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人间情怀

学者的人间情怀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7-09
版次: 1
ISBN: 9787108027658
定价: 2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45页
字数: 187千字
分类: 文学
82人买过
  •   在我先后出版的十几种随笔集中,《学者的人间情怀》一书印数不多,影响却是最大的。十年前由珠海出版社初刊,印数五千,此后未再重印,但不时能在论者的引述或评议中露一露面。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为书题的那篇文章。《学者的人间情怀》最初发表于1993年第三期的《读书》杂志,日后被收入各种选本。如此“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必定“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正是从这一角度,谈论诸如《学者的人间情怀》这样的“学者散文”。除了是“另外一种散文”,还牵涉九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史家偶尔论及时,褒贬不一。

      本书新旧杂陈,按篇幅计算,大约是对半开。第一辑全属旧文,选自《学者的人间情怀》;其余三辑,也有些录自《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掬水集》和《文学的周边》。此四书原本印数就少,以后也不打算重刊了。不以“文采风流”著称,我的随笔集,希望适应读者阅读趣味的变迁,还是“专题化”为好。除第一辑按写作时间编排外,其余三辑的划分,兼及论述主旨与文章体式。

      选择集中二文,凑成正副标题,不完全是偷懒,也自有深意在——前者指向学术精神,后者关涉论述策略。所谓“学者的人间情怀”,就是我文章中再三表述的,“学会在社会生活中作为普通人凭良知和道德‘表态’,而不过分追求‘发言’的姿态和效果”。至于谈论当下的“文化选择”,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喜欢“跨世纪”,回到我所熟悉的清末民初,则带有明显的专业印记。集中各文的长处与短处,均与此学术思路相关。 ——陈平原 陈平原,1954年生,广东潮州人。198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历任北大中文系讲师(1987年起)、副教授(1990年起)、教授(1992年起)。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 自序 

    辑一 

     学术随感录 

      一、告别“诗歌”走向“散文” 

      二、“文摘综合症” 

      三、“愤怒”与“穷” 

      四、关于“学术语法” 

      五、“不靠拼命靠长命” 

      六、学问不等于人生 

     学者的人间情怀 

     学术史研究随想 

      附录一 《学人》的情怀与愿望 

     走出“五四” 

     中国教育之我见 

    辑二 

     世纪末的思考 

     文学史家的考古学视野 

     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 

      附录二 网络文学,还是网络时代的文学 

     关于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 

     “演说现场”的复原与阐释 

    辑三 

     跨世纪的文化选择 

     晚清:报刊研究的视野及策略 

     从左图右史到图文互动 

     学术文化视野中的“出版” 

    辑四 

     中国学家的小说史研究 

     历史叙事与文学想象的纠葛 

     史识、体例与趣味 

     视野·心态·精神
  • 内容简介:
      在我先后出版的十几种随笔集中,《学者的人间情怀》一书印数不多,影响却是最大的。十年前由珠海出版社初刊,印数五千,此后未再重印,但不时能在论者的引述或评议中露一露面。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为书题的那篇文章。《学者的人间情怀》最初发表于1993年第三期的《读书》杂志,日后被收入各种选本。如此“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必定“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正是从这一角度,谈论诸如《学者的人间情怀》这样的“学者散文”。除了是“另外一种散文”,还牵涉九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史家偶尔论及时,褒贬不一。

      本书新旧杂陈,按篇幅计算,大约是对半开。第一辑全属旧文,选自《学者的人间情怀》;其余三辑,也有些录自《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掬水集》和《文学的周边》。此四书原本印数就少,以后也不打算重刊了。不以“文采风流”著称,我的随笔集,希望适应读者阅读趣味的变迁,还是“专题化”为好。除第一辑按写作时间编排外,其余三辑的划分,兼及论述主旨与文章体式。

      选择集中二文,凑成正副标题,不完全是偷懒,也自有深意在——前者指向学术精神,后者关涉论述策略。所谓“学者的人间情怀”,就是我文章中再三表述的,“学会在社会生活中作为普通人凭良知和道德‘表态’,而不过分追求‘发言’的姿态和效果”。至于谈论当下的“文化选择”,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喜欢“跨世纪”,回到我所熟悉的清末民初,则带有明显的专业印记。集中各文的长处与短处,均与此学术思路相关。 ——陈平原
  • 作者简介:
    陈平原,1954年生,广东潮州人。198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历任北大中文系讲师(1987年起)、副教授(1990年起)、教授(1992年起)。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
  • 目录:
    自序 

    辑一 

     学术随感录 

      一、告别“诗歌”走向“散文” 

      二、“文摘综合症” 

      三、“愤怒”与“穷” 

      四、关于“学术语法” 

      五、“不靠拼命靠长命” 

      六、学问不等于人生 

     学者的人间情怀 

     学术史研究随想 

      附录一 《学人》的情怀与愿望 

     走出“五四” 

     中国教育之我见 

    辑二 

     世纪末的思考 

     文学史家的考古学视野 

     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 

      附录二 网络文学,还是网络时代的文学 

     关于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 

     “演说现场”的复原与阐释 

    辑三 

     跨世纪的文化选择 

     晚清:报刊研究的视野及策略 

     从左图右史到图文互动 

     学术文化视野中的“出版” 

    辑四 

     中国学家的小说史研究 

     历史叙事与文学想象的纠葛 

     史识、体例与趣味 

     视野·心态·精神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学者的人间情怀
学者与数据的融合——学术资源语义共享的未来
楼雯 著
学者的人间情怀
学者型教师的成长之道
王玉强
学者的人间情怀
学者的术与道
李连江
学者的人间情怀
学者的情怀(我在南京农业大学60年)
顾焕章 著
学者的人间情怀
学者文库·水利:水资源涵养与水生态修复技术
侯新、张军红 著
学者的人间情怀
学者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与实践
张芳;毛浩然
学者的人间情怀
学者书家詹安泰
谢佳华 编
学者的人间情怀
学者的声音
胡昊;田新民;李厚锐
学者的人间情怀
学者型高管对企业财务行为影响研究
汤晓冬 著
学者的人间情怀
学者的初心与使命——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中的“数学化”“模型化”反思
李志军、尚增健 著
学者的人间情怀
学者记述:初心不改磨一剑(纵横精华.第七辑)
刘未鸣 段敏
学者的人间情怀
学者养成:重思21世纪博士生教育
劳 著;[美]乔治·E·沃克;克里斯·M·戈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