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应急辐射防护

核应急辐射防护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1-09
版次: 1
ISBN: 9787511147691
定价: 108.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字数: 187.000千字
分类: 工程技术
4人买过
  • 本书是“中国核应急救援队理论培训系列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辐射防护是核应急人员必备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本书共分7章:第1章主要介绍原子与原子核、放射性衰□、核裂□与核聚□、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使接受培训者对核与辐射具有基本认知。第2章主要介绍辐射来源及分类、辐射源的应用、辐射源的安全与防护要求、核燃料循环、核武器及放射性武器、核与辐射突发事件,使接受培训者了解核与辐射应用及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基本特点。第3章主要介绍辐射场、辐射剂量、辐射防护量与辐射监测的常用量,使接受培训者能了解并理解常用辐射量及其单位,以及不同量之间的关系。第4章主要介绍辐射作用于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损伤机理、辐射生物效应分类、辐射损伤的影响因素等,使接受培训者对辐射生物效应具有较全面的认识,为后续辐射防护奠定基础。第5章主要介绍辐射防护的目的和任务、原则和一般方法,我国现行剂量限值及相关控制量、应急人员的防护,以及应急情况下公众的防护,使接受培训者能掌握应急条件下应用于自身的防护措施和对公众防护的指导。第6章主要介绍个人剂量监测目的与内容、监测方法和设备以及个人外照射剂量监测和甲状腺监测,使接受培训者能掌握应急条件下个人剂量监测,为应急人员剂量控制和医学救治提供依据。第7章主要介绍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干预原则、公众的干预水平、应急人员的受照剂量指导值,为应急人员和公众防护提供指导依据。 第1章 核与辐射基础

    1.1 原子与原子核

    1.1.1 原子

    1.1.2 原子核

    1.2 放射性衰□

    1.2.1 放射性现象

    1.2.2 放射性衰□类型

    1.2.3 放射性衰□规律

    1.2.4 放射性活度及单位

    1.3 核裂□与核聚□

    1.3.1 核裂□

    1.3.2 核聚□

    1.4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4.1 a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4.2 β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4.3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4.4 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2章 核与辐射应用

    2.1 辐射来源及分类

    2.1.1 辐射来源

    2.1.2 辐射源分类

    2.2 辐射源的应用

    2.2.1 医学中的应用

    2.2.2 工业中的应用

    2.2.3 农业中的应用

    2.2.4 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2.3 辐射源的安全与防护要求

    2.4 核燃料循环

    2.4.1 前端阶段

    2.4.2 反应堆阶段

    2.4.3 后端阶段

    2.5 核武器及放射性武器

    2.5.1 原子弹

    2.5.2 氢弹

    2.5.3 中子弹

    2.5.4 放射性武器

    2.6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

    2.6.1 核事故

    2.6.2 辐射事故

    2.6.3 核与辐射□□事件

    第3章 常用辐射量及单位

    3.1 描述辐射场的量

    3.1.1 注量

    3.1.2 能量注量

    3.2 基本剂量学量

    3.2.1 吸收剂量

    3.2.2 比释动能

    3.2.3 照射量

    3.2.4 剂量当量

    3.2.5 剂量学量之间的关系

    3.3 辐射防护量

    3.3.1 当量剂量

    3.3.2 有效剂量

    3.3.3 待积剂量

    3.3.4 集体剂量

    3.3.5 预计剂量

    3.3.6 可避免剂量

    3.3.7 剩余剂量

    3.4 核辐射监测实用量

    3.4.1 周围吸收剂量D*(d)

    3.4.2 定向吸收剂量D(d、Ω)

    3.4.3 个人吸收剂量Dp(d)

    3.4.4 放射性污染监测实用辐射量

    第4章 辐射生物效应

    4.1 辐射作用于人体的途径

    4.1.1 外照射

    4.1.2 内照射

    4.1.3 皮肤照射

    4.2 辐射对人体的损伤机理

    4.2.1 直接作用

    4.2.2 间接作用

    4.3 辐射生物效应分类

    4.3.1 随机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4.3.2 急性效应与远期效应

    4.3.3 躯体效应与遗传效应

    4.3.4 心理应激反应

    4.4 辐射损伤的影响因素

    4.4.1 物理因素

    4.4.2 生物因素

    第5章 电离辐射防护

    5.1 辐射防护的目的和任务

    5.2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5.2.1 辐射实践的正当化原则

    5.2.2 辐射防护的□□化原则

    5.2.3 个人剂量的限值

    5.3 辐射防护的一般方法

    5.3.1 外照射防护方法

    5.3.2 内照射防护方法

    5.4 剂量限值及相关控制量

    5.4.1 基本剂量限值

    5.4.2 导出剂量限值

    5.5 应急人员的防护

    5.5.1 防护的基本要求

    5.5.2 个人防护器材

    5.5.3 防护措施

    5.6 应急情况下公众的防护

    5.6.1 隐蔽

    5.6.2 服用稳定碘

    5.6.3 撤离

    5.6.4 避迁

    5.6.5 进出通道控制

    5.6.6 个人防护

    5.6.7 去污

    5.6.8 饮水和食物控制

    第6章 个人剂量监测

    6.1 监测目的与内容

    6.1.1 监测目的

    6.1.2 监测内容

    6.2 监测方法

    6.2.1 个人外照射监测

    6.2.2 体内污染监测

    6.3 监测设备

    6.3.1 监测设备基本要求

    6.3.2 个人外照射监测设备

    6.3.3 体内污染监测设备

    6.4 监测实施

    6.4.1 个人外照射剂量监测

    6.4.2 甲状腺监测

    第7章 应急干预水平

    7.1 干预原则

    7.1.1 公众的干预原则

    7.1.2 应急人员的干预原则

    7.2 公众的干预水平

    7.2.1 干预水平

    7.2.2 操作干预水平

    7.3 应急人员的受照剂量指导值

    7.3.1 第1类人员

    7.3.2 第2类人员

    7.3.3 第3类人员

    7.3.4 第4类人员

    附录A:辐射防护相关术语

    附录B:常用辐射量国际单位与常用单位换算关系

    附录C:常用核素放射源分类

    附录D:放射性核素OIL6预设值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核应急救援队理论培训系列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辐射防护是核应急人员必备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本书共分7章:第1章主要介绍原子与原子核、放射性衰□、核裂□与核聚□、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使接受培训者对核与辐射具有基本认知。第2章主要介绍辐射来源及分类、辐射源的应用、辐射源的安全与防护要求、核燃料循环、核武器及放射性武器、核与辐射突发事件,使接受培训者了解核与辐射应用及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基本特点。第3章主要介绍辐射场、辐射剂量、辐射防护量与辐射监测的常用量,使接受培训者能了解并理解常用辐射量及其单位,以及不同量之间的关系。第4章主要介绍辐射作用于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损伤机理、辐射生物效应分类、辐射损伤的影响因素等,使接受培训者对辐射生物效应具有较全面的认识,为后续辐射防护奠定基础。第5章主要介绍辐射防护的目的和任务、原则和一般方法,我国现行剂量限值及相关控制量、应急人员的防护,以及应急情况下公众的防护,使接受培训者能掌握应急条件下应用于自身的防护措施和对公众防护的指导。第6章主要介绍个人剂量监测目的与内容、监测方法和设备以及个人外照射剂量监测和甲状腺监测,使接受培训者能掌握应急条件下个人剂量监测,为应急人员剂量控制和医学救治提供依据。第7章主要介绍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干预原则、公众的干预水平、应急人员的受照剂量指导值,为应急人员和公众防护提供指导依据。
  • 目录:
    第1章 核与辐射基础

    1.1 原子与原子核

    1.1.1 原子

    1.1.2 原子核

    1.2 放射性衰□

    1.2.1 放射性现象

    1.2.2 放射性衰□类型

    1.2.3 放射性衰□规律

    1.2.4 放射性活度及单位

    1.3 核裂□与核聚□

    1.3.1 核裂□

    1.3.2 核聚□

    1.4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4.1 a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4.2 β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4.3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4.4 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2章 核与辐射应用

    2.1 辐射来源及分类

    2.1.1 辐射来源

    2.1.2 辐射源分类

    2.2 辐射源的应用

    2.2.1 医学中的应用

    2.2.2 工业中的应用

    2.2.3 农业中的应用

    2.2.4 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2.3 辐射源的安全与防护要求

    2.4 核燃料循环

    2.4.1 前端阶段

    2.4.2 反应堆阶段

    2.4.3 后端阶段

    2.5 核武器及放射性武器

    2.5.1 原子弹

    2.5.2 氢弹

    2.5.3 中子弹

    2.5.4 放射性武器

    2.6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

    2.6.1 核事故

    2.6.2 辐射事故

    2.6.3 核与辐射□□事件

    第3章 常用辐射量及单位

    3.1 描述辐射场的量

    3.1.1 注量

    3.1.2 能量注量

    3.2 基本剂量学量

    3.2.1 吸收剂量

    3.2.2 比释动能

    3.2.3 照射量

    3.2.4 剂量当量

    3.2.5 剂量学量之间的关系

    3.3 辐射防护量

    3.3.1 当量剂量

    3.3.2 有效剂量

    3.3.3 待积剂量

    3.3.4 集体剂量

    3.3.5 预计剂量

    3.3.6 可避免剂量

    3.3.7 剩余剂量

    3.4 核辐射监测实用量

    3.4.1 周围吸收剂量D*(d)

    3.4.2 定向吸收剂量D(d、Ω)

    3.4.3 个人吸收剂量Dp(d)

    3.4.4 放射性污染监测实用辐射量

    第4章 辐射生物效应

    4.1 辐射作用于人体的途径

    4.1.1 外照射

    4.1.2 内照射

    4.1.3 皮肤照射

    4.2 辐射对人体的损伤机理

    4.2.1 直接作用

    4.2.2 间接作用

    4.3 辐射生物效应分类

    4.3.1 随机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4.3.2 急性效应与远期效应

    4.3.3 躯体效应与遗传效应

    4.3.4 心理应激反应

    4.4 辐射损伤的影响因素

    4.4.1 物理因素

    4.4.2 生物因素

    第5章 电离辐射防护

    5.1 辐射防护的目的和任务

    5.2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5.2.1 辐射实践的正当化原则

    5.2.2 辐射防护的□□化原则

    5.2.3 个人剂量的限值

    5.3 辐射防护的一般方法

    5.3.1 外照射防护方法

    5.3.2 内照射防护方法

    5.4 剂量限值及相关控制量

    5.4.1 基本剂量限值

    5.4.2 导出剂量限值

    5.5 应急人员的防护

    5.5.1 防护的基本要求

    5.5.2 个人防护器材

    5.5.3 防护措施

    5.6 应急情况下公众的防护

    5.6.1 隐蔽

    5.6.2 服用稳定碘

    5.6.3 撤离

    5.6.4 避迁

    5.6.5 进出通道控制

    5.6.6 个人防护

    5.6.7 去污

    5.6.8 饮水和食物控制

    第6章 个人剂量监测

    6.1 监测目的与内容

    6.1.1 监测目的

    6.1.2 监测内容

    6.2 监测方法

    6.2.1 个人外照射监测

    6.2.2 体内污染监测

    6.3 监测设备

    6.3.1 监测设备基本要求

    6.3.2 个人外照射监测设备

    6.3.3 体内污染监测设备

    6.4 监测实施

    6.4.1 个人外照射剂量监测

    6.4.2 甲状腺监测

    第7章 应急干预水平

    7.1 干预原则

    7.1.1 公众的干预原则

    7.1.2 应急人员的干预原则

    7.2 公众的干预水平

    7.2.1 干预水平

    7.2.2 操作干预水平

    7.3 应急人员的受照剂量指导值

    7.3.1 第1类人员

    7.3.2 第2类人员

    7.3.3 第3类人员

    7.3.4 第4类人员

    附录A:辐射防护相关术语

    附录B:常用辐射量国际单位与常用单位换算关系

    附录C:常用核素放射源分类

    附录D:放射性核素OIL6预设值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核应急辐射防护
核应急医学救援
陈肖华 编
核应急辐射防护
核应急监测分队手册
夏益华 著
核应急辐射防护
核应急准备
朱继锋 编;黄伟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