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研究
出版时间:
2016-06
版次:
1
ISBN:
9787509776339
定价:
7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52页
字数:
252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13人买过
-
“言意之辨”主要涉及的是“言不尽意”的问题,它是魏晋玄学的重要议题之一。它一方面关涉先秦时期的“道不可说”的哲学问题,另一方面关涉“立象尽意”的诗学问题。目前的研究多是从思想史的角度进行的。《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研究》一书立足魏晋三玄文本——《老子》、《庄子》与《周易》,从哲学的角度切入,通过概念分析的方法,从思维方式的层面去处理为什么“言不尽道”“言不尽意”的问题,后导向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在研究方法论上采取“溯源”与“新诠”的结合。“溯源”是回到先秦哲学中,对道、无、言、象、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厘定,对先秦哲人的特殊的言说方式与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新诠”是在西方现象学思潮的启发下,对“道”的非对象化特征给予说明,对诗歌语言的特点以及诗歌语言为什么接近道给予一个现代的表达与回答。
《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研究》的主要观点是,“言不尽意”的实质是“言不尽道”。“道”是深的“意”,它本身不可道、不可名。老子、庄子、孔子对“名使道分”有所警觉而采取特殊的道说方式。“道”的概念化过程即道的“对象化”过程,它是以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为基础的。诗歌语言具有四个特点:具象性、源发性、音乐性和时间性。因此,诗歌语言是可以解构认识论下的“对象化”思维而让“道”自行显现,在诗歌中,万物以其自身的方式存在并被从其自身看到。 林光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学士、硕士。2005年和2006年暑期赴台湾辅仁大学学习,2009年8月赴德国游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道家哲学、魏晋玄学。 导 论/1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问题意识/2
第二节 “道说”与“说道”的区别/11
第一章 魏晋三玄中的“言意之辨”/17
第一节 《老子》中的“言意之辨”/19
第二节 《庄子》中的“言意之辨”/26
第三节 《周易·系辞》中的“言意之辨”/29
第二章 “言不尽意”的根本原因/35
第一节 道的本体化/35
一 老子:道不可名/36
二 庄子:由道而无/50
三 王弼:本体之无/60
第二节 言的概念化/71
一 “不言”之言/72
二 “忘言”之言/77
三 道术将为天下裂/83
第三节 老、庄、孔的道说方式与特殊思维/89
一 老子的否定式道说与守中思维/89
二 庄子的卮言式道说与居中思维/98
三 孔子的引发式道说与执中思维/104
四 非对象化的“时中”思维/112
第三章 立象尽意的诗性道说/119
第一节 魏晋玄学语境下的象论/119
一 王弼的“言—象—意”论/120
二 裴的“制事由心”论/126
三 刘勰的“窥意象而运斤”论/132
第二节 诗与道的关系/148
一 道在物中:生、成、统、通/148
二 以物观物:诗人的被表达/163
三 心斋坐忘:主体性的悬搁/170
四 立象尽意:意象的表现力/178
第三节 以意象为根本的诗歌特征论/185
一 具象性:名言概念的规避/186
二 源发性:直接经验的呈现/189
三 音乐性:意境整体的协调/198
四 时间性:本己生命的切中/203
第四章 诠释方法论的几点思考/213
第一节 原旨与原意/213
第二节 理解与诠释/222
第三节 诠释的还元/226
主要参考文献/231
概念索引/245
后 记/251
-
内容简介:
“言意之辨”主要涉及的是“言不尽意”的问题,它是魏晋玄学的重要议题之一。它一方面关涉先秦时期的“道不可说”的哲学问题,另一方面关涉“立象尽意”的诗学问题。目前的研究多是从思想史的角度进行的。《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研究》一书立足魏晋三玄文本——《老子》、《庄子》与《周易》,从哲学的角度切入,通过概念分析的方法,从思维方式的层面去处理为什么“言不尽道”“言不尽意”的问题,后导向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在研究方法论上采取“溯源”与“新诠”的结合。“溯源”是回到先秦哲学中,对道、无、言、象、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厘定,对先秦哲人的特殊的言说方式与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新诠”是在西方现象学思潮的启发下,对“道”的非对象化特征给予说明,对诗歌语言的特点以及诗歌语言为什么接近道给予一个现代的表达与回答。
《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研究》的主要观点是,“言不尽意”的实质是“言不尽道”。“道”是深的“意”,它本身不可道、不可名。老子、庄子、孔子对“名使道分”有所警觉而采取特殊的道说方式。“道”的概念化过程即道的“对象化”过程,它是以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为基础的。诗歌语言具有四个特点:具象性、源发性、音乐性和时间性。因此,诗歌语言是可以解构认识论下的“对象化”思维而让“道”自行显现,在诗歌中,万物以其自身的方式存在并被从其自身看到。
-
作者简介:
林光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学士、硕士。2005年和2006年暑期赴台湾辅仁大学学习,2009年8月赴德国游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道家哲学、魏晋玄学。
-
目录:
导 论/1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问题意识/2
第二节 “道说”与“说道”的区别/11
第一章 魏晋三玄中的“言意之辨”/17
第一节 《老子》中的“言意之辨”/19
第二节 《庄子》中的“言意之辨”/26
第三节 《周易·系辞》中的“言意之辨”/29
第二章 “言不尽意”的根本原因/35
第一节 道的本体化/35
一 老子:道不可名/36
二 庄子:由道而无/50
三 王弼:本体之无/60
第二节 言的概念化/71
一 “不言”之言/72
二 “忘言”之言/77
三 道术将为天下裂/83
第三节 老、庄、孔的道说方式与特殊思维/89
一 老子的否定式道说与守中思维/89
二 庄子的卮言式道说与居中思维/98
三 孔子的引发式道说与执中思维/104
四 非对象化的“时中”思维/112
第三章 立象尽意的诗性道说/119
第一节 魏晋玄学语境下的象论/119
一 王弼的“言—象—意”论/120
二 裴的“制事由心”论/126
三 刘勰的“窥意象而运斤”论/132
第二节 诗与道的关系/148
一 道在物中:生、成、统、通/148
二 以物观物:诗人的被表达/163
三 心斋坐忘:主体性的悬搁/170
四 立象尽意:意象的表现力/178
第三节 以意象为根本的诗歌特征论/185
一 具象性:名言概念的规避/186
二 源发性:直接经验的呈现/189
三 音乐性:意境整体的协调/198
四 时间性:本己生命的切中/203
第四章 诠释方法论的几点思考/213
第一节 原旨与原意/213
第二节 理解与诠释/222
第三节 诠释的还元/226
主要参考文献/231
概念索引/245
后 记/251
查看详情
-
九五品
北京市西城区
平均发货13小时
成功完成率91.16%
-
九五品
北京市东城区
平均发货14小时
成功完成率91.57%
-
9
八五品
辽宁省大连市
平均发货8小时
成功完成率96.4%
-
九品
-
10
八品
北京市海淀区
平均发货13小时
成功完成率84.62%
-
4
九五品
-
全新
-
八五品
河南省商丘市
平均发货12小时
成功完成率47.62%
-
八五品
河南省商丘市
平均发货12小时
成功完成率47.62%
-
九品
山西省临汾市
平均发货30小时
成功完成率76.87%
-
3
九五品
河南省安阳市
平均发货15小时
成功完成率100%
-
5
2016-06 印刷
印次: 1
九五品
山西省太原市
平均发货62小时
成功完成率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