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位”之间

在“德”、“位”之间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0-03
版次: 1
ISBN: 9787561775028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22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哲学心理学
18人买过
  •   孔子“有德无位”是儒学史上的一个敏感话题,儒家之所以不断提起并讨论它,源于其“德位合一”的理想与“德”、“位”分离的现实相背离的生存性紧张情势。鉴于这一话题的切己性,一部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其实就是儒家的心灵史,指涉儒家的核心政治理念及其政治性生存。

      《在“德”、“位”之间》以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为线索来把握儒家政治哲学,结合跨领域研究成果,从“史”的角度追溯了儒家“德位合一”政治信仰的由来以及孔子“有德无位”问题的生成,考察了问题在不同时代中的经典解释样式。在“余论”部分,《在“德”、“位”之间》从“论”的角度对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的话语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对儒学与中国现代世界的关系这一热门话题作出回应。   王光松,男,1970年生于山东蒙阴,200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中国哲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广东教育学院政法系,近年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研究,在《现代哲学》等学术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著作两部。 引言:问题、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 孔子“有德无位”问题的生成

    一、孔子的政治信仰

    二、孔子的政治行动

    三、问题的初次提起
    第二章 战国儒家的解决尝试

    一、楚简《穷达以时》篇的初步探索

    二、孟子对事件的淡漠及解释

    三、荀子对事件的感同身受及其解释
    第三章 汉儒的理论解决与行动解决

    一、关注与伤感

    二、理论解决:孔子素王论

    三、行动解决:王莽得位改制
    第四章 宋代道学的解释

    一、心性关切

    二、朱熹的理学解释

    三、治道与角色
    第五章 清儒不同学术视野下的解释

    一、戴震考证学视野下的解释

    二、章学诚史学视野下的解释

    三、康有为公羊学视野下的解释

    余论:话语结构及儒家政治哲学

    附录一:文献综述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孔子“有德无位”是儒学史上的一个敏感话题,儒家之所以不断提起并讨论它,源于其“德位合一”的理想与“德”、“位”分离的现实相背离的生存性紧张情势。鉴于这一话题的切己性,一部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其实就是儒家的心灵史,指涉儒家的核心政治理念及其政治性生存。

      《在“德”、“位”之间》以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为线索来把握儒家政治哲学,结合跨领域研究成果,从“史”的角度追溯了儒家“德位合一”政治信仰的由来以及孔子“有德无位”问题的生成,考察了问题在不同时代中的经典解释样式。在“余论”部分,《在“德”、“位”之间》从“论”的角度对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的话语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对儒学与中国现代世界的关系这一热门话题作出回应。
  • 作者简介:
      王光松,男,1970年生于山东蒙阴,200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中国哲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广东教育学院政法系,近年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研究,在《现代哲学》等学术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著作两部。
  • 目录:
    引言:问题、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 孔子“有德无位”问题的生成

    一、孔子的政治信仰

    二、孔子的政治行动

    三、问题的初次提起
    第二章 战国儒家的解决尝试

    一、楚简《穷达以时》篇的初步探索

    二、孟子对事件的淡漠及解释

    三、荀子对事件的感同身受及其解释
    第三章 汉儒的理论解决与行动解决

    一、关注与伤感

    二、理论解决:孔子素王论

    三、行动解决:王莽得位改制
    第四章 宋代道学的解释

    一、心性关切

    二、朱熹的理学解释

    三、治道与角色
    第五章 清儒不同学术视野下的解释

    一、戴震考证学视野下的解释

    二、章学诚史学视野下的解释

    三、康有为公羊学视野下的解释

    余论:话语结构及儒家政治哲学

    附录一:文献综述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在“德”、“位”之间
白沙学派论考
王光松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