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特区研究——昨天和明天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昨天和明天的理论与实践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9-01
版次: 1
ISBN: 9787501787715
定价: 4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83页
字数: 292千字
分类: 经济
16人买过
  •   特区研究涉及到两方面的理论问题:一方面是体制转轨的问题;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因为这实际就是中国的问题——中国一方面是体制转轨国家,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国家。
      
      
      邓小平说“摸着石头过河”,要“过河”其实是确定的,河的“彼岸”多多少少是知道的,不知道的是“怎么过”,所以要“摸石头”。
      
      
      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中国的经济特区,它的发展过程在“国标模式”这个问题上与整个中国可能并没有什么最初的差异:在最开始可能也只是知道“要过河”。但它的特殊使命则在于“先行先试”,也就是要最先在目标模式上清楚起来,以便为全国提供示范。
      
      
      经济特区仍在实践当中,仍是一个不断拓展中的历史进程。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还远没有结束,我们相信,特区的历史使命,也还远未结束。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和特区建立三十年的时候进行这项研究,主要的目的,不是总结历史,而是服务于下一阶段的实践。 樊纲,经济学博士,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兼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和转轨经济学,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专著8部。樊纲1982年由河北大学经济系(七七级) 前言

    第一篇  中国经济特区的理论分析

     第一章 经济特区:转轨经济学的分析

        1.1  “转轨经济学”——是否有一个已知的“目标体制”

        1.2  转轨过程中的利益阻力:如何在旧体制既得利益最薄弱的环节上取得突破

        1.3  制度信息的不完全

     第二章  特区与发展:发展经济学的分析

        2.1  发展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要素

        2.2  经济特区在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第二篇 中国经济特区的实践

     第三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与经济特区的建立

       3.1  改革与发展背景

       3.2 邓小平与经济特区

     第四章 经济特区:体制转轨的探索

      4.1  经济特区的初始制度安排

        4.2 改革开局阶段(1980-1984年)

        4.3  对传统体制进行重点突破阶段(1985-1992年)

        4.4 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3-2002年)

       4.5 综合配套改革阶段(2003年至今)

     第五章  经济特区:在开放条件下率先发展

        5.1  利用新体制配置稀少资源

        5.2 利用制度的相对优势扩大外贸

        5.3 从经济特区到特大城市

     第六章  特区转轨与发展模式的“外溢”

        6.1 特区内外:从二元现象到一体化

        6.2  从特区到全国:特区转轨与发展的先行示范与外溢推广

    第三篇  中国经济特区的新使命

     第七章  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及特区的新使命

        7.1  中国改革的新阶段及特区的新使命

        7.2  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及特区的新使命

        7.3  “改革焦虑症”和特区综合试验的意义

     第八章  特区创新:建立有序竞争的市场经济

        8.1  特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新问题

        8.2 深化特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8.3  中国经济特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第九章  特区创新:完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制

        9.1  准公共品供给:深圳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9.2  完善准公共品供给机制:新时期的思考与探索

        9.3  多元供给与有效监管——准公共品供给的体制变革与制度安排

     第十章 特区创新:发展广泛参与和权利制衡的民主政治

        10.1  新时期深圳特区面对的民主政治改革新要求

      ……

     第十一章 特区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附录 深圳特区与香港

    历史篇章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探索大事记

    后记
  • 内容简介:
      特区研究涉及到两方面的理论问题:一方面是体制转轨的问题;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因为这实际就是中国的问题——中国一方面是体制转轨国家,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国家。
      
      
      邓小平说“摸着石头过河”,要“过河”其实是确定的,河的“彼岸”多多少少是知道的,不知道的是“怎么过”,所以要“摸石头”。
      
      
      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中国的经济特区,它的发展过程在“国标模式”这个问题上与整个中国可能并没有什么最初的差异:在最开始可能也只是知道“要过河”。但它的特殊使命则在于“先行先试”,也就是要最先在目标模式上清楚起来,以便为全国提供示范。
      
      
      经济特区仍在实践当中,仍是一个不断拓展中的历史进程。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还远没有结束,我们相信,特区的历史使命,也还远未结束。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和特区建立三十年的时候进行这项研究,主要的目的,不是总结历史,而是服务于下一阶段的实践。
  • 作者简介:
    樊纲,经济学博士,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兼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和转轨经济学,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专著8部。樊纲1982年由河北大学经济系(七七级)
  •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中国经济特区的理论分析

     第一章 经济特区:转轨经济学的分析

        1.1  “转轨经济学”——是否有一个已知的“目标体制”

        1.2  转轨过程中的利益阻力:如何在旧体制既得利益最薄弱的环节上取得突破

        1.3  制度信息的不完全

     第二章  特区与发展:发展经济学的分析

        2.1  发展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要素

        2.2  经济特区在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第二篇 中国经济特区的实践

     第三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与经济特区的建立

       3.1  改革与发展背景

       3.2 邓小平与经济特区

     第四章 经济特区:体制转轨的探索

      4.1  经济特区的初始制度安排

        4.2 改革开局阶段(1980-1984年)

        4.3  对传统体制进行重点突破阶段(1985-1992年)

        4.4 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3-2002年)

       4.5 综合配套改革阶段(2003年至今)

     第五章  经济特区:在开放条件下率先发展

        5.1  利用新体制配置稀少资源

        5.2 利用制度的相对优势扩大外贸

        5.3 从经济特区到特大城市

     第六章  特区转轨与发展模式的“外溢”

        6.1 特区内外:从二元现象到一体化

        6.2  从特区到全国:特区转轨与发展的先行示范与外溢推广

    第三篇  中国经济特区的新使命

     第七章  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及特区的新使命

        7.1  中国改革的新阶段及特区的新使命

        7.2  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及特区的新使命

        7.3  “改革焦虑症”和特区综合试验的意义

     第八章  特区创新:建立有序竞争的市场经济

        8.1  特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新问题

        8.2 深化特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8.3  中国经济特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第九章  特区创新:完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制

        9.1  准公共品供给:深圳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9.2  完善准公共品供给机制:新时期的思考与探索

        9.3  多元供给与有效监管——准公共品供给的体制变革与制度安排

     第十章 特区创新:发展广泛参与和权利制衡的民主政治

        10.1  新时期深圳特区面对的民主政治改革新要求

      ……

     第十一章 特区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附录 深圳特区与香港

    历史篇章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探索大事记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