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7-12
版次: 1
ISBN: 9787520318501
定价: 69.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社会文化
3人买过
  •   传播的本质在于主体间基于意义共享的话语交往,其过程涉及主体、主体间意义的建构与共享。《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从人类话语传播视域考察主体、主体间意义建构的心理、文化内容,提炼主体(间)意义建构的结构性要素。剖析相关历史节点的话语传播个案,以及不同地域文明族群的话语特征,结合相关意义、符号理论揭示个体、群体心理机制、文化背景、行为动机与话语表述间的内在关联,建构意在实现主体间意义共享、不同价值主体和谐共存、发展的话语交往机制。透视个体及人类共同体行为意义的建构方法、途径,从社会规范、文化价值、思维特点、行为特质等方面比较东西方主要文明族群的异同,为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建构与共享探寻可能的线索与方向。   贾奎林,河北邯郸人,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著有《论辩传播述评》(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新闻评论应用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2012年第2版),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

      

      李新华,河北邯郸人,廊坊师范学院学生处讲师。 前言

    第一章 西方传播理论批判

    第一节 西方传播学学科地位分析

    一 缺乏一个真正科学的核心概念

    二 价值诉求差异与理论体系建构的系统性缺失

    三 实践理性误读与研究范式差异

    第二节 经验学派理论分析

    一 科学主义方法论危机

    二 非科学、非系统性碎片化理论体系建构

    三 操控研究主体价值迷思

    第三节 批判学派理论分析

    一 解构资本主义传媒价值的“天才”批判者

    二 主体价值“空无”

    三 理论建构的“乌托邦”色彩

    第四节 技术控制学派理论分析

    一 本末倒置的“媒介决定论”

    二 难于证实的“谶言”式表达

    三 微观表述的局限性特征

    第五节 找寻传播学重构的逻辑起点

    一 威尔伯施拉姆“百学之学”构想的艰难实践

    二 于“继承”与“创新”间徘徊的中国“传学”研究

    三 东西方学术思维差异及意义分析

    四 传播——主体、主体间意义的建构与共享

    五 “意义传播”研究的内容体系

    第二章 微观意义建构分析

    第一节 找寻意义

    一 意义的定义

    二 意义的本体与来源——客观与主观的辩证

    三 意义的存在形态:从静态到动态的嬗变

    四 意义的本质与内容

    五 意义的意义

    第二节 意义结构要素分析

    一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二 心象、意象和想象

    三 隐喻、象征与思维

    四 主体、意向与语境

    五 意义、动机和行为

    第三节 意义建构图式

    一 概念和内涵

    二 格式塔认知模式

    三 心理空间与意义建构

    四 其他意义建构理论

    第四节 意义的表述与解读

    一 主体语言意义

    二 语言建构

    三 表述与解读

    第三章 宏观意义系统分析

    第一节 野蛮与文明

    一 作为主体行为特质与方式的“野蛮”与“文明”

    二 文明的进步与衰落

    三 野蛮的生机与劫数

    第二节 宗教与政治

    一 宗教的社会形塑意义

    二 儒教与君主专制

    三 基督教与民主政治

    第三节 “格栅”与“群体”

    一 作为结构社会形态维度的“格栅”与“群体”

    二 文明兴衰与“格栅/群体”互动

    第四节 文化与行为

    一 文明进化与行为意义

    二 专制文化的苦难逻辑与民主困境

    第四章 意义的传播与嬗变

    第一节 传媒科技阴影下的民意表达

    一 美国选战背后的“传媒魅影”

    二 特朗普入主白宫的意义系统

    三 传媒科技与意义建构

    第二节 作为枷锁,或者保障的信息传播法

    一 基于利益分割的意义调控

    二 意在操控的保护

    三 重在保护的限制

    第三节 意义传播的风俗场域

    一 意义传播嬗变的民风、民俗制约

    二 汉民风俗的双重极端特征与结构支撑

    三 欧美风俗的宗教情结与技术理性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传播的本质在于主体间基于意义共享的话语交往,其过程涉及主体、主体间意义的建构与共享。《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从人类话语传播视域考察主体、主体间意义建构的心理、文化内容,提炼主体(间)意义建构的结构性要素。剖析相关历史节点的话语传播个案,以及不同地域文明族群的话语特征,结合相关意义、符号理论揭示个体、群体心理机制、文化背景、行为动机与话语表述间的内在关联,建构意在实现主体间意义共享、不同价值主体和谐共存、发展的话语交往机制。透视个体及人类共同体行为意义的建构方法、途径,从社会规范、文化价值、思维特点、行为特质等方面比较东西方主要文明族群的异同,为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建构与共享探寻可能的线索与方向。
  • 作者简介:
      贾奎林,河北邯郸人,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著有《论辩传播述评》(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新闻评论应用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2012年第2版),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

      

      李新华,河北邯郸人,廊坊师范学院学生处讲师。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西方传播理论批判

    第一节 西方传播学学科地位分析

    一 缺乏一个真正科学的核心概念

    二 价值诉求差异与理论体系建构的系统性缺失

    三 实践理性误读与研究范式差异

    第二节 经验学派理论分析

    一 科学主义方法论危机

    二 非科学、非系统性碎片化理论体系建构

    三 操控研究主体价值迷思

    第三节 批判学派理论分析

    一 解构资本主义传媒价值的“天才”批判者

    二 主体价值“空无”

    三 理论建构的“乌托邦”色彩

    第四节 技术控制学派理论分析

    一 本末倒置的“媒介决定论”

    二 难于证实的“谶言”式表达

    三 微观表述的局限性特征

    第五节 找寻传播学重构的逻辑起点

    一 威尔伯施拉姆“百学之学”构想的艰难实践

    二 于“继承”与“创新”间徘徊的中国“传学”研究

    三 东西方学术思维差异及意义分析

    四 传播——主体、主体间意义的建构与共享

    五 “意义传播”研究的内容体系

    第二章 微观意义建构分析

    第一节 找寻意义

    一 意义的定义

    二 意义的本体与来源——客观与主观的辩证

    三 意义的存在形态:从静态到动态的嬗变

    四 意义的本质与内容

    五 意义的意义

    第二节 意义结构要素分析

    一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二 心象、意象和想象

    三 隐喻、象征与思维

    四 主体、意向与语境

    五 意义、动机和行为

    第三节 意义建构图式

    一 概念和内涵

    二 格式塔认知模式

    三 心理空间与意义建构

    四 其他意义建构理论

    第四节 意义的表述与解读

    一 主体语言意义

    二 语言建构

    三 表述与解读

    第三章 宏观意义系统分析

    第一节 野蛮与文明

    一 作为主体行为特质与方式的“野蛮”与“文明”

    二 文明的进步与衰落

    三 野蛮的生机与劫数

    第二节 宗教与政治

    一 宗教的社会形塑意义

    二 儒教与君主专制

    三 基督教与民主政治

    第三节 “格栅”与“群体”

    一 作为结构社会形态维度的“格栅”与“群体”

    二 文明兴衰与“格栅/群体”互动

    第四节 文化与行为

    一 文明进化与行为意义

    二 专制文化的苦难逻辑与民主困境

    第四章 意义的传播与嬗变

    第一节 传媒科技阴影下的民意表达

    一 美国选战背后的“传媒魅影”

    二 特朗普入主白宫的意义系统

    三 传媒科技与意义建构

    第二节 作为枷锁,或者保障的信息传播法

    一 基于利益分割的意义调控

    二 意在操控的保护

    三 重在保护的限制

    第三节 意义传播的风俗场域

    一 意义传播嬗变的民风、民俗制约

    二 汉民风俗的双重极端特征与结构支撑

    三 欧美风俗的宗教情结与技术理性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传播的历史:从石器时代的符号到社交媒体(第七版)未名社科 学术面对面
(加)保罗·海尔(Paul Heyer),彼得·厄克特(Peter Urquhart) 编, 董璐,何道宽,陈继静,王树国 译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传播学:历史、理论与哲学
[巴西]威廉·弗卢塞尔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传播创新研究(第四辑)
单波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方法
卜卫 刘晓红 编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传播学视域下网络不良信息治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徐蒙 著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传播研究方法(第二版)
柯惠新 王锡苓 王宁 编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传播与国家发展学术体系构建
廖圣清;窦志梅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传播前沿——博士后研究成果文集
山东省新 闻出版广电局 编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传播法教程
罗斌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传播与影视文化十二讲
李焕征 王朋进 编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传播学视域下的南戏走向
包建强 著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传播的未来
[西]约瑟夫·马丽亚·卡博内尔 著;宋海莲 杜雯 译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系统解剖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李新华 主编;武煜明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局部解剖学(“十四五”精品教材)
李新华 韩永明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沉吟集新华剧作
李新华 著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行走集——新华剧作
李新华 著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2018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
李新华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人体解剖学
李新华、韩永明 编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程(供医学类、药学类各专业用第2版)
李新华、邵水金 编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习题解答与上机指导(第三版)
李新华、梁栋 著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五金手册
李新华 著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家族谱牒编辑出版的变革
李新华 著;李新华 编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会计综合实训/21世纪职业教育立体化精品教材
李新华 编
传播:主体间意义建构与共享
C语言程序设计(第四版)
李新华;梁栋;迟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