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诗学

接受诗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1-12
版次: 1
ISBN: 9787811275100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97页
分类: 文学
9人买过
  •   传统诗学关注诗歌作品本身,抛开在诗学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读者乃至作者的主体活动,将诗歌作品以科学精神*客体化。《接受诗学》吸收、借鉴西方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各派的合理因素和成果,从“读者接受”这一特定角度切入,对相关的诗学问题作出与传统诗学不同的思考和回答,初步建构起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接受诗学”的理论框架。这是一部经过长时间思考与精心准备的角度新锐、体系完整、论述充实的诗学专著。   周圣弘(1963-),男,湖北洪湖人。1986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曾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课程班,湖北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班。武汉大学(1996)、福建师范大学(2007)、华中师范大学(2011)访问学者。现任教于福建武夷学院人文学院。出版《接受与批评》、《中国,新诗流派史论》、《隔海的缪斯》、《家中的风景》(散文集)等专著,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教程》(当代卷)、《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中国茶文化十五讲》、《陈德华与大红袍》等教材、著作。主持省级重点课题2项。1980年代末以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为两届省级优质课程、两届校级精品课程主持人,首届(2008)武夷学院“教学贡献奖”获得者。 第一章 诗学本体论

    第一节 传统诗学本体论的缺失

    第二节 诗学的存在及其存在方式

    第三节 解答诗学本体论的新思路

    第四节 诗学:三环节交互作用的活动过程

    第五节 诗歌:创造和接受的社会交流过程

    第二章 诗歌作品论

    第一节 西方美学家的文学作品结构模式

    第二节 诗歌:多层次的语言结构系统

    第三节 诗歌作品结构的召唤性

    第三章 诗歌接受论(上)

    第一节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启示

    第二节 接受者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

    第三节 语符一意象思维:从文字到意象

    第四节 二级阅读:反思性阐释和视界交融

    第五节 诗歌接受的心理进程

    第四章 诗歌接受论(下)

    第一节 诗歌接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第二节 诗歌接受是一种社会交流活动

    第三节 诗圈与读者群

    第五章 诗歌创作论

    第一节 从现实的读者到“隐匿的读者”

    第二节 从意象到文字:意象一语符思维

    第三节 创造更多的“空白”与“不确定性”

    第六章 诗学价值论

    第一节 诗学价值:作品对读者的审美效应

    第二节 读者直接参与诗学价值的创造

    第三节 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

    第四节 诗学的基本价值与浮动价值

    第七章 诗学效果论

    第一节 从多元价值向多元效果转化

    第二节 效果:对读者视界的改变

    第三节 效果:纵向的历史影响

    第四节 效果:横向的交互影响

    第八章 诗学批评论

    第九章 诗歌接受个案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接受诗学”系列论文索引

    附录二 作者著述一览

    后记
  • 内容简介:
      传统诗学关注诗歌作品本身,抛开在诗学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读者乃至作者的主体活动,将诗歌作品以科学精神*客体化。《接受诗学》吸收、借鉴西方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各派的合理因素和成果,从“读者接受”这一特定角度切入,对相关的诗学问题作出与传统诗学不同的思考和回答,初步建构起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接受诗学”的理论框架。这是一部经过长时间思考与精心准备的角度新锐、体系完整、论述充实的诗学专著。
  • 作者简介:
      周圣弘(1963-),男,湖北洪湖人。1986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曾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课程班,湖北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班。武汉大学(1996)、福建师范大学(2007)、华中师范大学(2011)访问学者。现任教于福建武夷学院人文学院。出版《接受与批评》、《中国,新诗流派史论》、《隔海的缪斯》、《家中的风景》(散文集)等专著,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教程》(当代卷)、《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中国茶文化十五讲》、《陈德华与大红袍》等教材、著作。主持省级重点课题2项。1980年代末以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为两届省级优质课程、两届校级精品课程主持人,首届(2008)武夷学院“教学贡献奖”获得者。
  • 目录:
    第一章 诗学本体论

    第一节 传统诗学本体论的缺失

    第二节 诗学的存在及其存在方式

    第三节 解答诗学本体论的新思路

    第四节 诗学:三环节交互作用的活动过程

    第五节 诗歌:创造和接受的社会交流过程

    第二章 诗歌作品论

    第一节 西方美学家的文学作品结构模式

    第二节 诗歌:多层次的语言结构系统

    第三节 诗歌作品结构的召唤性

    第三章 诗歌接受论(上)

    第一节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启示

    第二节 接受者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

    第三节 语符一意象思维:从文字到意象

    第四节 二级阅读:反思性阐释和视界交融

    第五节 诗歌接受的心理进程

    第四章 诗歌接受论(下)

    第一节 诗歌接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第二节 诗歌接受是一种社会交流活动

    第三节 诗圈与读者群

    第五章 诗歌创作论

    第一节 从现实的读者到“隐匿的读者”

    第二节 从意象到文字:意象一语符思维

    第三节 创造更多的“空白”与“不确定性”

    第六章 诗学价值论

    第一节 诗学价值:作品对读者的审美效应

    第二节 读者直接参与诗学价值的创造

    第三节 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

    第四节 诗学的基本价值与浮动价值

    第七章 诗学效果论

    第一节 从多元价值向多元效果转化

    第二节 效果:对读者视界的改变

    第三节 效果:纵向的历史影响

    第四节 效果:横向的交互影响

    第八章 诗学批评论

    第九章 诗歌接受个案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接受诗学”系列论文索引

    附录二 作者著述一览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接受诗学
摘桃式教学法研究与实践
周圣弘 主编
接受诗学
中国古代蒸菜100例
周圣弘
接受诗学
简明中国茶文化
周圣弘、罗爱华 著
接受诗学
中国茶文化教程/高等学校公共选修课程教材
周圣弘、罗爱华 编
接受诗学
武夷茶:诗与韵的阐释
周圣弘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