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育行为:素质教育怎么办

改变教育行为:素质教育怎么办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0-07
版次: 1
ISBN: 9787509609552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其他
页数: 249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2人买过
  •   本书是来自一线教师思考的结晶。书中讲述了116个鲜活的小故事,向许多过去不容置疑的教育习惯进行挑战。在这些鲜活的故事中,有对自己内心的发问。有对习惯做法的质疑,也有进行改变的尝试。一个标题一个做法。每个故事和标题都在试图回答:“素质教育怎么办!”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兼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主编。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2000年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标兵”称号。著有《孙云晓教育作品集》(8卷)等。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优秀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闫玉双,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基础道德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从事中学语文教学17年,自1994年起在北京市东城区教科研中心从事基层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侧重于研究“尊重”这一价值理念在相互关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如何形成相互尊重的环境。主持编写师生案例《当代中学生的思考系列丛书》(常务副主编)、《我和学生共成长》(常务副主编)、《反思教育习惯》(主编)等书,与孙云晓合著《学会尊重,成功做人》,独著《尊重,小习惯改变大世界》。尊重教育研究先后被立项为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中国教育学会“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
      丛书主编简介:
      陶西平,曾任北京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市市长助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名誉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社科联名誉主席。曾主编《教育评价辞典》、《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丛书》,著有《让失败率为零——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一路走路来——陶西平教育漫笔》、《追梦人——陶西平教育漫笔》。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对自己发问
    唤醒生命中沉睡的意识,把问题指向自己,指向自身的某种认识或状态,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
    培养“人中人”/003
    超越自己就是赢/005
    座位不是“名次”的代名词/007
    真的比正确的更可贵/009
    说真话。流真情/010
    “不”字挑战学校管理/012
    弯下腰,捡起来/014
    爱管闲事也是好学生/016
    老师也是普通人/018
    小题大做,浪费孩子感情/020
    控制情绪,不迁怒他人/022

    向习惯说“不”
    也许,有做法我们心经习惯了,但是,习惯了的就合理吗/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它应该永远对现实说“不!”
    不轻易地“肯定”与“否定”/027
    只言“利弊”不说“对错”/029
    回答问题不必统一姿势/032
    不必要的发型统一/034
    “经验之谈”不能代替孩子们的成长/036
    “打小报告”不可取/038
    不当孩子的“裁判”/040
    不调动舆论压制个别学生/041
    不窥视学生/043
    舞台上不应只有“小明星”/044
    别把老师对性的恐惧传染给学生/046
    挑战权威/048

    重视每一个孩子
    生命是神圣的,又是平等的。用博大的爱接纳所有的孩子,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生命的每_个角落,自己的生命会更有价值!
    集体的荣誉不能用学生的心灵做筹码/053
    不让学生当“义工”/055
    这时,老师也应安静/056
    师生相互问好/058
    手心向上请学生回答问题/060
    爱也会是伤害/062
    帮助,不露痕迹/064
    直呼我名。未尝不可/065
    把老师的孩子当做普通学生/067
    他不是别人的底线/069
    教育需要人情味的语言/070
    俯下身来说话声更高/072
    微笑的老师更美/074

    对孩子多一份理解
    体谅孩子的情绪和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理解孩子,最终是在善待我们自己。
    不能让公正的孩子受委屈/079
    我给学生传纸条/081
    做好事理应被表扬/083
    不当众指出孩子的错误/085
    不给学生留遗憾/087
    用鼓励的话语指出孩子的不足/089
    竖起你的“大拇指”/090
    不吝啬鼓励的话语/091
    记住学生的名字/092
    给孩子一个台阶下/094
    替科任老师多一份担当/096
    唤醒“醉酒”的爸爸/098
    善待孩子的每一次炫耀/100
    “老顶”/102

    把孩子的权利还给孩子
    “把孩子所拥有的权利还给孩子”,这种说法似乎并不神秘。然而,在现实中要头现它,不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勇气。
    身体比成绩更重要/107
    好心取代不了孩子的需要/109
    还给学生午休时间/111
    占课并不能占有学生/113
    头脑不是容器/115
    “插嘴”有智慧的火花/117
    把玩的快乐还给孩子/119
    把童年还给孩子/121
    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124
    告诉孩子活动安排/126
    别了,“唯我”课堂/128
    申办示范校,学生做评审/130

    尊重差异
    一个孩子一个样,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开孩子这把“锁”的“钥匙”。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不和别人比/135
    鼓励孩子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进步/137
    不给特殊的孩子设置特殊的座位/139
    家乡话也是一种教育的资源/141
    分层留作业顾及学生感受/143
    不是所有的掌声都能“加油!”/145
    允许“吃不饱”的学生课上读《书虫》/147
    “以画代写”促进了学生进步/149
    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取得属于自己的成绩/150
    用兴趣引领孩子/152
    寻找逝去的游戏/154
    为适合自己的“加油!”/156

    注重教育过程
    水到才能“渠”成。把教育的关注点放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自然就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让犯错误的学生说明理由/161
    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163
    参与比结果更重要/166
    变“相马”为“赛马”/168
    多听听孩子的自我评价/170
    用孩子的眼睛看孩子的世界/171
    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173
    珍惜孩子的“原生态”/175
    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177
    再小的孩子也不能欺骗/178
    ……
    改变潜法则
    探讨新方法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来自一线教师思考的结晶。书中讲述了116个鲜活的小故事,向许多过去不容置疑的教育习惯进行挑战。在这些鲜活的故事中,有对自己内心的发问。有对习惯做法的质疑,也有进行改变的尝试。一个标题一个做法。每个故事和标题都在试图回答:“素质教育怎么办!”
  • 作者简介: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兼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主编。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2000年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标兵”称号。著有《孙云晓教育作品集》(8卷)等。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优秀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闫玉双,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基础道德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从事中学语文教学17年,自1994年起在北京市东城区教科研中心从事基层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侧重于研究“尊重”这一价值理念在相互关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如何形成相互尊重的环境。主持编写师生案例《当代中学生的思考系列丛书》(常务副主编)、《我和学生共成长》(常务副主编)、《反思教育习惯》(主编)等书,与孙云晓合著《学会尊重,成功做人》,独著《尊重,小习惯改变大世界》。尊重教育研究先后被立项为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中国教育学会“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
      丛书主编简介:
      陶西平,曾任北京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市市长助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名誉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社科联名誉主席。曾主编《教育评价辞典》、《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丛书》,著有《让失败率为零——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一路走路来——陶西平教育漫笔》、《追梦人——陶西平教育漫笔》。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目录:
    对自己发问
    唤醒生命中沉睡的意识,把问题指向自己,指向自身的某种认识或状态,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
    培养“人中人”/003
    超越自己就是赢/005
    座位不是“名次”的代名词/007
    真的比正确的更可贵/009
    说真话。流真情/010
    “不”字挑战学校管理/012
    弯下腰,捡起来/014
    爱管闲事也是好学生/016
    老师也是普通人/018
    小题大做,浪费孩子感情/020
    控制情绪,不迁怒他人/022

    向习惯说“不”
    也许,有做法我们心经习惯了,但是,习惯了的就合理吗/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它应该永远对现实说“不!”
    不轻易地“肯定”与“否定”/027
    只言“利弊”不说“对错”/029
    回答问题不必统一姿势/032
    不必要的发型统一/034
    “经验之谈”不能代替孩子们的成长/036
    “打小报告”不可取/038
    不当孩子的“裁判”/040
    不调动舆论压制个别学生/041
    不窥视学生/043
    舞台上不应只有“小明星”/044
    别把老师对性的恐惧传染给学生/046
    挑战权威/048

    重视每一个孩子
    生命是神圣的,又是平等的。用博大的爱接纳所有的孩子,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生命的每_个角落,自己的生命会更有价值!
    集体的荣誉不能用学生的心灵做筹码/053
    不让学生当“义工”/055
    这时,老师也应安静/056
    师生相互问好/058
    手心向上请学生回答问题/060
    爱也会是伤害/062
    帮助,不露痕迹/064
    直呼我名。未尝不可/065
    把老师的孩子当做普通学生/067
    他不是别人的底线/069
    教育需要人情味的语言/070
    俯下身来说话声更高/072
    微笑的老师更美/074

    对孩子多一份理解
    体谅孩子的情绪和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理解孩子,最终是在善待我们自己。
    不能让公正的孩子受委屈/079
    我给学生传纸条/081
    做好事理应被表扬/083
    不当众指出孩子的错误/085
    不给学生留遗憾/087
    用鼓励的话语指出孩子的不足/089
    竖起你的“大拇指”/090
    不吝啬鼓励的话语/091
    记住学生的名字/092
    给孩子一个台阶下/094
    替科任老师多一份担当/096
    唤醒“醉酒”的爸爸/098
    善待孩子的每一次炫耀/100
    “老顶”/102

    把孩子的权利还给孩子
    “把孩子所拥有的权利还给孩子”,这种说法似乎并不神秘。然而,在现实中要头现它,不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勇气。
    身体比成绩更重要/107
    好心取代不了孩子的需要/109
    还给学生午休时间/111
    占课并不能占有学生/113
    头脑不是容器/115
    “插嘴”有智慧的火花/117
    把玩的快乐还给孩子/119
    把童年还给孩子/121
    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124
    告诉孩子活动安排/126
    别了,“唯我”课堂/128
    申办示范校,学生做评审/130

    尊重差异
    一个孩子一个样,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开孩子这把“锁”的“钥匙”。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不和别人比/135
    鼓励孩子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进步/137
    不给特殊的孩子设置特殊的座位/139
    家乡话也是一种教育的资源/141
    分层留作业顾及学生感受/143
    不是所有的掌声都能“加油!”/145
    允许“吃不饱”的学生课上读《书虫》/147
    “以画代写”促进了学生进步/149
    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取得属于自己的成绩/150
    用兴趣引领孩子/152
    寻找逝去的游戏/154
    为适合自己的“加油!”/156

    注重教育过程
    水到才能“渠”成。把教育的关注点放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自然就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让犯错误的学生说明理由/161
    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163
    参与比结果更重要/166
    变“相马”为“赛马”/168
    多听听孩子的自我评价/170
    用孩子的眼睛看孩子的世界/171
    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173
    珍惜孩子的“原生态”/175
    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177
    再小的孩子也不能欺骗/178
    ……
    改变潜法则
    探讨新方法
    后记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改变教育行为:素质教育怎么办
尊重从养成习惯起步 : 精华版
闫玉双、陈颖 主编
改变教育行为:素质教育怎么办
尊重改变未来丛书:走进学生心灵的活动设计(精华版)
闫玉双、李嫄 著;闰玉双 编
改变教育行为:素质教育怎么办
让孩子有尊严
闫玉双、关伟 著;侯守峰、冯洪荣、陶西平 编
改变教育行为:素质教育怎么办
尊重:小习惯改变大世界
闫玉双 著
改变教育行为:素质教育怎么办
学会尊重成功做人:养成尊重好习惯
闫玉双、孙云晓 著
改变教育行为:素质教育怎么办
反思教育习惯: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闫玉双、李奕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