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研究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7-03
版次: 1
ISBN: 9787520311885
定价: 8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24页
字数: 301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哲学心理学
2人买过
  •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研究》是在实践唯物主义角度全面探讨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道德教育哲学著作。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研究》在道德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层面,对非道德主义核心理念和道德运思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形而上考究,对流行于当代中国的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表现和根源、基本主张和失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理分析。继而,通过实证方法,分析了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并提出了克服这种消极影响的理路和对策。   李建森,陕西省合阳县人,法学博士,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实践唯物主义道德哲学、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研究。出版专著、教材主要有《善的境界:在道德与非道德之间》《实践的道德理性》《实践的历史理性》等10余部,发表《非道之德:历史境遇中的实践智慧境界》《道德命题实证叙述反思》等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10余项。 绪论 实践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
    一 社会伦理转型与道德问题
    二 成为理论热点的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
    三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与实践唯物主义
    四 探寻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实践唯物主义分析
    框架

    第一章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表现和根源
    第一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主要表现
    一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意识形式
    二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感性现象
    第二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社会根源
    一 市场化及其伦理问题
    二 工业化及其伦理问题
    三 城市化及其伦理问题
    四 全球化及其伦理问题
    第三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思想根源
    一 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激进自由主义
    二 非理性主义
    三 无政府主义和民粹主义
    四 后现代主义

    第二章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理论主张及其错误
    第一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理论主张
    一 一般理论主张
    二 具体理论主张
    第二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非实在论
    一 道德事实、道德关系主观性的僭越
    二 道德语言和逻辑的“可普遍化”
    第三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道德不可知论
    一 道德认识论的基本关系
    二 道德真理的伦理相对主义取向
    三 实践知识的实用主义视域
    第四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道德价值虚无论
    一 通常的道德价值理论
    二 道德价值结构性虚无主义
    三 道德价值功能性虚无主义

    第三章 实践唯物主义对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超越
    第一节 道德规范的“非道德性”限度
    一 道德规范“强制性”的合理性问题
    二 道德规范“前提性”的合法性问题
    第二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逻辑思维困境
    一 道德规范非确定主义的逻辑困境
    二 道德规范非普遍主义的逻辑困境
    三 道德规范非整体主义的逻辑困境
    第三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价值思维困境
    一 道德价值虚无主义矛盾
    二 道德价值论个人主义困局
    第四节 对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逻辑和价值论超越
    一 作为“感性世界”观照的道德事实论
    二 作为“实践智慧”的道德价值论
    三 作为“历史现象”的道德规范论

    第四章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
    ——以大学生为例
    第一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影响的表现
    一 工具论非道德主义
    二 个体论非道德主义
    三 利己论非道德主义
    第二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影响的途径和原因
    一 发生影响的途径
    二 发生影响的原因
    第三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影响的特点
    一 社会分层论视域:背景
    二 人类学视域:性别
    三 教育社会学视域:学科类别

    第五章 克服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消极影响的对策
    第一节 宏观社会舆论层面: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理性
    一 清醒认识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实质
    二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观宣传教育
    三 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思维水平
    第二节 中观高等教育层面:强化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实践
    一 强化学校立德树人职能
    二 完善道德教育机制
    三 建设良好校园道德文化环境
    四 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
    第三节 微观个人发展层面:提升社会主义道德修养
    一 提高道德学习能力和水平
    二 借鉴人类优秀道德修养方法
    三 培养积极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结论
    附录 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研究》是在实践唯物主义角度全面探讨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道德教育哲学著作。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研究》在道德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层面,对非道德主义核心理念和道德运思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形而上考究,对流行于当代中国的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表现和根源、基本主张和失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理分析。继而,通过实证方法,分析了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并提出了克服这种消极影响的理路和对策。
  • 作者简介:
      李建森,陕西省合阳县人,法学博士,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实践唯物主义道德哲学、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研究。出版专著、教材主要有《善的境界:在道德与非道德之间》《实践的道德理性》《实践的历史理性》等10余部,发表《非道之德:历史境遇中的实践智慧境界》《道德命题实证叙述反思》等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10余项。
  • 目录:
    绪论 实践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
    一 社会伦理转型与道德问题
    二 成为理论热点的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
    三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与实践唯物主义
    四 探寻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实践唯物主义分析
    框架

    第一章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表现和根源
    第一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主要表现
    一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意识形式
    二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感性现象
    第二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社会根源
    一 市场化及其伦理问题
    二 工业化及其伦理问题
    三 城市化及其伦理问题
    四 全球化及其伦理问题
    第三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思想根源
    一 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激进自由主义
    二 非理性主义
    三 无政府主义和民粹主义
    四 后现代主义

    第二章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理论主张及其错误
    第一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理论主张
    一 一般理论主张
    二 具体理论主张
    第二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非实在论
    一 道德事实、道德关系主观性的僭越
    二 道德语言和逻辑的“可普遍化”
    第三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道德不可知论
    一 道德认识论的基本关系
    二 道德真理的伦理相对主义取向
    三 实践知识的实用主义视域
    第四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道德价值虚无论
    一 通常的道德价值理论
    二 道德价值结构性虚无主义
    三 道德价值功能性虚无主义

    第三章 实践唯物主义对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超越
    第一节 道德规范的“非道德性”限度
    一 道德规范“强制性”的合理性问题
    二 道德规范“前提性”的合法性问题
    第二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逻辑思维困境
    一 道德规范非确定主义的逻辑困境
    二 道德规范非普遍主义的逻辑困境
    三 道德规范非整体主义的逻辑困境
    第三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价值思维困境
    一 道德价值虚无主义矛盾
    二 道德价值论个人主义困局
    第四节 对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逻辑和价值论超越
    一 作为“感性世界”观照的道德事实论
    二 作为“实践智慧”的道德价值论
    三 作为“历史现象”的道德规范论

    第四章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
    ——以大学生为例
    第一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影响的表现
    一 工具论非道德主义
    二 个体论非道德主义
    三 利己论非道德主义
    第二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影响的途径和原因
    一 发生影响的途径
    二 发生影响的原因
    第三节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影响的特点
    一 社会分层论视域:背景
    二 人类学视域:性别
    三 教育社会学视域:学科类别

    第五章 克服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消极影响的对策
    第一节 宏观社会舆论层面: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理性
    一 清醒认识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实质
    二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观宣传教育
    三 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思维水平
    第二节 中观高等教育层面:强化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实践
    一 强化学校立德树人职能
    二 完善道德教育机制
    三 建设良好校园道德文化环境
    四 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
    第三节 微观个人发展层面:提升社会主义道德修养
    一 提高道德学习能力和水平
    二 借鉴人类优秀道德修养方法
    三 培养积极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结论
    附录 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研究
非道路移动机械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用发动机环保信息公开系统操作手册
陈大为 编;尹航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研究
非道德的政治:永不过时的马基雅维利主义
本-艾米·沙尔夫斯坦 著;韵竹 译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研究
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
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研究
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达标监管
陈大为、尹航 编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研究
非道路移动机械环境管理实用手册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著
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研究
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国四标准实施要点研究
滕琦 编;尹航;陈大为;关敏;王明达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