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文集(全四册)

李庄文集(全四册)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4-10
版次: 1
ISBN: 9787227028246
定价: 227.5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720页
字数: 240千字
分类: 文学
25人买过
  • 李庄,出生于1918年7月1日,河北省徐水县人。他一生从事新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教育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李庄于抗战初期在太行山参加革命,是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创始人之一。在朝鲜战争期间,深入到朝鲜半岛南部采访,是中国新闻工作者抗美援朝战地采访第一人。

      历任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2006年3月3日15时54分因病逝世,享年88岁。
      
      
      李庄同志是人民日报社的老领导,是党的新闻战线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年轻时即投身革命,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从1946年参与创建《人民日报》时起,就扎根人民日报近六十年,将火热的年华全部奉献给了人民日报,奉献给了光荣而神圣的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在长期的新闻宣传工作中,李庄同志既善于用“红笔”,修改审定稿件,积累了丰富的新闻宣传工作领导经验;又长于用“蓝笔”,自己动手写文章,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影响巨大的作品。即使从人民日报总编辑岗位上离休之后,他仍然笔耕不辍,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将李庄同志长期以来的重要作品收录整理出版,使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给广大新闻工作者以指导、借鉴和启发,是一件富有意义的事情。
      
      
       《李庄文集》是一部沉甸甸的文集。文集中作品的时间跨度之长,所历所闻之丰富,思想分量之厚重,语言运用之精当,都是不多见的。这是一位党的新闻老战士一生心血的结晶,也从一个方面记录了我们党的新闻工作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李庄文集》中的作品,按题材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新闻作品编”、“散文论文编”和“回忆录编(上、下)”。

      “新闻作品编”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幅生动难忘的历史画面。从抗日战争时期写作的“在保卫大武汉的紧急声中纪念鲁迅先生”到解放战争时期发表的“为七百万人民请命”,从解放初期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特写”到抗美援朝时期采写的“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战斗十日”等等,都是主题鲜明、内容重大、语言生动、影响深远的名篇。今日读来,仍然令人心潮起伏,像是被带回到一个个或热烈、或紧张、或振奋、或忧患的历史场景。“新闻作品编”中的作品,都是作者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关头,用饱蘸激情的笔,对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所作的真实、生动的记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和崇高品质,展现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作品也充分体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敏锐的笔触,驾驭题材和运用语言的高超能力,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新闻写作范例。

      围绕如何办报,如何做好编辑、记者工作的主题,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宣传工作实践中,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思考和总结。这一主题的文章收录在“散文论文编”中,如“党报传统与新闻改革”、“关键在于少而精”、“向青年编辑建议”、“入门不难,提高不易——我从事新闻工作的一点体会”等等。此部分收录的文章观点明晰,论述有力,态度诚恳,言辞平实,很有启发性,富有说服力。阅读这些文章,既能感受到作者勇于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导向,珍惜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又能感觉到作者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善于与读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观点上的辨析、业务上的探讨。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散文论文编”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回忆录编(上、下)”收入的是作者对他从青年时期就投身的、几十年来亲身经历的新闻宣传工作的记录和思考。在这一部分,读者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作者投身革命、投身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工作轨迹。当阅读着一篇篇作者在从事编辑记者工作中、在办报中遇到的各式困难或问题,所经历的各种事件或故事,所引发的多种思考和启示时——读者将更多地了解作者的人生历程和高风亮节,更多地体会到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毫无疑义,这将有助于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激励他们永远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胸怀理想,坚定信仰,为党的新闻事业不懈奋斗。
      
      
      吾闻夫:有非常之时势,必有非常之人物;有非常之人物,乃有非常之文章。证之近代华夏报 史,其言信然。溯自鸦片战争以降,国运衰微,人心思变,报业遂因时而兴。于焉嵚崎卓荦之士,风起云涌,灿若群星。其前,有王韬、梁启超、章太炎、邵飘萍、瞿秋白、张季鸾、邹韬奋等为之先驱,怀救国忧民之心,挟横扫千军之笔,雄辞伟论,振聋发聩。其后,有范长江、胡乔木、恽逸群、邓拓、吴冷西、乔冠华、刘白羽、华山、穆青等为之后继,崛起于寇深祸亟、民族危亡之际。或驰骋于抗日救国、民族解放之疆场,或纵横于环境险恶、血雨腥风之敌后,铁骨贞怀,不愧一代英杰。至若乱世能横戈立马,以笔代枪;盛世能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以其文、其声感召万众者,不可胜计,其间卓然特立者,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等前辈是也。
      
      
       公少怀大志,敏悟好学,且虚怀若谷,恂恂然有古君子之风。丁丑事变,华北沦陷,半壁江山沦于水深火热之中。公奋起投笔从戎,随我军转战太行,为战地记者中倚马之才。定鼎之初,朝战爆发,公领命前方,不避艰危,为率团入朝采访第一人,出生入死,佳作迭出而名噪一时。公倾力参与《人民日报》之创建、兴革、发展,凡半世纪,建树卓著,道德文章皆为世所重。尤可贵者,数十年间虽事务冗繁,犹笔耕不辍,常殷殷告诫后学曰:吾辈勿忘终身红蓝两笔并用。即离休之后,犹每日黎明即起,俯仰平生,心追手录,时有警世之作,未尝有一日闲居,其勤奋过人有如此者。 李庄文集 散文论文集

      序一

      序二

      写在前面的话

      党报传统与新闻改革

      继承发扬什么传统——在中国记协举行的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学习和探索

      发扬联系实际的传统

      抓紧当前这个好时机

      新闻记者更要学点辩证法

      “倘是陈言 俱不选入”

      “一刻钟”和“五十元”

      编辑理应获得荣誉

      我缺少什么

      关键在于少而精

      走出死胡同

      也说写短文章

      向青年编辑建议

      对增加信息的一点看法

      迟到的觉悟

      我看正确舆论导向

      我说“有偿新闻”

      向《中国青年报》建个议

      从禹作敏罪案说开去

      饭桌上的议论

      治盛世也“用重典”

      公款吃喝与贪污无异

      软,应该好好治一治

      ……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李庄文集》编后记

    李庄文集 新闻作品编

    李庄文集 回忆录编(上)

    李庄文集 回忆录编(下)
  • 内容简介:
    李庄,出生于1918年7月1日,河北省徐水县人。他一生从事新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教育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李庄于抗战初期在太行山参加革命,是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创始人之一。在朝鲜战争期间,深入到朝鲜半岛南部采访,是中国新闻工作者抗美援朝战地采访第一人。

      历任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2006年3月3日15时54分因病逝世,享年88岁。
      
      
      李庄同志是人民日报社的老领导,是党的新闻战线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年轻时即投身革命,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从1946年参与创建《人民日报》时起,就扎根人民日报近六十年,将火热的年华全部奉献给了人民日报,奉献给了光荣而神圣的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在长期的新闻宣传工作中,李庄同志既善于用“红笔”,修改审定稿件,积累了丰富的新闻宣传工作领导经验;又长于用“蓝笔”,自己动手写文章,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影响巨大的作品。即使从人民日报总编辑岗位上离休之后,他仍然笔耕不辍,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将李庄同志长期以来的重要作品收录整理出版,使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给广大新闻工作者以指导、借鉴和启发,是一件富有意义的事情。
      
      
       《李庄文集》是一部沉甸甸的文集。文集中作品的时间跨度之长,所历所闻之丰富,思想分量之厚重,语言运用之精当,都是不多见的。这是一位党的新闻老战士一生心血的结晶,也从一个方面记录了我们党的新闻工作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李庄文集》中的作品,按题材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新闻作品编”、“散文论文编”和“回忆录编(上、下)”。

      “新闻作品编”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幅生动难忘的历史画面。从抗日战争时期写作的“在保卫大武汉的紧急声中纪念鲁迅先生”到解放战争时期发表的“为七百万人民请命”,从解放初期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特写”到抗美援朝时期采写的“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战斗十日”等等,都是主题鲜明、内容重大、语言生动、影响深远的名篇。今日读来,仍然令人心潮起伏,像是被带回到一个个或热烈、或紧张、或振奋、或忧患的历史场景。“新闻作品编”中的作品,都是作者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关头,用饱蘸激情的笔,对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所作的真实、生动的记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和崇高品质,展现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作品也充分体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敏锐的笔触,驾驭题材和运用语言的高超能力,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新闻写作范例。

      围绕如何办报,如何做好编辑、记者工作的主题,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宣传工作实践中,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思考和总结。这一主题的文章收录在“散文论文编”中,如“党报传统与新闻改革”、“关键在于少而精”、“向青年编辑建议”、“入门不难,提高不易——我从事新闻工作的一点体会”等等。此部分收录的文章观点明晰,论述有力,态度诚恳,言辞平实,很有启发性,富有说服力。阅读这些文章,既能感受到作者勇于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导向,珍惜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又能感觉到作者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善于与读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观点上的辨析、业务上的探讨。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散文论文编”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回忆录编(上、下)”收入的是作者对他从青年时期就投身的、几十年来亲身经历的新闻宣传工作的记录和思考。在这一部分,读者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作者投身革命、投身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工作轨迹。当阅读着一篇篇作者在从事编辑记者工作中、在办报中遇到的各式困难或问题,所经历的各种事件或故事,所引发的多种思考和启示时——读者将更多地了解作者的人生历程和高风亮节,更多地体会到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毫无疑义,这将有助于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激励他们永远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胸怀理想,坚定信仰,为党的新闻事业不懈奋斗。
      
      
      吾闻夫:有非常之时势,必有非常之人物;有非常之人物,乃有非常之文章。证之近代华夏报 史,其言信然。溯自鸦片战争以降,国运衰微,人心思变,报业遂因时而兴。于焉嵚崎卓荦之士,风起云涌,灿若群星。其前,有王韬、梁启超、章太炎、邵飘萍、瞿秋白、张季鸾、邹韬奋等为之先驱,怀救国忧民之心,挟横扫千军之笔,雄辞伟论,振聋发聩。其后,有范长江、胡乔木、恽逸群、邓拓、吴冷西、乔冠华、刘白羽、华山、穆青等为之后继,崛起于寇深祸亟、民族危亡之际。或驰骋于抗日救国、民族解放之疆场,或纵横于环境险恶、血雨腥风之敌后,铁骨贞怀,不愧一代英杰。至若乱世能横戈立马,以笔代枪;盛世能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以其文、其声感召万众者,不可胜计,其间卓然特立者,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等前辈是也。
      
      
       公少怀大志,敏悟好学,且虚怀若谷,恂恂然有古君子之风。丁丑事变,华北沦陷,半壁江山沦于水深火热之中。公奋起投笔从戎,随我军转战太行,为战地记者中倚马之才。定鼎之初,朝战爆发,公领命前方,不避艰危,为率团入朝采访第一人,出生入死,佳作迭出而名噪一时。公倾力参与《人民日报》之创建、兴革、发展,凡半世纪,建树卓著,道德文章皆为世所重。尤可贵者,数十年间虽事务冗繁,犹笔耕不辍,常殷殷告诫后学曰:吾辈勿忘终身红蓝两笔并用。即离休之后,犹每日黎明即起,俯仰平生,心追手录,时有警世之作,未尝有一日闲居,其勤奋过人有如此者。
  • 目录:
    李庄文集 散文论文集

      序一

      序二

      写在前面的话

      党报传统与新闻改革

      继承发扬什么传统——在中国记协举行的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学习和探索

      发扬联系实际的传统

      抓紧当前这个好时机

      新闻记者更要学点辩证法

      “倘是陈言 俱不选入”

      “一刻钟”和“五十元”

      编辑理应获得荣誉

      我缺少什么

      关键在于少而精

      走出死胡同

      也说写短文章

      向青年编辑建议

      对增加信息的一点看法

      迟到的觉悟

      我看正确舆论导向

      我说“有偿新闻”

      向《中国青年报》建个议

      从禹作敏罪案说开去

      饭桌上的议论

      治盛世也“用重典”

      公款吃喝与贪污无异

      软,应该好好治一治

      ……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李庄文集》编后记

    李庄文集 新闻作品编

    李庄文集 回忆录编(上)

    李庄文集 回忆录编(下)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