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十论

香港文化十论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2-07
版次: 1
ISBN: 9787308095914
定价: 3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54页
字数: 209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106人买过
  •   《香港文化十论》属于文化评论类。

      《香港文化十论》通过文学、电影、视觉艺术、戏剧与流行文化等例证去探讨香港在中西文化冲击、严肃与商业文化交汇下所建立的独特文化身分。是对香港文化的一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批评。   也斯,2012年香港书展年度作家!本名梁秉钧,香港著名诗人、散文家。生于广东新会,在香港长大,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现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创作,译介法国、拉丁美洲及美国地下文学,撰写评论,任文艺刊物编辑,与友人创办杂志,推动香港文艺创作发展。代表作有:诗集《半途──梁秉钧诗选》(第四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作品)、《雷声与蝉鸣》、《游离的诗》,散文集《神话午餐》、《街巷人物》、《在柏林走路》,小说集《剪纸》、《岛和大陆》、《布拉格的明信片》(第一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作品)、《记忆的城市·虚构的城市》、《后殖民食物与爱情》(第十一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作品)等,其中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多种语言。 第一章 香港的故事:为什么这么难说?

    小城无故事? — 从《阿飞正传》说起

    两种故事

    陈令智的形象

    中国内地艺术家的世纪末香港图式

    西方艺术家为港订造的激光帆船

    继续试说故事



    第二章 都市文化香港文学文化评论

    香港的都市形象:都市文化的认同与距离

    都市文学:迁移的界线、混杂的身份

    香港的都市文化:商业与艺术之间

    香港文化评论的空间

    后殖民论述抑或后现代论述?



    第三章 从五本小说选看50 年代的香港文学

    50年代香港文学的复杂文化背景

    六七十年代以来的本土文化 —对高峰现代主义的延续、反叛与转化

    90 年代更胜50 年代? —「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与历史的文本互涉



    第四章 如何阅读香港电影里的都市空间?

    后现代的景观?

    人与空间里的关系

    香港电影里的都市空间



    第五章 文化身份的探索:东西视艺

    西方媒介的意义

    物料处理与文字解说的关系

    我们是/ 不是比利时?

    混杂的并置?低调的角度?



    第六章 在雅俗之间思考香港的文化身份 — 以摄影为例谈通俗文化与艺术的关系雅俗文化再思考

    回环再造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影像

    以诗与解说开展文化空间



    第七章 公众空间中的个人论说 — 谈香港专栏的局限与可能

    专栏的限制与自由回顾年代《快报》的例子

    80 年代专栏与新感情

    「公众空间」中的专栏



    第八章 雅俗文化之间的文化评论

    文化评论的场域:学院抑或流行文化?

    展览的形式作为文化评论

    电影作为文化评论——90 年代香港电影对传媒的反省



    第九章 怀旧电影潮流的历史与性别附录

    后现代主义:「抄袭」与「原创性」

    怀旧电影的讨论

    《胭脂扣》: 跟历史打个照面

    《阿飞正传》对怀旧的指涉

    徐克电影的古今拼凑与性别倒置

    《鹿鼎记》并非无厘头



    第十章 民族电影与香港文化身份——从《霸王别姬》、《棋王》、《阮玲玉》看文化定位

    《霸王别姬》: 重述国家寓言

    《棋王》: 香港导演也难以界定香港文化身份

    《阮玲玉》: 与民族文化的对话, 文化身份的追寻



    附录

    初版后记

    为什么要谈香港文化《香港文化十论》后记
  • 内容简介:
      《香港文化十论》属于文化评论类。

      《香港文化十论》通过文学、电影、视觉艺术、戏剧与流行文化等例证去探讨香港在中西文化冲击、严肃与商业文化交汇下所建立的独特文化身分。是对香港文化的一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批评。
  • 作者简介:
      也斯,2012年香港书展年度作家!本名梁秉钧,香港著名诗人、散文家。生于广东新会,在香港长大,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现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创作,译介法国、拉丁美洲及美国地下文学,撰写评论,任文艺刊物编辑,与友人创办杂志,推动香港文艺创作发展。代表作有:诗集《半途──梁秉钧诗选》(第四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作品)、《雷声与蝉鸣》、《游离的诗》,散文集《神话午餐》、《街巷人物》、《在柏林走路》,小说集《剪纸》、《岛和大陆》、《布拉格的明信片》(第一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作品)、《记忆的城市·虚构的城市》、《后殖民食物与爱情》(第十一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作品)等,其中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多种语言。
  • 目录:
    第一章 香港的故事:为什么这么难说?

    小城无故事? — 从《阿飞正传》说起

    两种故事

    陈令智的形象

    中国内地艺术家的世纪末香港图式

    西方艺术家为港订造的激光帆船

    继续试说故事



    第二章 都市文化香港文学文化评论

    香港的都市形象:都市文化的认同与距离

    都市文学:迁移的界线、混杂的身份

    香港的都市文化:商业与艺术之间

    香港文化评论的空间

    后殖民论述抑或后现代论述?



    第三章 从五本小说选看50 年代的香港文学

    50年代香港文学的复杂文化背景

    六七十年代以来的本土文化 —对高峰现代主义的延续、反叛与转化

    90 年代更胜50 年代? —「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与历史的文本互涉



    第四章 如何阅读香港电影里的都市空间?

    后现代的景观?

    人与空间里的关系

    香港电影里的都市空间



    第五章 文化身份的探索:东西视艺

    西方媒介的意义

    物料处理与文字解说的关系

    我们是/ 不是比利时?

    混杂的并置?低调的角度?



    第六章 在雅俗之间思考香港的文化身份 — 以摄影为例谈通俗文化与艺术的关系雅俗文化再思考

    回环再造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影像

    以诗与解说开展文化空间



    第七章 公众空间中的个人论说 — 谈香港专栏的局限与可能

    专栏的限制与自由回顾年代《快报》的例子

    80 年代专栏与新感情

    「公众空间」中的专栏



    第八章 雅俗文化之间的文化评论

    文化评论的场域:学院抑或流行文化?

    展览的形式作为文化评论

    电影作为文化评论——90 年代香港电影对传媒的反省



    第九章 怀旧电影潮流的历史与性别附录

    后现代主义:「抄袭」与「原创性」

    怀旧电影的讨论

    《胭脂扣》: 跟历史打个照面

    《阿飞正传》对怀旧的指涉

    徐克电影的古今拼凑与性别倒置

    《鹿鼎记》并非无厘头



    第十章 民族电影与香港文化身份——从《霸王别姬》、《棋王》、《阮玲玉》看文化定位

    《霸王别姬》: 重述国家寓言

    《棋王》: 香港导演也难以界定香港文化身份

    《阮玲玉》: 与民族文化的对话, 文化身份的追寻



    附录

    初版后记

    为什么要谈香港文化《香港文化十论》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香港文化十论
香港经济转型研究
倪外
香港文化十论
香港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生涯
沈剑威 著
香港文化十论
香港电影演义
魏君子 著
香港文化十论
香港点心 特级点心师 升级版
梁伟山
香港文化十论
香港“一国两制”演变的法制节奏
田飞龙
香港文化十论
香港昆曲人物志
华玮 主编;白先勇 顾问
香港文化十论
香港故事——五十个独特视角讲述“百变”香港
闵捷 主编
香港文化十论
香港正在说/美丽中国从家乡出发
宋詒瑞 著;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 编;雒宝峰、陆佳龙 绘
香港文化十论
香港归来的孩子
黄庆云
香港文化十论
香港与深圳深化合作战略研究
林居正
香港文化十论
香港中文大学藏盛宣怀档案全编(全四十八册)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香港文化十论
香港电影往事
魏君子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香港文化十论
烦恼娃娃的旅程
也斯 著
香港文化十论
山光水影
也斯 著
香港文化十论
普罗旺斯的汉诗
也斯 著
香港文化十论
剪纸
也斯 著
香港文化十论
后殖民食物与爱情
也斯 著
香港文化十论
城与文学
也斯 著
香港文化十论
昆明的除夕
也斯 著
香港文化十论
人间滋味
也斯 著
香港文化十论
也斯看香港
也斯 著
香港文化十论
书与街道
也斯 著;王璞 选编;陶杰;黄国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