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词派研究

常州词派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8-12
版次: 1
ISBN: 9787500473633
定价: 2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89页
字数: 246千字
分类: 文学
30人买过
  • 形成于清代中叶的常州词派,以其颇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创作实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作为学者型的词人群体,常州派词人将治学的方法和思维运用到词学上,其词学道路,既富于理性之精神,又具有探索性之品格。他们在坚持词学本色论的同时,引入诗学中的比兴、寄托等表现手法,并进行了发挥与创新,在词学的审美理想、功能论、创作论、鉴赏论、音律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主张。他们标举两宋词人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和王沂孙等四家词,既为后学指出了一条学习的路径,也使之成为常州派词学倡导的形象化样本。 黄志浩,江苏无锡人。1989年南开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和中国诗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中国诗学概论》、《古代诗词的创作与鉴赏》等专著,有四十多篇论文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各 绪论  常州词派的研究及其方法

    第一章  常州词派的形成

      第一节  特定的时代境遇

      第二节  特有的地域文化背景

      第三节  特殊的常州词派之经学品格

      第四节  适应时代特定心态的词学风貌

    第二章  常州词派的分期及其早期特点

      第一节  确定词派的分期及其依据

      第二节  词派的早期成员及其构成特点

      第三节  常州派词人的风会与星散

    第三章  张惠言对常州词派的开创

      第一节  经学思想与词学思想的契合

      第二节  带有矫枉过正色彩的词学观

      第三节  “比兴”与“神理”相结合的创作论

      第四节  “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论

      第五节  关于温庭筠词的纷争问题

      第六节  赋手文心,开倚声家未有之境——论张惠言、张琦的词学创作

    第四章  董士锡对常州派词学的修正

      第一节  董士锡的生平及其词学观之变异

      第二节  董士锡对常州词派理论的平衡与修正

      第三节  循声兴象,悉举骚雅——论董士锡的词学创作

    第五章  周济对常州派词学体系的奠定

      第一节  周济的生平及其与常州词派的结缘

      第二节  淡化经学:向词学艺术本位的回归

      第三节  范畴对举:开辟词论建构的新路径

        (一)“空”与“实”及“有寄托”与“无寄托”  

        (二)“入”与“出”及“有寄托”与“无寄托”  

        (三)“就景叙情”与“即事叙景”及“无门径”与“有门径”  

      第四节  审调度韵:词律的抒情类型与美听功能

        (一)周济词律论的生成背景

        (二)对词律声情的确认与分类

        (三)四声、五音与词之美听功能

        (四)关于“入声代平声”与“上声代平声”的问题

      第五节  审美实践:与其词论同步的艺术展示——论周济的词学创作

        (一)周济词学创作的分期与艺术旨趣

        (二)“穷高极深之趣”与“备刚柔之气”  

        (三)“奇思壮采”与“浑化无痕”  

    第六章  常州派词统的建立

      第一节  “飞卿为正,后主为变”——词统的萌芽期

      第二节  “余少嗜此,中更三变”——词统的调整期

        (一)降温、韦而推两宋

        (二)纠弹姜、张而笃喜清真

        (三)退苏进辛而标举梦窗

      第三节  “是为四家,领袖一代”——词统的成型期

    第七章  常州词派的流布与嗣响

      第一节  常州词派外围的呼应与推阐

      第二节  对常州派词学的普遍认同

      第三节  常州词派在晚清与民国之交的嗣响

    主要引用书目

    后记
  • 内容简介:
    形成于清代中叶的常州词派,以其颇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创作实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作为学者型的词人群体,常州派词人将治学的方法和思维运用到词学上,其词学道路,既富于理性之精神,又具有探索性之品格。他们在坚持词学本色论的同时,引入诗学中的比兴、寄托等表现手法,并进行了发挥与创新,在词学的审美理想、功能论、创作论、鉴赏论、音律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主张。他们标举两宋词人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和王沂孙等四家词,既为后学指出了一条学习的路径,也使之成为常州派词学倡导的形象化样本。
  • 作者简介:
    黄志浩,江苏无锡人。1989年南开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和中国诗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中国诗学概论》、《古代诗词的创作与鉴赏》等专著,有四十多篇论文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各
  • 目录:
    绪论  常州词派的研究及其方法

    第一章  常州词派的形成

      第一节  特定的时代境遇

      第二节  特有的地域文化背景

      第三节  特殊的常州词派之经学品格

      第四节  适应时代特定心态的词学风貌

    第二章  常州词派的分期及其早期特点

      第一节  确定词派的分期及其依据

      第二节  词派的早期成员及其构成特点

      第三节  常州派词人的风会与星散

    第三章  张惠言对常州词派的开创

      第一节  经学思想与词学思想的契合

      第二节  带有矫枉过正色彩的词学观

      第三节  “比兴”与“神理”相结合的创作论

      第四节  “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论

      第五节  关于温庭筠词的纷争问题

      第六节  赋手文心,开倚声家未有之境——论张惠言、张琦的词学创作

    第四章  董士锡对常州派词学的修正

      第一节  董士锡的生平及其词学观之变异

      第二节  董士锡对常州词派理论的平衡与修正

      第三节  循声兴象,悉举骚雅——论董士锡的词学创作

    第五章  周济对常州派词学体系的奠定

      第一节  周济的生平及其与常州词派的结缘

      第二节  淡化经学:向词学艺术本位的回归

      第三节  范畴对举:开辟词论建构的新路径

        (一)“空”与“实”及“有寄托”与“无寄托”  

        (二)“入”与“出”及“有寄托”与“无寄托”  

        (三)“就景叙情”与“即事叙景”及“无门径”与“有门径”  

      第四节  审调度韵:词律的抒情类型与美听功能

        (一)周济词律论的生成背景

        (二)对词律声情的确认与分类

        (三)四声、五音与词之美听功能

        (四)关于“入声代平声”与“上声代平声”的问题

      第五节  审美实践:与其词论同步的艺术展示——论周济的词学创作

        (一)周济词学创作的分期与艺术旨趣

        (二)“穷高极深之趣”与“备刚柔之气”  

        (三)“奇思壮采”与“浑化无痕”  

    第六章  常州派词统的建立

      第一节  “飞卿为正,后主为变”——词统的萌芽期

      第二节  “余少嗜此,中更三变”——词统的调整期

        (一)降温、韦而推两宋

        (二)纠弹姜、张而笃喜清真

        (三)退苏进辛而标举梦窗

      第三节  “是为四家,领袖一代”——词统的成型期

    第七章  常州词派的流布与嗣响

      第一节  常州词派外围的呼应与推阐

      第二节  对常州派词学的普遍认同

      第三节  常州词派在晚清与民国之交的嗣响

    主要引用书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常州词派研究
常州文博论丛2021年(总第7辑)
常州博物馆 著;林健 编
常州词派研究
常州博物馆基本陈列(龙腾中吴常州古代历史文化)
林建、邵建伟 编
常州词派研究
常州文博论丛(2020年总第6辑)
林健 编
常州词派研究
常州市园林病虫害防治图鉴
刘皎华 编
常州词派研究
常州市图书馆藏乡贤著作选刊(套装全八册)
常州市图书馆 编
常州词派研究
常州智造
薛庆林 编
常州词派研究
常州历代医家史志
李夏亭
常州词派研究
常州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任阳军
常州词派研究
常州博物馆基本陈列(神奇的自然美丽的家园自然资源陈列)
林健、邵建伟 编
常州词派研究
常州梨膏糖与小热昏
严怀虎、刘廷新 编
常州词派研究
常州市金坛区人民医院志(精)
葛安荣、黄晓春 编
常州词派研究
常州文博论丛2022年(总第八辑)
常州博物馆 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常州词派研究
阅读新潮流·当代闪小说名家名作--生命是条细碎的河流
黄志浩 著;吴志强
常州词派研究
诗歌审美论
黄志浩、陈平 著
常州词派研究
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
黄志浩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