中的纺织品349

    表4-19 北宋时期京西南、荆湖北、利州三路岁收纺织品总数351

    表4-20 唐宋时期汉水流域贡赋中的其他经济作物353

    表4-21 北宋汉水流域“镇”的分布367

    表4-22 宋代汉水流域的市368

    表4-23 隋唐北宋时期汉水流域城邑的分布369

    表4-24 北宋熙宁十年汉水流域城镇的商税377

    表5-1 清前中期兴安府的人口增长395

    表5-2 清前中期商州的人口增长396

    表5-3 明代汉水流域部分州县著籍户口的变动398

    表5-4 汉水流域部分地区明代户口与汉、唐、宋代户口的比较403

    表5-5 明代襄阳府各县里数与著籍户口的关系404

    表5-6 明中期汉水流域部分州县里编与户口的关系405

    表5-7 明后期汉水流域的户口估算及其分布406

    表5-8 清代汉水流域部分州县的户口状况411

    表5-9 清代汉水流域的人口分布(1820年前后)412

    表5-10 明代汉阳府农业用地的结构419

    表5-11 清代汉水下游地区部分州县农业用地的结构420

    表5-12 江汉平原部分州县元明清时期水灾次数统计452

    表5-13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水旱灾害周期变化453

    表5-14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水灾次数、强度统计453

    表5-15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的城镇分布466

    表5-16 1953年汉水流域的城镇分布及其城镇化467

    表5-17 明代汉水流域部分州县集镇的分布及其影响区域472

    表5-18 清中后期汉水流域部分地区集镇的分布及其影响区域472

    表5-19 清代汉水上游部分州县(厅)集镇的分布及其影响区域473

    表5-20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府州城的形制与规模476

    表5-21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县城的形制与规模477

    表6-1 历史时期汉水流域的人口密度495

    表6-2 历史时期汉水流域的城镇密度500

    表6-3 历史时期汉水流域土地利用方式的演变502

    表6-4 襄樊市周围地区蔬菜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1953年)528

     
  •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该领域*代表性的论著,是近二十年来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要参考坐标。本书的章节安排如下:
      绪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章, 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的自然、人群、经济与聚落(主要讨论气候与地貌、考古文化谱系与居民种族、遗址分布与环境变迁的关系、生计方式与经济类型、住宅形式与聚落形态等问题);
      第二章, 青铜器时代汉水流域的文化演进、城邑分布于居住形式(主要讨论文化演进及其区域差异、城邑分布及其形态、住宅形式与聚落分布、生产工具的组合与田野面貌等问题);
      第三章, 秦汉时代至六朝时期汉水流域的人口、经济、聚落与文化(主要讨论人口分布与迁移、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演变、交通道路、城邑与村落、文化区域及其差异等问题);
      第四章, 七至十三世纪汉水流域的自然、人口、城邑与经济(主要讨论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人口分布与迁移、农作物种植及其地理分布、城镇布局及其形态等问题)
      第五章,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自然与人文地理面貌的巨变(主要讨论人口迁移与分布,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自然环境的变迁,城镇、集市、乡村聚落的分布与形态等问题);
      第六章, 区域开发进程、空间结构及人地关系(主要讨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内部的空间结构与差异、人地关系的多样性等问题)
      本书强调区域视野中的历史研究,将“区域”观念引入历史研究,开阔了历史研究的视野,建构起了人地关系中的历史研究新图景。汉水流域虽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流域,但对它的历史地理进行考察,却具有相当强的普遍性和适用性。汉水流域开放的体系、复杂的地形构造、多元的文化背景,以及几经变迁的地理面貌,使本地区成为区域研究的典型范例。本书作者对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提出了三大切入点:一是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二是连续居住、人口变动和土地利用;三是方言、风俗和居住方式。这些都是极具建设意义,且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是建构整个中国历史地理面貌的基础。
  • 作者简介:
    鲁西奇,1965年生,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入选教育部2004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其师从陈寅恪、徐中舒两位先生的高足武汉大学教授石泉先生。主要从事区域历史地理与社会经济史研究,特别是汉水流域历史地理与社会经济史的综合研究,以及长江中游地区民间文献(民间碑刻与古代冥契)的收集和整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1项。
  • 目录:
    绪论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001

      一 历史与空间001

      二 主要人地关系学说之检讨012

      三 “区域”观念及其方法论意义023

      四 以汉水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为个案026

      五 研究方法与切入点037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的自然、人群、经济与聚落044

      一 气候与地貌044

      二 考古文化谱系与居民种族053

      三 遗址分布与环境变迁的关系064

      四 生计方式与经济类型073

      五 住宅形式与聚落形态084

      六 小结与讨论105

    第二章 青铜时代汉水流域的文化演进、城邑分布与居住形式109

      一 文化演进及其区域差异110

      二 城邑分布及其形态136

      三 住宅形式与聚落分布146

      四 生产工具的组合与田野面貌159

      五 小结166

    第三章 秦汉至六朝时期汉水流域的人口、经济、聚落与文化169

      一 人口分布与迁移169

      二 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与演变200

      三 交通道路224

      四 城邑与村落242

      五 文化区域及其差异266

      六 小结281

    第四章 7~13世纪汉水流域的自然、人口、城邑与经济284

      一 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284

      二 人口分布与迁移301

      三 农作物种植及其地理分布332

      四 城镇布局及其形态354

      五 小结378

    第五章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自然与人文地理面貌的巨变382

      一 人口迁移与分布382

      二 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414

      三 自然环境的变迁440

      四 城镇、集市、乡村聚落的分布与形态460

      五 小结488

    第六章 区域开发进程、空间结构及人地关系491

      一 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491

      二 区域内部的空间结构与差异513

      三 人地关系的多样性534

      四 小结551

    附录 区域、地方与地域:空间维度下的历史研究554

    主要征引文献574

    索引590

    修订本后记613

    图表目录

    图1-1 石家河城址及其遗址群103

    图2-1 宜城楚皇城遗址平面图142

    图2-2 盘龙城宫殿F1复原图151

    图3-1 汉代普通民居院落模型265

    图6-1 阿尔卑斯山环境演变的图表模型547

    表1-1 汉水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食物遗存074

    表1-2 汉水流域新石器时代典型遗址出土的重要生产工具079

    表2-1 周代汉水流域的城邑及其分布139

    表2-2 考古发现之青铜时代汉水流域次要城址的概况144

    表2-3 汉水流域部分地区周代聚落遗址的分布156

    表2-4 汉水流域典型遗址出土的青铜时代生产工具160

    表3-1 两汉时期汉水流域与有关地区人口比较172

    表3-2 两汉时期汉水流域与中原部分郡国人口状况比较175

    表3-3 两汉时期汉水流域的人口分布179

    表3-4 东晋南朝时期汉水流域移民的来源188

    表3-5 东晋南朝时期汉水流域移民的分布189

    表3-6 晋宋时期汉水流域著籍户口的地理分布199

    表3-7 汉代汉水流域的城邑分布243

    表3-8 襄樊地区部分汉代城址252

    表3-9 6世纪前期汉水流域的城邑分布256

    表4-1 宋代汉水流域水旱灾害的发生频次288

    表4-2 隋大业中汉水流域的户口与密度306

    表4-3 隋唐之际汉水流域著籍户口的下降308

    表4-4 唐贞观至天宝间汉水流域的户口增长309

    表4-5 唐天宝、元和间汉水流域部分州郡的户口升降312

    表4-6 唐代各阶段汉水流域的户口分布314

    表4-7 汉水流域部分府州北宋初年著籍户数与唐元和间户数比较317

    表4-8 北宋各阶段汉水流域的户口状况319

    表4-9 隋唐宋时期部分地区人口状况比较321

    表4-10 北宋时期汉水流域与有关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之比较322

    表4-11 南宋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利州路户口升降328

    表4-12 宋金唐、邓、商三州户口升降329

    表4-13 元代汉水流域各路府州著籍户口330

    表4-14 元代汉水流域的人口分布331

    表4-15 《全唐诗》所见汉水流域的水稻种植333

    表4-16 《全唐诗》所见汉水流域的小麦种植338

    表4-17 《宋史·五行志》所见汉水流域的小麦种植339

    表4-18 唐宋时期汉水流域贡赋中的纺织品349

    表4-19 北宋时期京西南、荆湖北、利州三路岁收纺织品总数351

    表4-20 唐宋时期汉水流域贡赋中的其他经济作物353

    表4-21 北宋汉水流域“镇”的分布367

    表4-22 宋代汉水流域的市368

    表4-23 隋唐北宋时期汉水流域城邑的分布369

    表4-24 北宋熙宁十年汉水流域城镇的商税377

    表5-1 清前中期兴安府的人口增长395

    表5-2 清前中期商州的人口增长396

    表5-3 明代汉水流域部分州县著籍户口的变动398

    表5-4 汉水流域部分地区明代户口与汉、唐、宋代户口的比较403

    表5-5 明代襄阳府各县里数与著籍户口的关系404

    表5-6 明中期汉水流域部分州县里编与户口的关系405

    表5-7 明后期汉水流域的户口估算及其分布406

    表5-8 清代汉水流域部分州县的户口状况411

    表5-9 清代汉水流域的人口分布(1820年前后)412

    表5-10 明代汉阳府农业用地的结构419

    表5-11 清代汉水下游地区部分州县农业用地的结构420

    表5-12 江汉平原部分州县元明清时期水灾次数统计452

    表5-13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水旱灾害周期变化453

    表5-14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水灾次数、强度统计453

    表5-15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的城镇分布466

    表5-16 1953年汉水流域的城镇分布及其城镇化467

    表5-17 明代汉水流域部分州县集镇的分布及其影响区域472

    表5-18 清中后期汉水流域部分地区集镇的分布及其影响区域472

    表5-19 清代汉水上游部分州县(厅)集镇的分布及其影响区域473

    表5-20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府州城的形制与规模476

    表5-21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县城的形制与规模477

    表6-1 历史时期汉水流域的人口密度495

    表6-2 历史时期汉水流域的城镇密度500

    表6-3 历史时期汉水流域土地利用方式的演变502

    表6-4 襄樊市周围地区蔬菜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1953年)528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