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学研究(二)

蜀学研究(二)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1-03
版次: 1
ISBN: 9787520374873
定价: 99.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社会文化
4人买过
  • 《蜀学研究》辑刊作为中华孔子学会蜀学研究会和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的学刊,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巴蜀全书》编纂组承办,旨在凝聚当代海内外学术研究有生力量弘扬蜀学,主要突出研究蜀学人文精神、学术思想和文献诠释,兼顾蜀学各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蜀学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蜀学是诞生于中国西南巴蜀大地、与中原学术互补互动的一方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制度层面、经典层面、信仰层面、核心价值层面都具有的造诣和丰硕的成果。以儒家学术为主,会通三教的蜀学,自古及今一直具有积取、恢弘兼蓄、精深激扬和开拓担当的文化特质,在制度建设、信仰体系、经典体系、核心价值、儒道合治、家族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有益的经验。《蜀学研究》第二辑在创刊号系统全面展示当代主要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步集中力量对巴蜀经学问行研究,对巴蜀经学的发展源流、主要经典解读文本,以及蜀地特有的蜀刻石经行专门研究,拟编撰一部巴蜀经学成果研究的特辑。 “蜀学”容与儒释道的价值体系(代序)  舒大刚

    蜀学论衡

      金景芳先生的礼学研究述评  潘斌

    “《王制》学”思想探微  张晓程

      尊道而考实——杨慎历史政治思想评述  秦际明

      苏过的孝道思想及“纯孝”人生  刘延超

      题杨慎著《史绪》系伪书考  杜春雷

    儒学探微

      调解制度与中国社会  马泓波

      从“人皆可以为尧舜”到“涂之人可以为禹”——论孟、荀从人性论到成人观的殊途同归  高正伟

    经学纵横

      论宋代“《周礼》学”的学术价值  夏微

      《五礼通考》中的天神祭祀系统  霞绍晖

      试论陈光煦的《仪礼》研究  邓声国

    文献经纬

      文献辑佚与清代考据学  郭国庆  廖孟迪

      读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札记  田君

      读《苟子》札记十九则  李佳喜

      清末巴蜀学人李滋然行述考  任利荣

      山东任希古与成都任奉古考略  汪璐

    情怀

      诺矩罗阿罗汉信仰在中国的流传  哈磊

      纪大奎《老子约说》儒道互释思想研究  杨子路

      宋代巴蜀佛教文学的内涵、特征与影响  戴莹莹

    蜀学名家

      学术自述  舒大刚

      舒大刚学术论著目录

      附录:已发表参会论文提要
  • 内容简介:
    《蜀学研究》辑刊作为中华孔子学会蜀学研究会和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的学刊,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巴蜀全书》编纂组承办,旨在凝聚当代海内外学术研究有生力量弘扬蜀学,主要突出研究蜀学人文精神、学术思想和文献诠释,兼顾蜀学各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蜀学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蜀学是诞生于中国西南巴蜀大地、与中原学术互补互动的一方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制度层面、经典层面、信仰层面、核心价值层面都具有的造诣和丰硕的成果。以儒家学术为主,会通三教的蜀学,自古及今一直具有积取、恢弘兼蓄、精深激扬和开拓担当的文化特质,在制度建设、信仰体系、经典体系、核心价值、儒道合治、家族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有益的经验。《蜀学研究》第二辑在创刊号系统全面展示当代主要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步集中力量对巴蜀经学问行研究,对巴蜀经学的发展源流、主要经典解读文本,以及蜀地特有的蜀刻石经行专门研究,拟编撰一部巴蜀经学成果研究的特辑。
  • 目录:
    “蜀学”容与儒释道的价值体系(代序)  舒大刚

    蜀学论衡

      金景芳先生的礼学研究述评  潘斌

    “《王制》学”思想探微  张晓程

      尊道而考实——杨慎历史政治思想评述  秦际明

      苏过的孝道思想及“纯孝”人生  刘延超

      题杨慎著《史绪》系伪书考  杜春雷

    儒学探微

      调解制度与中国社会  马泓波

      从“人皆可以为尧舜”到“涂之人可以为禹”——论孟、荀从人性论到成人观的殊途同归  高正伟

    经学纵横

      论宋代“《周礼》学”的学术价值  夏微

      《五礼通考》中的天神祭祀系统  霞绍晖

      试论陈光煦的《仪礼》研究  邓声国

    文献经纬

      文献辑佚与清代考据学  郭国庆  廖孟迪

      读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札记  田君

      读《苟子》札记十九则  李佳喜

      清末巴蜀学人李滋然行述考  任利荣

      山东任希古与成都任奉古考略  汪璐

    情怀

      诺矩罗阿罗汉信仰在中国的流传  哈磊

      纪大奎《老子约说》儒道互释思想研究  杨子路

      宋代巴蜀佛教文学的内涵、特征与影响  戴莹莹

    蜀学名家

      学术自述  舒大刚

      舒大刚学术论著目录

      附录:已发表参会论文提要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蜀学研究(二)
蜀学(第十八辑)
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 著
蜀学研究(二)
蜀学(第十二輯)
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 编
蜀学研究(二)
蜀学(第十六辑)
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 编
蜀学研究(二)
蜀学要论
尤潇潇 主编;舒大刚
蜀学研究(二)
蜀学与文献
舒大刚;李冬梅
蜀学研究(二)
蜀学
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 主办
蜀学研究(二)
蜀學(第十四輯)
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學研究中心 编
蜀学研究(二)
蜀学研究(一)
王小红 编
蜀学研究(二)
蜀学(第十五辑)
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 编
蜀学研究(二)
蜀学(第20辑)
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 编
蜀学研究(二)
蜀学·第一辑
蜀学研究中心 主办;西华大学;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蜀学研究(二)
蜀学.第六辑
潘殊闲 主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蜀学研究(二)
巴蜀文献(第七辑)
王小红、汪潞、王芳 著
蜀学研究(二)
蜀学研究(一)
王小红 编
蜀学研究(二)
高强度耐磨铝合金钻杆制造技术
王小红、林元华、郭晓华、汪姝 著
蜀学研究(二)
材料工程基础
王小红
蜀学研究(二)
社会责任视角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环境信息披露研究
王小红
蜀学研究(二)
化工分析实训
王小红 主编
蜀学研究(二)
茶学基础英语
王小红 编
蜀学研究(二)
章太炎儒学论集
王小红 选编
蜀学研究(二)
科学发现认知结构的哲学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术文库)
王小红 著
蜀学研究(二)
大师作品分析:解读建筑
王小红
蜀学研究(二)
当代国外轻型建筑设计
王小红
蜀学研究(二)
当代国外楼梯设计
王小红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