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

《美术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6-01
版次: 1
ISBN: 9787562134664
定价: 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3人买过
  • 从2000年开始,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近四个年头。此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术课改新视野》这套丛书。这是不是一列晚了点的列车?抑或是过了季的花朵?初始,我也这样想。
      
      
      但再一想,早有早的道理,迟有迟的好处,“反季节”也有独到的价值。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对改革归于理性,有了深刻的思考。初时的“虚热”渐渐褪去,也可以说是更为成熟了。因此,再出一套有实践、有思考的指导性丛书,那是很有价值的。粗粗一想,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课程的改革,热情很重要,但光靠热情是不行的。美术教育的改革不是振臂一呼,一蹴而就的。当我们依据新课标、新教材去实施具体的实验时,许多实际问题都“冒”了出来。问题也可以说就是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进行课题研究、以求突破的过程。经过几年的改革,现在我们可以认真梳理一下冒出来的问题,作为科研、教研的课题加以理性的思考。如改革所要解决的目标调整、教学体系的改善、新教学模式的创建、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等等。如果说上述的问题与课题过于“大”而“泛”,那么诸如“双基”的地位,“综合”的分寸,“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等具体问题,也值得探讨,现在倒是非常需要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深入指导。更深入一层思考,关于改革本身的价值取向,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也值得反思,那就要探究探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在民族化与全球化、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传统与现代等课题方面我们必须有所选择。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体现发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在坚持民族教育价值体系的同时,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方面,也会渗透到具体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中,也需要我们去判断、选择、创新。如何深入课程与教学改革,给我们广大教师有价值的思考与信息,也是十分需要的。
      
      
      二、几年的改革实验,从上到下,从指挥机构到第一线教师,都要总结宝贵的经验。总结经验固然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对课程改革的理论把握,但结合第一线的改革经验、效果,尊重改革活生生的实践,作出判断、取舍,以利再深入、再实践,也是势在必然的,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此,如果能请改革第一线的教研人员、优秀教师来把先进有效的经验总结出来,对广大教师及其教学工作给予指导,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本套丛书正是体现了这一客观要求。从这一方面来看,改革实验几年后问世的指导丛书,真是出得适时。也只有经过几年的实践,方能诞生这样的指导丛书。
      
      
      看看这套丛书的编著者,就可以一眼看出出版社和策划者的眼光。参加编撰人员为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主持人、起草者,地方有水平的教研人员和优秀教师。丛书逻辑结构遵从了专家的理论指导意见和教学研究人员的教学指导意见,使理论与实践、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丛书的前三册,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观念、价值体系、目标、方式方法及手段、评价等)上进行阐释指导,始终把握课程与教学及其改革的方向;而后七册都提供了实际可操作的经验方面的指导,做到了理论与实践、虚与实的统一。这也是这套丛书的一大特色。
      
      
      由此看来,由于作者的眼界和时间紧的原因,此套丛书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缺憾,甚至难免有失误,但它是一套适时适用的好书,值得我推荐,更值得同志们一读。 前言

    一、 关于知识和技能

      1.美术作为一个学科,有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2.关于双基和基础

      3.怎样理解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目的,也是手段

      4.美术学科不可能消亡

    二、 过程和方法

      1.强调过程和方法的意义

      2.过程之始是指的从上课时算起吗? 

      3.关于体验性

      4.方法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对美术学习有兴趣并能积极参与    

      2.乐于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3.希望能了解到更多优秀的中外美术作品,尊重人类文化遗产

      4.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5.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三个维度与美术教学

      1.备课

      2.重视教学过程

      3.评价
  • 内容简介:
    从2000年开始,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近四个年头。此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术课改新视野》这套丛书。这是不是一列晚了点的列车?抑或是过了季的花朵?初始,我也这样想。
      
      
      但再一想,早有早的道理,迟有迟的好处,“反季节”也有独到的价值。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对改革归于理性,有了深刻的思考。初时的“虚热”渐渐褪去,也可以说是更为成熟了。因此,再出一套有实践、有思考的指导性丛书,那是很有价值的。粗粗一想,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课程的改革,热情很重要,但光靠热情是不行的。美术教育的改革不是振臂一呼,一蹴而就的。当我们依据新课标、新教材去实施具体的实验时,许多实际问题都“冒”了出来。问题也可以说就是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进行课题研究、以求突破的过程。经过几年的改革,现在我们可以认真梳理一下冒出来的问题,作为科研、教研的课题加以理性的思考。如改革所要解决的目标调整、教学体系的改善、新教学模式的创建、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等等。如果说上述的问题与课题过于“大”而“泛”,那么诸如“双基”的地位,“综合”的分寸,“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等具体问题,也值得探讨,现在倒是非常需要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深入指导。更深入一层思考,关于改革本身的价值取向,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也值得反思,那就要探究探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在民族化与全球化、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传统与现代等课题方面我们必须有所选择。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体现发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在坚持民族教育价值体系的同时,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方面,也会渗透到具体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中,也需要我们去判断、选择、创新。如何深入课程与教学改革,给我们广大教师有价值的思考与信息,也是十分需要的。
      
      
      二、几年的改革实验,从上到下,从指挥机构到第一线教师,都要总结宝贵的经验。总结经验固然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对课程改革的理论把握,但结合第一线的改革经验、效果,尊重改革活生生的实践,作出判断、取舍,以利再深入、再实践,也是势在必然的,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此,如果能请改革第一线的教研人员、优秀教师来把先进有效的经验总结出来,对广大教师及其教学工作给予指导,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本套丛书正是体现了这一客观要求。从这一方面来看,改革实验几年后问世的指导丛书,真是出得适时。也只有经过几年的实践,方能诞生这样的指导丛书。
      
      
      看看这套丛书的编著者,就可以一眼看出出版社和策划者的眼光。参加编撰人员为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主持人、起草者,地方有水平的教研人员和优秀教师。丛书逻辑结构遵从了专家的理论指导意见和教学研究人员的教学指导意见,使理论与实践、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丛书的前三册,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观念、价值体系、目标、方式方法及手段、评价等)上进行阐释指导,始终把握课程与教学及其改革的方向;而后七册都提供了实际可操作的经验方面的指导,做到了理论与实践、虚与实的统一。这也是这套丛书的一大特色。
      
      
      由此看来,由于作者的眼界和时间紧的原因,此套丛书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缺憾,甚至难免有失误,但它是一套适时适用的好书,值得我推荐,更值得同志们一读。
  • 目录:
    前言

    一、 关于知识和技能

      1.美术作为一个学科,有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2.关于双基和基础

      3.怎样理解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目的,也是手段

      4.美术学科不可能消亡

    二、 过程和方法

      1.强调过程和方法的意义

      2.过程之始是指的从上课时算起吗? 

      3.关于体验性

      4.方法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对美术学习有兴趣并能积极参与    

      2.乐于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3.希望能了解到更多优秀的中外美术作品,尊重人类文化遗产

      4.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5.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三个维度与美术教学

      1.备课

      2.重视教学过程

      3.评价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