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

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7-05
版次: 1
ISBN: 9787302463627
定价: 4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经济
112人买过
  •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崭新的交流对象正在逐渐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随之而来的是对传播模型的革新。人工智能的独特性所带来的对人际交流默认假设的冲击很有可能会引发对交流观点的颠覆。人—人工智能交流对时间维度的改变,对交流对象可控性的放大,以及对信息的无意识无批判等,这些都会如同大坝上打开的细微小孔,*终引来整个大坝的决堤,进而如河流改道一样,将人类的交流引上不同的道路。几千年来,人类传播的历史一直在提供语言失败的证据;通过语言,我们很难实现思想的无障碍交流。在这次人工智能革命中,我们能否跨越语言的局限,直达交流的**目标——有效的思想交换?本书将对这一问题展开全面深入的讨论。

    本书首先从媒体技术发展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这个正在崛起的交流对象所代表的趋势。继而第二章从使用的角度,逐一讨论人机传播的交流模式、伦理、一致性、人性、人格、拟人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一交流区别于人际传播之处。第三章将讨论人—人工智能交流的效应,包括陪伴效应、自我映射效应等。第四章将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对未来作出展望。本书立足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从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和哲学等多角度全方位探讨人工智能将给人类交流带来的各种影响。本书观点新颖,深入浅出,除传播学领域的学习者与研究者以及人工智能爱好者之外,对关心人类发展趋势的大众读者也同样适用。 牟怡,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媒体与设计学院传播学专业副教授,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中心副主任。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康涅狄格大学获得化学硕士、传播学硕士和传播学博士。同时担任10种国际学术期刊的邀请审稿人,曾获得过新闻与大众传播学会、美国传播学会、上海交大—国际传播学会国际新媒体论坛*论文奖等荣誉。长期致力于新媒体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与效应的研究,尤其在人机传播和技术在健康传播的应用等领域著述颇丰。

    作为跨界的研究者,牟怡博士主张从问题出发,打破既有的学科界限。近年来关注的领域跨越传播学、心理学、公共健康、人工智能、认知科学、技术哲学等。目前的研究课题尝试摸索人与智能机器的交流模式,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将本土文化特点融入其中。

    关于作者的学术著述,请参见网址www.mouyi.me。 Contents
    目录

    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

    引言
    *章人工智能:正在崛起的交流对象
    *节机器与人

    第二节智能与人工智能
    第二章传播的模式
    *节传播模式

    第二节伦理的困境

    第三节交流的一致性

    第四节互动性

    第五节人性

    第六节人格

    第七节拟人化

    第八节文化的差异
    第三章传播的效果
    *节人机传播

    第二节陪伴

    第三节自我折射
    第四章传播的进化
    后记
    人名索引





    Chart directory
    图表目录

    表2-1麦克雷和科斯塔的人格五因素模型077
    表2-2Twitter上的表情符号归类094
    图1-1达·芬奇的机械骑士及内部模型组件013
    图1-2坐落于上海交通大学校园里的艾伦·图灵铜像018
    图2-1香农威沃模型025
    图2-2克纳普关系模型026
    图2-3正在等待搭车中的HitchBOT038
    图2-4电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剧照041
    图2-5电影《机械姬》(Ex_Machina)海报041
    图2-6实验中的助理机器人BERT063
    图2-7荣格的人格概念077
    图2-8201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的我国首台特有体验交互机器人“佳佳”,其造型身材丰满,模样俊俏079
    图2-9石黑浩与他的双子机器人在一起087
    图2-10动画电影《机器人总动员》中的瓦利和伊娃087
    图2-11动画电影《极地特快》中的小男孩088
    图2-12恐怖谷理论示意图088
    图2-13与Pepper的眼神接触092
    图2-14机器人伊娃的警惕表情094
    图2-15机器人伊娃的窃笑表情095
    图2-16机器人伊娃对新奇之物展示出执着兴趣时的表情095
    图2-17机器人伊娃弄坏东西之后的心虚与羞愧表情096
    图2-18机器人伊娃的震惊表情096
    图2-19帕罗,2016年6月摄于日本福冈104
    图3-1“中文屋”假设122
    图3-2机器人NAO帮助自闭症儿童克服社交障碍129
    图4-1柏拉图的洞穴139
  • 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崭新的交流对象正在逐渐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随之而来的是对传播模型的革新。人工智能的独特性所带来的对人际交流默认假设的冲击很有可能会引发对交流观点的颠覆。人—人工智能交流对时间维度的改变,对交流对象可控性的放大,以及对信息的无意识无批判等,这些都会如同大坝上打开的细微小孔,*终引来整个大坝的决堤,进而如河流改道一样,将人类的交流引上不同的道路。几千年来,人类传播的历史一直在提供语言失败的证据;通过语言,我们很难实现思想的无障碍交流。在这次人工智能革命中,我们能否跨越语言的局限,直达交流的**目标——有效的思想交换?本书将对这一问题展开全面深入的讨论。

    本书首先从媒体技术发展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这个正在崛起的交流对象所代表的趋势。继而第二章从使用的角度,逐一讨论人机传播的交流模式、伦理、一致性、人性、人格、拟人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一交流区别于人际传播之处。第三章将讨论人—人工智能交流的效应,包括陪伴效应、自我映射效应等。第四章将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对未来作出展望。本书立足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从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和哲学等多角度全方位探讨人工智能将给人类交流带来的各种影响。本书观点新颖,深入浅出,除传播学领域的学习者与研究者以及人工智能爱好者之外,对关心人类发展趋势的大众读者也同样适用。
  • 作者简介:
    牟怡,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媒体与设计学院传播学专业副教授,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中心副主任。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康涅狄格大学获得化学硕士、传播学硕士和传播学博士。同时担任10种国际学术期刊的邀请审稿人,曾获得过新闻与大众传播学会、美国传播学会、上海交大—国际传播学会国际新媒体论坛*论文奖等荣誉。长期致力于新媒体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与效应的研究,尤其在人机传播和技术在健康传播的应用等领域著述颇丰。

    作为跨界的研究者,牟怡博士主张从问题出发,打破既有的学科界限。近年来关注的领域跨越传播学、心理学、公共健康、人工智能、认知科学、技术哲学等。目前的研究课题尝试摸索人与智能机器的交流模式,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将本土文化特点融入其中。

    关于作者的学术著述,请参见网址www.mouyi.me。
  • 目录:
    Contents
    目录

    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

    引言
    *章人工智能:正在崛起的交流对象
    *节机器与人

    第二节智能与人工智能
    第二章传播的模式
    *节传播模式

    第二节伦理的困境

    第三节交流的一致性

    第四节互动性

    第五节人性

    第六节人格

    第七节拟人化

    第八节文化的差异
    第三章传播的效果
    *节人机传播

    第二节陪伴

    第三节自我折射
    第四章传播的进化
    后记
    人名索引





    Chart directory
    图表目录

    表2-1麦克雷和科斯塔的人格五因素模型077
    表2-2Twitter上的表情符号归类094
    图1-1达·芬奇的机械骑士及内部模型组件013
    图1-2坐落于上海交通大学校园里的艾伦·图灵铜像018
    图2-1香农威沃模型025
    图2-2克纳普关系模型026
    图2-3正在等待搭车中的HitchBOT038
    图2-4电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剧照041
    图2-5电影《机械姬》(Ex_Machina)海报041
    图2-6实验中的助理机器人BERT063
    图2-7荣格的人格概念077
    图2-8201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的我国首台特有体验交互机器人“佳佳”,其造型身材丰满,模样俊俏079
    图2-9石黑浩与他的双子机器人在一起087
    图2-10动画电影《机器人总动员》中的瓦利和伊娃087
    图2-11动画电影《极地特快》中的小男孩088
    图2-12恐怖谷理论示意图088
    图2-13与Pepper的眼神接触092
    图2-14机器人伊娃的警惕表情094
    图2-15机器人伊娃的窃笑表情095
    图2-16机器人伊娃对新奇之物展示出执着兴趣时的表情095
    图2-17机器人伊娃弄坏东西之后的心虚与羞愧表情096
    图2-18机器人伊娃的震惊表情096
    图2-19帕罗,2016年6月摄于日本福冈104
    图3-1“中文屋”假设122
    图3-2机器人NAO帮助自闭症儿童克服社交障碍129
    图4-1柏拉图的洞穴139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
传播的历史:从石器时代的符号到社交媒体(第七版)未名社科 学术面对面
(加)保罗·海尔(Paul Heyer),彼得·厄克特(Peter Urquhart) 编, 董璐,何道宽,陈继静,王树国 译
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
传播学:历史、理论与哲学
[巴西]威廉·弗卢塞尔
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
传播创新研究(第四辑)
单波
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
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方法
卜卫 刘晓红 编
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
传播学视域下网络不良信息治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徐蒙 著
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
传播研究方法(第二版)
柯惠新 王锡苓 王宁 编
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
传播与国家发展学术体系构建
廖圣清;窦志梅
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
传播前沿——博士后研究成果文集
山东省新 闻出版广电局 编
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
传播法教程
罗斌
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
传播与影视文化十二讲
李焕征 王朋进 编
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
传播学视域下的南戏走向
包建强 著
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
传播的未来
[西]约瑟夫·马丽亚·卡博内尔 著;宋海莲 杜雯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