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Prescott.L.M.) , ,
2003-07
版次: 1
ISBN: 9787040121704
定价: 29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042页
字数: 280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自然科学
29人买过
  •   绪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生态、传染与免疫、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应用、微生物学实验40个以及附录7个,书后还列有主要参考文献。《微生物学》由复旦大学微生物学权威周德庆教授主审。根据师范、师专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微生物学》着重介绍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适当介绍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取材广泛,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结构合理,概念准确,图文并茂。《微生物学》除适合师范类大学本科和专科学生作为教材外,也可供师范类微生物学教师备课参考及函授学生使用。 前言Ⅸ
    致学生
    形象化预览Ⅻ
    第1部分

    微生物学概论
    第1章 微生物学的历和范围
    1.1微生物的发现
    1.2自生说之争
    1.3微生物在疾病中的作用
    1.4工业微生物学和微生物生态学
    1.5微生物界的成员
    1.6微生物学的范围和现实意义
    1.7微生物学的未来
    第2章 微生物结构的研究:显微术和样乩制备
    2.1透镜和光线的偏转
    2.2光学显微镜
    2.3样品的制备和染色
    2.4电子显微镜技术
    2.5显微术中的新技术
    第3章 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
    3.1原核细胞结构概述
    3.2原核细胞膜
    3.3细胞质基质
    3.4拟核
    3.5原核细胞壁
    3.6细胞壁外部的组分
    3.7趋化性
    3.8细菌内生孢子
    第4章  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
    4.1真核细胞结构概述
    4.2细胞质基质、微丝、中间丝和微管
    4.3内质网
    4.4高尔基体
    4.5溶酶体和胞吞作用
    4.6真核核糖体
    4.7线粒体
    4.8叶绿体
    4.9细胞核和细胞分裂
    4.10细胞外部覆盖物
    4.11纤毛和鞭毛
    4.1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第Ⅱ部分
    微生物的营养、生长和控制

    第5章 微叶:物的营养
    5.1一般的营养需求
    5.2对碳、氢和氧的需求
    5.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5.4对氮、磷和硫的需求
    5.5生长因子
    5.6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5.7培养基
    5.8纯培养物的分离

    第6章 微生物的生长
    6.1生长曲线
    6.2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6.3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6.4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6.5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

    笫7章 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控制微生物
    7.1常用术语的定义
    7.2微生物死亡的方式
    7.3影响抗微生物剂作用效果的条件
    7.4控制微生物的物理方法
    7.5控制微生物的化学方法
    7.6抗微生物剂有效性的评价

    第Ⅲ部分
    微生物代谢

    第8章 代谢:能量、酶和调节作用
    8.1能量和功
    8.2热力学定律
    8.3自由能和反应
    8.4ATP在代谢中的作用
    8.5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子载体
    8.6酶
    8.7代谢调控的性质和意义
    8.8代谢通道
    8.9酶活性的控制

    第9章 代谢:能量的释放和贮藏
    9.1代谢的概况
    9.2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9.3发酵作用
    9.4三羧酸循环
    9.5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9.6厌氧呼吸
    9.7碳水化合物和胞内贮存聚合物的分解代谢
    9.8脂类分解代谢
    9.9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9.10无机物的氧化
    9.11光合作用

    第10章 代谢:生物合成中能量的利用
    10.1支配生物合成的原则
    10.2C02的光合固定
    10.3糖和多糖的合成
    10.4无机磷、硫和氮的同化
    10.5氨基酸的合成
    10.6添补反应
    10.7嘌呤、嘧啶和核苷酸的合成
    10.8脂类的合成
    10.9肽聚糖的合成
    10.10细胞壁形成的模式

    第lV部分

    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
    第11章  基因:结构、复制和突变
    11.1遗传物质DNA
    11.2核酸结构
    11.3DNA复制
    11.4遗传密码
    11.5基因结构
    11.6突变及其化学基础
    11.7突变体的检测和分离
    11.8DNA修复

    第12章 基因:表达和调节
    12.1DNA转录或RNA合成
    12.2蛋白质的合成
    12.3mRNA合成的调节
    12.4弱化作用
    12.5全局调节系统
    12.6双组分磷酸接力系统
    12.7细胞周期的控制

    第13章 微生物重组和质粒
    13.1细菌的重组:一般原理
    13.2细菌的质粒
    13.3转座因子
    13.4细菌的接合
    13.5DNA转化
    13.6转导
    13.7基因组作图
    13.8病毒的重组和基因组作图

    第V部分
    DNA技术和基因组学

    第14章 重组DNA技术
    14.1历史的透视
    14.2合成DNA
    14.3聚合酶链反应33l
    14.4重组DNA的制备
    14.5克隆载体
    14.6将基因插入真核细胞
    14.7外源基因在细菌中的表达
    14.8遗传工程的应用
    14.9重组DNA技术的社会影响

    第15章 微生物基因组学
    15.1导论
    15.2测定DNA序列
    15.3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
    15.4生物信息学
    15.5微生物基因组的一般特征
    15.6功能基因组学36l
    15.7基因组学展望

    第Ⅵ部分
    病毒

    第16章 病毒:概沦和基本本特征
    16.1病毒学的早期发展
    16.2病毒的一般性质
    16.3病毒的培养
    16.4病毒的纯化与测定
    16.5病毒的结构
    16.6病毒的分类原则
    第17章 病毒:噬菌体
    17.1噬菌体的分类
    17.2双链DNA噬菌体的复制:裂解周期
    17.3单链DNA噬菌体的复制
    17.4RNA噬菌体的复制
    17.5温和噬菌体和溶源性

    第18章 病毒:真核生物的病毒
    18.1动物病毒的分类
    18.2动物病毒的增殖
    18.3杀细胞感染和细胞损伤
    18.4持续、潜伏和慢病毒感染
    18.5病毒和癌
    18.6植物病毒
    18.7真菌和藻类病毒
    18.8昆虫病毒
    18.9类病毒和朊病毒

    第VII部分

    微生物世界的多样性

    第19章 微生物分类学
    19.1一般介绍和概观
    19.2微生物的进化和多样性
    19.3分类等级
    19.4分类系统
    19.5分类学中使用的主要特征
    19.6微生物系统发育的评估
    19.7生物的主要划分
    19.8《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19.9原核系统发育和多样性的概观

    第20章 古生菌
    20.1古生菌的介绍
    20.2泉古生菌门
    20.3广古生菌门

    第2l章 细菌:异常球菌和革兰氏阴性非变形杆菌
    21.1产液菌门和栖热袍菌门
    21.2异常球菌一栖热菌
    21.3光合细菌
    21.4浮霉状菌门
    21.5衣原体门
    21.6螺旋体门
    21.7拟杆菌门
    第22章 细菌:变形杆菌
    22.1α.变形杆菌纲
    22.2β.变形杆菌纲50l
    23.3γ.变形杆菌纲
    22.4δ.变形杆菌纲
    22.5ε.变形杆菌纲
    第23章 细闲:低G+c禽毓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23.1柔膜菌纲(支原体)
    23.2《伯杰氏手册》中低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菌
    23.3梭菌纲
    23.4芽孢杆菌纲53l

    第24章 细菌:高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24.1放线菌的一般特征
    24.2《伯杰氏手册》中高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24.3放线菌亚目
    24.4微球菌亚目
    24.5棒杆菌亚目
    24.6小单孢菌亚目
    24.7丙酸杆菌亚目
    24.8链霉菌亚目
    24.9链孢囊菌亚目
    24.10弗兰克氏菌亚目
    24.11双歧杆菌目

    第25章 真菌(真菌门)、粘菌和水霉
    25.1分布
    25.2重要性
    25.3结构
    25.4营养和代谢
    25.5繁殖
    25.6真菌门的特征
    25.7粘菌和水霉

    第26章 藻类
    26.1分布
    26.2分类
    26.3藻细胞的超微结构
    26.4·藻的营养
    26.5藻的原植体(营养型)的结构
    26.6藻的繁殖
    26.7藻门的特征

    第27章 原生动物
    27.1分布
    27.2重要性
    27.3形态学
    27.4营养
    27.5孢囊形成和孢囊释放
    27.6运动的细胞器
    27.7繁殖
    27.8分类
    27.9代表类型

    第Ⅷ部分
    生态学和共生

    第28章 微生物相互作用和微生物生态学
    28.1微生物生态学基础
    28.2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28.3营养循环的相互作用
    28.4自然环境
    28.5微生物生态学的方法

    第29章 水生环境中的微生物
    29.1水生环境和微生物
    29.2微生物群落
    29.3海洋环境
    29.4淡水环境
    29.5水和疾病传播
    29.6废水处理
    29.7地下水的质量和家庭处理系统

    第30章 陆地环境中的微生物
    30.1土壤作为微生物的一种环境
    30.2土壤环境中的微生物
    30.3微生物与各种土壤的形成
    30.4维管植物相关的土壤微生物群丛
    30.5土壤、植物与营养物质
    30.6土壤、植物与大气
    30.7微生物与植物分解
    30.8地下生物圈
    30.9土壤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30.10认识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第Ⅸ部分
    非特异性抗性和免疫应答

    第31章 正常微生物群和非特异性宿主抗性
    31.1悉生动物
    31.2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
    31.3宿主抗性概述
    31.4免疫系统的细胞、组织和器官
    31.5非特异性抗性中的物理和化学屏障
    31.6炎症
    31.7补体系统
    31.8吞噬作用
    31.9细胞因子
    31.10自然杀伤细胞

    第32章 特异性免疫
    32.1特异性免疫概述
    32.2抗原
    32.3抗体
    32.4T细胞生物学
    32.5B细胞生物学
    32.6抗体的作用
    32.7经典补体途径
    32.8获得性免疫耐受
    32.9抗体和淋巴细胞在抗性中的作用

    第33章 医学免疫学
    33.1疫苗和免疫作用
    33.2免疫失调
    33.3体外抗原一抗体反应

    第X部分
    微生物疾病及其控制

    第34章 微牛物的致病性
    34.1宿主一寄生物间的关系
    34.2病毒病的发病机理
    34.3细菌疾病的发病机理
    34.4微生物逃避宿主防御的机制

    第35章 抗微生物的化学疗法
    35.1化学疗法的发展
    35.2抗微生物药物的一般特性
    35.3抗微生物活性水平的测定
    35.4抗微生物药剂的作用机制
    35.5影响抗微生物药物效果的因素
    35.6抗细菌药物
    35.7抗药性
    35.8抗真菌药物
    35.9抗病毒药物

    第36章 临床微生物学
    36.1标本
    36.2标本中微生物的鉴定
    36.3敏感性试验
    36.4计算机在临床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第37章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37.1流行病学术语
    37.2频率的测量:流行病学家的工具
    37.3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37.4人群中传染病的识别
    37.5流行病的识别
    37.6传染病的周期:一种疾病的故事
    37.7毒力与传播方式
    37.8传染病和病原体的突现和再次突现
    37.9流行病的控制
    37.10生物恐怖主义威胁的突现
    37.11全球旅行与健康注意事项
    37.12医院感染

    第38章 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
    38.1空气传播的疾病
    38.2节肢动物媒介的疾病
    38.3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38.4食物和水传播的疾病
    38.5慢病毒和朊病毒疾病
    38.6其他疾病

    第39章 细菌引起的人类疾病
    39.1空气传播的疾病
    39.2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
    39.3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39.4食物与水源传播的疾病
    39.5脓毒和脓毒性休克
    39.6牙齿感染

    第40章 真蒲和原生动物引起的人类疾病
    41.1真菌疾病
    40.2原生动物疾病

    第Xl部分
    食品和工业微生物学

    第4l章 食品微生物学
    41.1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
    41.2微生物生长和食品腐败
    41.3食品腐败的控制
    41.4食品导致的疾病
    41.5食品携带的病原体的检测
    41.6发酵食品的微生物学
    41.7微生物作为食品和食品改良剂

    第42章 业微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42.1为工业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选择微生物
    42.2微生物在控制的环境中生长
    42.3工业微生物学的主要产物
    42.4复杂环境中微生物的生长
    42.5生物技术的应用
    42.6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冲击

    附录I 生物分子的化学复习A
    附录Ⅱ 常见的代谢途径A
    附录Ⅲ 依据第一版《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的原核生物分类A
    附录Ⅳ 依据第二版《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的原核生物分类A
    附录V 病毒的分类A
    名词解释G
    索引
  • 内容简介:
      绪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生态、传染与免疫、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应用、微生物学实验40个以及附录7个,书后还列有主要参考文献。《微生物学》由复旦大学微生物学权威周德庆教授主审。根据师范、师专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微生物学》着重介绍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适当介绍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取材广泛,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结构合理,概念准确,图文并茂。《微生物学》除适合师范类大学本科和专科学生作为教材外,也可供师范类微生物学教师备课参考及函授学生使用。
  • 目录:
    前言Ⅸ
    致学生
    形象化预览Ⅻ
    第1部分

    微生物学概论
    第1章 微生物学的历和范围
    1.1微生物的发现
    1.2自生说之争
    1.3微生物在疾病中的作用
    1.4工业微生物学和微生物生态学
    1.5微生物界的成员
    1.6微生物学的范围和现实意义
    1.7微生物学的未来
    第2章 微生物结构的研究:显微术和样乩制备
    2.1透镜和光线的偏转
    2.2光学显微镜
    2.3样品的制备和染色
    2.4电子显微镜技术
    2.5显微术中的新技术
    第3章 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
    3.1原核细胞结构概述
    3.2原核细胞膜
    3.3细胞质基质
    3.4拟核
    3.5原核细胞壁
    3.6细胞壁外部的组分
    3.7趋化性
    3.8细菌内生孢子
    第4章  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
    4.1真核细胞结构概述
    4.2细胞质基质、微丝、中间丝和微管
    4.3内质网
    4.4高尔基体
    4.5溶酶体和胞吞作用
    4.6真核核糖体
    4.7线粒体
    4.8叶绿体
    4.9细胞核和细胞分裂
    4.10细胞外部覆盖物
    4.11纤毛和鞭毛
    4.1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第Ⅱ部分
    微生物的营养、生长和控制

    第5章 微叶:物的营养
    5.1一般的营养需求
    5.2对碳、氢和氧的需求
    5.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5.4对氮、磷和硫的需求
    5.5生长因子
    5.6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5.7培养基
    5.8纯培养物的分离

    第6章 微生物的生长
    6.1生长曲线
    6.2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6.3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6.4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6.5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

    笫7章 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控制微生物
    7.1常用术语的定义
    7.2微生物死亡的方式
    7.3影响抗微生物剂作用效果的条件
    7.4控制微生物的物理方法
    7.5控制微生物的化学方法
    7.6抗微生物剂有效性的评价

    第Ⅲ部分
    微生物代谢

    第8章 代谢:能量、酶和调节作用
    8.1能量和功
    8.2热力学定律
    8.3自由能和反应
    8.4ATP在代谢中的作用
    8.5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子载体
    8.6酶
    8.7代谢调控的性质和意义
    8.8代谢通道
    8.9酶活性的控制

    第9章 代谢:能量的释放和贮藏
    9.1代谢的概况
    9.2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9.3发酵作用
    9.4三羧酸循环
    9.5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9.6厌氧呼吸
    9.7碳水化合物和胞内贮存聚合物的分解代谢
    9.8脂类分解代谢
    9.9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9.10无机物的氧化
    9.11光合作用

    第10章 代谢:生物合成中能量的利用
    10.1支配生物合成的原则
    10.2C02的光合固定
    10.3糖和多糖的合成
    10.4无机磷、硫和氮的同化
    10.5氨基酸的合成
    10.6添补反应
    10.7嘌呤、嘧啶和核苷酸的合成
    10.8脂类的合成
    10.9肽聚糖的合成
    10.10细胞壁形成的模式

    第lV部分

    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
    第11章  基因:结构、复制和突变
    11.1遗传物质DNA
    11.2核酸结构
    11.3DNA复制
    11.4遗传密码
    11.5基因结构
    11.6突变及其化学基础
    11.7突变体的检测和分离
    11.8DNA修复

    第12章 基因:表达和调节
    12.1DNA转录或RNA合成
    12.2蛋白质的合成
    12.3mRNA合成的调节
    12.4弱化作用
    12.5全局调节系统
    12.6双组分磷酸接力系统
    12.7细胞周期的控制

    第13章 微生物重组和质粒
    13.1细菌的重组:一般原理
    13.2细菌的质粒
    13.3转座因子
    13.4细菌的接合
    13.5DNA转化
    13.6转导
    13.7基因组作图
    13.8病毒的重组和基因组作图

    第V部分
    DNA技术和基因组学

    第14章 重组DNA技术
    14.1历史的透视
    14.2合成DNA
    14.3聚合酶链反应33l
    14.4重组DNA的制备
    14.5克隆载体
    14.6将基因插入真核细胞
    14.7外源基因在细菌中的表达
    14.8遗传工程的应用
    14.9重组DNA技术的社会影响

    第15章 微生物基因组学
    15.1导论
    15.2测定DNA序列
    15.3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
    15.4生物信息学
    15.5微生物基因组的一般特征
    15.6功能基因组学36l
    15.7基因组学展望

    第Ⅵ部分
    病毒

    第16章 病毒:概沦和基本本特征
    16.1病毒学的早期发展
    16.2病毒的一般性质
    16.3病毒的培养
    16.4病毒的纯化与测定
    16.5病毒的结构
    16.6病毒的分类原则
    第17章 病毒:噬菌体
    17.1噬菌体的分类
    17.2双链DNA噬菌体的复制:裂解周期
    17.3单链DNA噬菌体的复制
    17.4RNA噬菌体的复制
    17.5温和噬菌体和溶源性

    第18章 病毒:真核生物的病毒
    18.1动物病毒的分类
    18.2动物病毒的增殖
    18.3杀细胞感染和细胞损伤
    18.4持续、潜伏和慢病毒感染
    18.5病毒和癌
    18.6植物病毒
    18.7真菌和藻类病毒
    18.8昆虫病毒
    18.9类病毒和朊病毒

    第VII部分

    微生物世界的多样性

    第19章 微生物分类学
    19.1一般介绍和概观
    19.2微生物的进化和多样性
    19.3分类等级
    19.4分类系统
    19.5分类学中使用的主要特征
    19.6微生物系统发育的评估
    19.7生物的主要划分
    19.8《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19.9原核系统发育和多样性的概观

    第20章 古生菌
    20.1古生菌的介绍
    20.2泉古生菌门
    20.3广古生菌门

    第2l章 细菌:异常球菌和革兰氏阴性非变形杆菌
    21.1产液菌门和栖热袍菌门
    21.2异常球菌一栖热菌
    21.3光合细菌
    21.4浮霉状菌门
    21.5衣原体门
    21.6螺旋体门
    21.7拟杆菌门
    第22章 细菌:变形杆菌
    22.1α.变形杆菌纲
    22.2β.变形杆菌纲50l
    23.3γ.变形杆菌纲
    22.4δ.变形杆菌纲
    22.5ε.变形杆菌纲
    第23章 细闲:低G+c禽毓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23.1柔膜菌纲(支原体)
    23.2《伯杰氏手册》中低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菌
    23.3梭菌纲
    23.4芽孢杆菌纲53l

    第24章 细菌:高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24.1放线菌的一般特征
    24.2《伯杰氏手册》中高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24.3放线菌亚目
    24.4微球菌亚目
    24.5棒杆菌亚目
    24.6小单孢菌亚目
    24.7丙酸杆菌亚目
    24.8链霉菌亚目
    24.9链孢囊菌亚目
    24.10弗兰克氏菌亚目
    24.11双歧杆菌目

    第25章 真菌(真菌门)、粘菌和水霉
    25.1分布
    25.2重要性
    25.3结构
    25.4营养和代谢
    25.5繁殖
    25.6真菌门的特征
    25.7粘菌和水霉

    第26章 藻类
    26.1分布
    26.2分类
    26.3藻细胞的超微结构
    26.4·藻的营养
    26.5藻的原植体(营养型)的结构
    26.6藻的繁殖
    26.7藻门的特征

    第27章 原生动物
    27.1分布
    27.2重要性
    27.3形态学
    27.4营养
    27.5孢囊形成和孢囊释放
    27.6运动的细胞器
    27.7繁殖
    27.8分类
    27.9代表类型

    第Ⅷ部分
    生态学和共生

    第28章 微生物相互作用和微生物生态学
    28.1微生物生态学基础
    28.2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28.3营养循环的相互作用
    28.4自然环境
    28.5微生物生态学的方法

    第29章 水生环境中的微生物
    29.1水生环境和微生物
    29.2微生物群落
    29.3海洋环境
    29.4淡水环境
    29.5水和疾病传播
    29.6废水处理
    29.7地下水的质量和家庭处理系统

    第30章 陆地环境中的微生物
    30.1土壤作为微生物的一种环境
    30.2土壤环境中的微生物
    30.3微生物与各种土壤的形成
    30.4维管植物相关的土壤微生物群丛
    30.5土壤、植物与营养物质
    30.6土壤、植物与大气
    30.7微生物与植物分解
    30.8地下生物圈
    30.9土壤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30.10认识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第Ⅸ部分
    非特异性抗性和免疫应答

    第31章 正常微生物群和非特异性宿主抗性
    31.1悉生动物
    31.2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
    31.3宿主抗性概述
    31.4免疫系统的细胞、组织和器官
    31.5非特异性抗性中的物理和化学屏障
    31.6炎症
    31.7补体系统
    31.8吞噬作用
    31.9细胞因子
    31.10自然杀伤细胞

    第32章 特异性免疫
    32.1特异性免疫概述
    32.2抗原
    32.3抗体
    32.4T细胞生物学
    32.5B细胞生物学
    32.6抗体的作用
    32.7经典补体途径
    32.8获得性免疫耐受
    32.9抗体和淋巴细胞在抗性中的作用

    第33章 医学免疫学
    33.1疫苗和免疫作用
    33.2免疫失调
    33.3体外抗原一抗体反应

    第X部分
    微生物疾病及其控制

    第34章 微牛物的致病性
    34.1宿主一寄生物间的关系
    34.2病毒病的发病机理
    34.3细菌疾病的发病机理
    34.4微生物逃避宿主防御的机制

    第35章 抗微生物的化学疗法
    35.1化学疗法的发展
    35.2抗微生物药物的一般特性
    35.3抗微生物活性水平的测定
    35.4抗微生物药剂的作用机制
    35.5影响抗微生物药物效果的因素
    35.6抗细菌药物
    35.7抗药性
    35.8抗真菌药物
    35.9抗病毒药物

    第36章 临床微生物学
    36.1标本
    36.2标本中微生物的鉴定
    36.3敏感性试验
    36.4计算机在临床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第37章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37.1流行病学术语
    37.2频率的测量:流行病学家的工具
    37.3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37.4人群中传染病的识别
    37.5流行病的识别
    37.6传染病的周期:一种疾病的故事
    37.7毒力与传播方式
    37.8传染病和病原体的突现和再次突现
    37.9流行病的控制
    37.10生物恐怖主义威胁的突现
    37.11全球旅行与健康注意事项
    37.12医院感染

    第38章 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
    38.1空气传播的疾病
    38.2节肢动物媒介的疾病
    38.3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38.4食物和水传播的疾病
    38.5慢病毒和朊病毒疾病
    38.6其他疾病

    第39章 细菌引起的人类疾病
    39.1空气传播的疾病
    39.2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
    39.3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39.4食物与水源传播的疾病
    39.5脓毒和脓毒性休克
    39.6牙齿感染

    第40章 真蒲和原生动物引起的人类疾病
    41.1真菌疾病
    40.2原生动物疾病

    第Xl部分
    食品和工业微生物学

    第4l章 食品微生物学
    41.1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
    41.2微生物生长和食品腐败
    41.3食品腐败的控制
    41.4食品导致的疾病
    41.5食品携带的病原体的检测
    41.6发酵食品的微生物学
    41.7微生物作为食品和食品改良剂

    第42章 业微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42.1为工业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选择微生物
    42.2微生物在控制的环境中生长
    42.3工业微生物学的主要产物
    42.4复杂环境中微生物的生长
    42.5生物技术的应用
    42.6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冲击

    附录I 生物分子的化学复习A
    附录Ⅱ 常见的代谢途径A
    附录Ⅲ 依据第一版《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的原核生物分类A
    附录Ⅳ 依据第二版《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的原核生物分类A
    附录V 病毒的分类A
    名词解释G
    索引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微生物学
神经科学:探索脑
[美]贝尔(Bear Mark F.)、[美]柯勒斯、[美]帕罗蒂斯 著;王建军 译
相关图书 / 更多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刘永琦 主编;袁嘉丽
微生物学
微生物组学及其应用研究
柴春月 著
微生物学
微生物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许继飞 主编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第4版)
辛明秀;黄秀梨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第3版)
辛明秀 黄秀梨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9版)
吴雄文;强华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第2版)
袁生 戴传超
微生物学
微生物多糖的发酵、分离及应用
徐永斌 任艳 郭富城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临床一线难题释疑2
陆伟伟、王静静、宁永忠 主编
微生物学
微生物大历史:人类社会的永恒战争(比《枪炮、病菌与钢铁》更宏大,比《人类简史》更聚焦。呈现历史演进的冷线索,预测下一次人与自然的新战争)
斯蒂格·弗勒兰 著,李立丰 译,望 出品
微生物学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其新技术研究
杨青松,崔佳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实验 张丹凤
张丹凤 主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微生物学
世界名著好享读 第二辑 冰海惊魂:北极探险故事
普雷斯科特·霍姆斯
微生物学
竞争性解决方案:战略家的工具箱
普雷斯顿·麦卡菲(R.Preston Mcafee) 著;黄再胜 译
微生物学
软件工程:实践者之路
普雷斯曼
微生物学
C++数值算法(第二版)
普雷斯、胡健伟 著
微生物学
使用SAN与NAS
普雷斯顿(Preston W. Cur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