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7-06
版次: 1
ISBN: 9787500463238
定价: 3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40页
字数: 356千字
分类: 社会文化
37人买过
  • 本书是以传播理论为框架,以文献资料为依据研究包公文学形象的生成、演变、扩散等机制的学术著作。作者认为,是文学传播成就了包公。以传播的控制、内容、媒介、受众、效果、情境、动机等分析模式,借鉴了叙事理论和口头程式理论,运用数据统计、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实证方法,分析包公传播的社会环境,探讨包公获得成功传播的文化心理动因。历史上包公文学的成功传播是“多级,,传播规律和媒介权力支配的结果。元杂剧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准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舆论产生了“议程设置的功能”。

      包公文学在城市的传播,依赖于明清以来苏州、南京、北京、扬州等商业的发达;在乡村的传播,则主要归因于宗教祭祀的演剧传统。包公文学在民间传播的规律和以人为媒介的谣言传播极为相似:受省略或空变、加强、泛化、超细节化等传播规律的内在支配。最终,传播规律左右着包公文学的文体形式、主题选择和叙事结构及叙事策略。 李永平,号三谛,1970年生,陕西彬县入,200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新闻系主任。主持科研项目5项。出版《中国文学编年史·晚唐五代卷》(合著)、《中国文化的历程》、《白话千家诗》等著作多种,在《光明日报》、《文学 序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一定是包公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基本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编 包公文学传播的环境

     第一章 包公为政的政治语境

      一 包公时代的社会背景

      二 宋代权力下移与多声道传播

      三 帝师传统、明君贤臣模式与包公传播

     第二章 包公的自我叙事与历史叙事

      一 自我叙事中的包公

      二 历史叙事中的包公

    第二编 文学史上包公的“多级”传播

     第三章 宋元话本与包公文学传播之萌芽

      一 瓦舍的创设及传播意义

      二 宋金元话本小说中的包公

     第四章 包公戏与包公传播之发轫

      一 包公戏的规模

      二 元代包公戏形成的社会背景与受众心理

      三 包公戏传播之议程设置

      四 元明清三代戏剧中包公媒介形象的演变

      五 说唱、搬演与包公形象的传播方式

     第五章 公案小说与包公传播之拓展

      一 明清包公文学的规模

      二 包公小说中包公媒介形象的传播演变

      三 《三侠五义》的包公传播意义

      四 因袭、改编——包公文学的民问传播方式

      五 包公文学的叙事与包公传播

      六 其他文学作品与包公传播之维持

    第三编 全方位多层次的包公文学传播

     第六章 媒介的演进与包公文学传播之格局

      一 搬演与包公戏剧传播

      二 书场与包公小说传播

      三 小说传抄与包公传播

      四 书坊刊印与包公文学的编刻传播

      五 商业利润与诸传播方式的传播动力

     第七章 地域与包公文学传播之空间

      一 乡村演剧传统与包公传播

      二 城市的书坊刊刻、会馆戏剧与包公传播

      三 包公文学在海外的传播

      四 包公文学传播中情节的地域文化适应现象

     第八章 传播者、受众与包公文学传播之阶层

      一 有口皆碑与树碑立传——民间叙事与包公的传播

      二 包公文学的传播主体

      三 包公文学在民间传播的模式

    第四编 包公文学在民问流传的传播要素阐释

     第九章 民族文化与包公文学传播之根基

      一 判断是非的人类学意义

      二 神话叙事与包公传播

      三 儒家伦理与包公传播

      四 佛教文化与包公形象

      五 道教文化与民间判官

      六 民间信仰与包公传播

     第十章 社会控制与包公文学传播的动力

      一 儒教政治及其社会治理

      二 价值建构与争夺话语权的斗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传播理论为框架,以文献资料为依据研究包公文学形象的生成、演变、扩散等机制的学术著作。作者认为,是文学传播成就了包公。以传播的控制、内容、媒介、受众、效果、情境、动机等分析模式,借鉴了叙事理论和口头程式理论,运用数据统计、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实证方法,分析包公传播的社会环境,探讨包公获得成功传播的文化心理动因。历史上包公文学的成功传播是“多级,,传播规律和媒介权力支配的结果。元杂剧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准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舆论产生了“议程设置的功能”。

      包公文学在城市的传播,依赖于明清以来苏州、南京、北京、扬州等商业的发达;在乡村的传播,则主要归因于宗教祭祀的演剧传统。包公文学在民间传播的规律和以人为媒介的谣言传播极为相似:受省略或空变、加强、泛化、超细节化等传播规律的内在支配。最终,传播规律左右着包公文学的文体形式、主题选择和叙事结构及叙事策略。
  • 作者简介:
    李永平,号三谛,1970年生,陕西彬县入,200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新闻系主任。主持科研项目5项。出版《中国文学编年史·晚唐五代卷》(合著)、《中国文化的历程》、《白话千家诗》等著作多种,在《光明日报》、《文学
  •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一定是包公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基本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编 包公文学传播的环境

     第一章 包公为政的政治语境

      一 包公时代的社会背景

      二 宋代权力下移与多声道传播

      三 帝师传统、明君贤臣模式与包公传播

     第二章 包公的自我叙事与历史叙事

      一 自我叙事中的包公

      二 历史叙事中的包公

    第二编 文学史上包公的“多级”传播

     第三章 宋元话本与包公文学传播之萌芽

      一 瓦舍的创设及传播意义

      二 宋金元话本小说中的包公

     第四章 包公戏与包公传播之发轫

      一 包公戏的规模

      二 元代包公戏形成的社会背景与受众心理

      三 包公戏传播之议程设置

      四 元明清三代戏剧中包公媒介形象的演变

      五 说唱、搬演与包公形象的传播方式

     第五章 公案小说与包公传播之拓展

      一 明清包公文学的规模

      二 包公小说中包公媒介形象的传播演变

      三 《三侠五义》的包公传播意义

      四 因袭、改编——包公文学的民问传播方式

      五 包公文学的叙事与包公传播

      六 其他文学作品与包公传播之维持

    第三编 全方位多层次的包公文学传播

     第六章 媒介的演进与包公文学传播之格局

      一 搬演与包公戏剧传播

      二 书场与包公小说传播

      三 小说传抄与包公传播

      四 书坊刊印与包公文学的编刻传播

      五 商业利润与诸传播方式的传播动力

     第七章 地域与包公文学传播之空间

      一 乡村演剧传统与包公传播

      二 城市的书坊刊刻、会馆戏剧与包公传播

      三 包公文学在海外的传播

      四 包公文学传播中情节的地域文化适应现象

     第八章 传播者、受众与包公文学传播之阶层

      一 有口皆碑与树碑立传——民间叙事与包公的传播

      二 包公文学的传播主体

      三 包公文学在民间传播的模式

    第四编 包公文学在民问流传的传播要素阐释

     第九章 民族文化与包公文学传播之根基

      一 判断是非的人类学意义

      二 神话叙事与包公传播

      三 儒家伦理与包公传播

      四 佛教文化与包公形象

      五 道教文化与民间判官

      六 民间信仰与包公传播

     第十章 社会控制与包公文学传播的动力

      一 儒教政治及其社会治理

      二 价值建构与争夺话语权的斗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包公驾到(全8册)
武陵溪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包公断案/彩绘中国经典名著
[明]安遇时 著;孟瑞< 编;熊亮工作室 绘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包公断案(有声伴读)/读经典故事学中国文化
李硕 绘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包公断案故事(彩绘注音版)/小学生拓展阅读系列
[明]安遇时 著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包公案 (明)安遇时 原著;赵子彦 改编
[明]安遇时 原 著;赵子彦 改 编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包公案
[明]安遇时 著;林宇宸 主编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包公传奇
阿秀 插图;陈菡;刘鹰编文泽良;孙轶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包公案影响孩子一生的中国经典
[明]安遇时 著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包公案全鉴
朱德卢 解 译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包公故事(2)——经典连环画阅读丛书
汪观清 绘;徐宏达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包公审石头/传统故事3D立体剧场
蔡娜 著;吴波 绘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包公原来是这样
李开周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海外中国宝卷收藏与研究导论(海外中国宝卷研究丛刊)
李永平 (荷)伊维德 (俄)白若思 著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民航机务专业英语(第4版)
李永平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多媒体基础实验教程
李永平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文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李永平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数字营销
李永平;董彦峰;黄海平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古典学之文化大传统视角
李永平 著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丝绸之路与文明交往
李永平 著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宝卷研究
李永平 著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文化大传统的文学人类学视野(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
李永平 著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非线性力学行为研究
李永平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民航机务专业英语(第3版)
李永平
包公文学及其传播
南岭/中国地理百科
李永平 著;“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