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戏剧:戏剧总论卷

阐释戏剧:戏剧总论卷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08-12
版次: 1
ISBN: 9787807038757
定价: 62.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77页
字数: 40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17人买过
  • 《阐释戏剧》所收的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侧重对戏剧原理的阐释,第二部分是对当下话剧创作的评说,属于话剧史论的范围,第三部分文章论述的比较宽泛,如果像编杂志一样要起一个栏目名称的话,则可用“戏剧大视野”之类的说法概括。这些论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戏剧新观念的鼓吹,对戏剧现代品格的呼唤,对人文精神的弘扬。
    顾仲彝、李健吾等老一辈学者论述戏剧冲突、戏剧性的文章,谈的是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人从极度的文化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不久,本刊发表这样的论文,在戏剧理论建设上起到了打破禁锢,启人思考的作用。以西方现代美学理论来阐释戏剧现象,是建设戏剧理论的重要途径,这是本刊20世纪80年代所发表文章的一个重要方面,胡妙胜先生有关戏剧符号学、顾晓鸣先生有关“母题”在戏剧中的地位等论文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个阶段中产生较大影响的当推陈恭敏先生的《当代戏剧观的新变化——答〈戏剧艺术〉记者问》一文。陈恭敏在这篇答记者问中,将正在发生的世界性的戏剧观的新变化概括为从诉诸感情向诉诸理性的转化;从重情节向重情绪的转化;从规则的艺术向不规则艺术的转化;从外延分明的艺术向外延不太分明的艺术转化等四个方面,认为对这种变化作深入的研究,以此指导戏剧实践,我们的戏剧事业才会出现新的蓬勃生机,也才有进入世界戏剧前列的可能。陈恭敏先生的归纳是否全面尽可讨论,但文章中表达出对戏剧理论发展的探索精神,对戏剧新生机的强烈追求,则是肯定无疑的,也是十分宝贵的。
    新时期以来,除了一些偏重于现实主义传统的话剧创作演出外,探索戏剧的尝试、小剧场运动的兴起,以及国外现当代优秀作品的引进演出,使话剧舞台曾经十分繁荣。《戏剧艺术》关注舞台,关注实践,不断刊登及时总结舞台实践经验,对创作中一些倾向性问题作深入评说的高质量论文。本书入选的文章中,有对前卫话剧的评论,有对小剧场戏剧的研究,也有对话剧文体嬗变的阐释。新时期来一些优秀话剧作品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以人为本,高扬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启蒙精神。与此相对应,在话剧理论的研究上,不少学者从现代启蒙精神、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对当代话剧作认真分析。董健先生的《论中国话剧的现代启蒙主义精神》、陈坚先生的《论新时期话剧的现代品格》等文章,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董健对20世纪80年代的优秀话剧热情赞誉,认为“这十年是启蒙理性不断重建与修复,从而使真正的戏剧精神得到高扬的十年。戏剧的思想空间和艺术空间都得到了空前扩大。那些优秀剧作都洋溢着中国人那种积极、开放、昂扬向上的精神。只有这样,戏剧才会获得真正的现代性——表现出‘人’以精神自由为本的‘狂欢’,实现‘人’在精神领域里的平等‘对话’。”
    当然,戏剧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话剧除了触及人心,通过与观众展开精神对话而提升观众外,也应该发挥它游戏娱乐的功用。新时期以来的那些佳作,莫不兼备启蒙与娱乐这两种功能。然而,这些年来,文化的消遣娱乐功能得以大大发扬,不少话剧也追随流行与时尚,跟在电视等大众媒体后面制造没有深度、缺乏意义、只供观演双方娱乐的文化快餐。有些戏剧理论研究者出于各种考虑,也有对这种现象叫好者。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觉得高扬真正的戏剧精神,为中国话剧的现代启蒙主义精神呐喊是多么的必要。因为我们坚持认为,话剧应该关注人生,应该提升中国人的精神,应该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为国家民族的现代化开辟精神之路。 孙惠柱,1969年下乡,1977年考上大学,1981年上海戏剧学院硕士,1990年纽约大学博士。曾在北美四所大学教授世界戏剧及剧作、表演、人类表演学十年,任博士生导师和导演,1999年回国。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副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主任,《戏剧艺术》主编,纽约《戏剧评论》特约编辑,英国《戏剧及表演研究》顾问编委。剧作有《中国梦》、《挂在墙上的老B》、《明日就要出山》、《神仙与好女人》、越剧《心比天高》、京剧《王者俄狄》等,曾在中、美、日、新加坡、挪威等国演出。近著有《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谁的蝴蝶夫人:戏剧冲突与文明冲突》等;一百三十余篇中英文论文发表于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
    沈炜元,上海戏剧学院戏剧研究员、《戏剧艺术》副主编。长期从事文艺理论、戏剧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撰写发表论文二十五万余字.出版专著《艺术:观念与创作》,主编出版论文集《新世纪戏剧艺术研究》。 总序孙惠柱
    前言沈炜元
    谈“戏剧冲突”顾仲彝
    戏剧性李健吾
    历史剧的历史化与非历史化吴保和
    中西悲剧观探异乔德文
    当代戏剧观的新变化陈恭敏
    戏剧符号学导引胡妙胜
    论“母题”及其在戏剧中的地位顾晓鸣
    史剧关系新探郭汉城章诒和
    关于东方戏剧的几点认识刘厚生
    悲剧——解脱的艺术朱国庆
    论戏剧结构周端木
    独幕剧戏剧小品探源孙祖平
    西方音乐剧与中国地方戏曲荣广润
    戏剧的讨论童道明
    西方当代社会科学理论对戏剧学的影响周宁
    中国话剧文体的嬗变及其文化意味丁罗男
    意义流失与话语再生——论中国前卫话剧的误读形态厉震林
    熊佛西的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及其现实意义孙惠柱(著)沈亮(译)
    空间重构、文本新解和观演互渗——论小剧场艺术的若干特征陈世雄
    论新时期话剧的现代品格陈坚
    论中国话剧的现代启蒙主义精神董健
    审美的认同与异趋——鲁迅论梅兰芳新探陈鸣树
    戏剧与人性、人的本质张传芳张生泉
    当代都市文化略论余秋雨
    中国艺术虚实论叶长海
    关于创意产业的理论思考贺寿昌
    艺术管理的专业属性及其他宫宝荣
    编后记《戏剧艺术》编辑部
  • 内容简介:
    《阐释戏剧》所收的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侧重对戏剧原理的阐释,第二部分是对当下话剧创作的评说,属于话剧史论的范围,第三部分文章论述的比较宽泛,如果像编杂志一样要起一个栏目名称的话,则可用“戏剧大视野”之类的说法概括。这些论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戏剧新观念的鼓吹,对戏剧现代品格的呼唤,对人文精神的弘扬。
    顾仲彝、李健吾等老一辈学者论述戏剧冲突、戏剧性的文章,谈的是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人从极度的文化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不久,本刊发表这样的论文,在戏剧理论建设上起到了打破禁锢,启人思考的作用。以西方现代美学理论来阐释戏剧现象,是建设戏剧理论的重要途径,这是本刊20世纪80年代所发表文章的一个重要方面,胡妙胜先生有关戏剧符号学、顾晓鸣先生有关“母题”在戏剧中的地位等论文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个阶段中产生较大影响的当推陈恭敏先生的《当代戏剧观的新变化——答〈戏剧艺术〉记者问》一文。陈恭敏在这篇答记者问中,将正在发生的世界性的戏剧观的新变化概括为从诉诸感情向诉诸理性的转化;从重情节向重情绪的转化;从规则的艺术向不规则艺术的转化;从外延分明的艺术向外延不太分明的艺术转化等四个方面,认为对这种变化作深入的研究,以此指导戏剧实践,我们的戏剧事业才会出现新的蓬勃生机,也才有进入世界戏剧前列的可能。陈恭敏先生的归纳是否全面尽可讨论,但文章中表达出对戏剧理论发展的探索精神,对戏剧新生机的强烈追求,则是肯定无疑的,也是十分宝贵的。
    新时期以来,除了一些偏重于现实主义传统的话剧创作演出外,探索戏剧的尝试、小剧场运动的兴起,以及国外现当代优秀作品的引进演出,使话剧舞台曾经十分繁荣。《戏剧艺术》关注舞台,关注实践,不断刊登及时总结舞台实践经验,对创作中一些倾向性问题作深入评说的高质量论文。本书入选的文章中,有对前卫话剧的评论,有对小剧场戏剧的研究,也有对话剧文体嬗变的阐释。新时期来一些优秀话剧作品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以人为本,高扬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启蒙精神。与此相对应,在话剧理论的研究上,不少学者从现代启蒙精神、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对当代话剧作认真分析。董健先生的《论中国话剧的现代启蒙主义精神》、陈坚先生的《论新时期话剧的现代品格》等文章,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董健对20世纪80年代的优秀话剧热情赞誉,认为“这十年是启蒙理性不断重建与修复,从而使真正的戏剧精神得到高扬的十年。戏剧的思想空间和艺术空间都得到了空前扩大。那些优秀剧作都洋溢着中国人那种积极、开放、昂扬向上的精神。只有这样,戏剧才会获得真正的现代性——表现出‘人’以精神自由为本的‘狂欢’,实现‘人’在精神领域里的平等‘对话’。”
    当然,戏剧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话剧除了触及人心,通过与观众展开精神对话而提升观众外,也应该发挥它游戏娱乐的功用。新时期以来的那些佳作,莫不兼备启蒙与娱乐这两种功能。然而,这些年来,文化的消遣娱乐功能得以大大发扬,不少话剧也追随流行与时尚,跟在电视等大众媒体后面制造没有深度、缺乏意义、只供观演双方娱乐的文化快餐。有些戏剧理论研究者出于各种考虑,也有对这种现象叫好者。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觉得高扬真正的戏剧精神,为中国话剧的现代启蒙主义精神呐喊是多么的必要。因为我们坚持认为,话剧应该关注人生,应该提升中国人的精神,应该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为国家民族的现代化开辟精神之路。
  • 作者简介:
    孙惠柱,1969年下乡,1977年考上大学,1981年上海戏剧学院硕士,1990年纽约大学博士。曾在北美四所大学教授世界戏剧及剧作、表演、人类表演学十年,任博士生导师和导演,1999年回国。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副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主任,《戏剧艺术》主编,纽约《戏剧评论》特约编辑,英国《戏剧及表演研究》顾问编委。剧作有《中国梦》、《挂在墙上的老B》、《明日就要出山》、《神仙与好女人》、越剧《心比天高》、京剧《王者俄狄》等,曾在中、美、日、新加坡、挪威等国演出。近著有《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谁的蝴蝶夫人:戏剧冲突与文明冲突》等;一百三十余篇中英文论文发表于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
    沈炜元,上海戏剧学院戏剧研究员、《戏剧艺术》副主编。长期从事文艺理论、戏剧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撰写发表论文二十五万余字.出版专著《艺术:观念与创作》,主编出版论文集《新世纪戏剧艺术研究》。
  • 目录:
    总序孙惠柱
    前言沈炜元
    谈“戏剧冲突”顾仲彝
    戏剧性李健吾
    历史剧的历史化与非历史化吴保和
    中西悲剧观探异乔德文
    当代戏剧观的新变化陈恭敏
    戏剧符号学导引胡妙胜
    论“母题”及其在戏剧中的地位顾晓鸣
    史剧关系新探郭汉城章诒和
    关于东方戏剧的几点认识刘厚生
    悲剧——解脱的艺术朱国庆
    论戏剧结构周端木
    独幕剧戏剧小品探源孙祖平
    西方音乐剧与中国地方戏曲荣广润
    戏剧的讨论童道明
    西方当代社会科学理论对戏剧学的影响周宁
    中国话剧文体的嬗变及其文化意味丁罗男
    意义流失与话语再生——论中国前卫话剧的误读形态厉震林
    熊佛西的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及其现实意义孙惠柱(著)沈亮(译)
    空间重构、文本新解和观演互渗——论小剧场艺术的若干特征陈世雄
    论新时期话剧的现代品格陈坚
    论中国话剧的现代启蒙主义精神董健
    审美的认同与异趋——鲁迅论梅兰芳新探陈鸣树
    戏剧与人性、人的本质张传芳张生泉
    当代都市文化略论余秋雨
    中国艺术虚实论叶长海
    关于创意产业的理论思考贺寿昌
    艺术管理的专业属性及其他宫宝荣
    编后记《戏剧艺术》编辑部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阐释戏剧:戏剧总论卷
穿越前沿(外国戏剧卷)
曹路生、虞又铭、陈惠柱 编
阐释戏剧:戏剧总论卷
安魂曲(外国剧本卷)
曹路生、虞又铭 编
阐释戏剧:戏剧总论卷
阅读舞台:舞台美术卷
姚振中、孙惠柱 编
阐释戏剧:戏剧总论卷
戏剧艺术三十年丛书 戏曲考论(戏曲卷)
李伟、孙惠柱 编
阐释戏剧:戏剧总论卷
表导演者:表导演卷
吴靖青、孙惠柱 编
相关图书 / 更多
阐释戏剧:戏剧总论卷
阐释的边界:一个文学理论关键命题的探究
庞弘著
阐释戏剧:戏剧总论卷
阐释生成与历史阐释
李红岩 著
阐释戏剧:戏剧总论卷
阐释的历史花样(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五十六辑)
胡晓明
阐释戏剧:戏剧总论卷
阐释政治哲学:政治发展与社会建设的中国逻辑
孙国东
阐释戏剧:戏剧总论卷
阐释学学刊(第二辑)
张跣 著
阐释戏剧:戏剧总论卷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代神话翻译研究
郜菊 著
阐释戏剧:戏剧总论卷
阐释学五辨
张江
阐释戏剧:戏剧总论卷
阐释学年鉴 2021年
陈开举;周新;张伟
阐释戏剧:戏剧总论卷
阐释学学刊-(2020年第一辑(总第一辑))
张跣
阐释戏剧:戏剧总论卷
阐释的演化: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研究
吴珺
阐释戏剧:戏剧总论卷
阐释学学刊(第三辑)
张跣 主编
阐释戏剧:戏剧总论卷
阐释的有限与无限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