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研究:以太湖流域为例

我国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研究:以太湖流域为例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9-04
版次: 1
ISBN: 9787309065671
定价: 1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04页
字数: 175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自然科学
4人买过
  •   《我国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研究:以太湖流域为例》各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章介绍了国内外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的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通过对太湖流域自然、经济、社会、水环境分析,总结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的总体特征,对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是流域环境管理系统性偏差所致,必须进行系统创新,构建以生态补偿体系为核心的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模式。
      第二章分析了湖泊流域的结构特点,定义了描述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的六个基本假定。提出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双向付费”的理论框架,并构建了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结构描述模型。以太湖流域为例,分析了流域跨行政区污染纠纷的产生机理,构建了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结构描述模型,提出建立流域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区域补偿体系是解决流域跨界污染纠纷、实施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的核心和关键的论断,并具体提出了生态环境区域补偿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构建了我国工业污水、城市污水削减成本函数,并通过太湖流域环境统计数据分析,得到苏浙沪两省一市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磷(TP)三种主要污染物的削减成本函数,结果表明两省一市三种主要污染物的削减成本函数差异很大。
      第四章提出了应用行政手段建立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行政协调模型,行政协调模型由流域环境成本最小模型和生态环境区域补偿模型两部分组成,其中流域环境成本最小模型归结为一个带有多约束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其解为流域各地区的污染物最优削减量,生态环境区域补偿模型采用“节余成本均分法”确保补偿地区和接受补偿地区的利益均衡。构建了面向COD、NH.—N、TP削减的太湖流域行政协调模型,太湖流域的实证分析表明行政协调模型不但有效解决了湖泊流域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而且使上下游地区达到“双赢”效果,较好地解决了流域跨行政区污染纠纷问题。
      第五章通过对流域管理机构和流域各地区的博弈分析,提出了应用转移税(费)手段建立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转移税(费)协调模型,并把转移税(费)协调模型转化为一个两层优化问题,上层是一个非线性优化问题,下层是一个多地区均衡问题,采用理想点法求解这个两层优化问题的数值解,即为转移税(费)协调模型的最优税率水平,也是流域生态环境区域补偿标准。构建了面向COD、NH3—N、TP削减的跨行政区水环境转移税(费)协调模型,太湖流域的实证分析表明转移税(费)协调模型和行政协调模型具有相同的成本节约效果,都优于目前执行的现状模型以及地区内部优化模型。综合比较分析,提出转移税(费)协调模型既能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发挥流域各地区污染物削减成本差异优势,降低流域污染削减成本,又具有强制执行、公平感强等优势,因此,选择转移税(费)协调模型推动我国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比较合适。
      第六章以太湖流域为例从体制、机制、组织、技术、标准、监测、法律等十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湖泊流域跨行政区协同管理的具体政策建议。
      第七章总结了《我国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研究:以太湖流域为例》的主要理论创新成果、具体政策建议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绪论
    1.1解决我国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迫在眉睫
    1.2国内外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研究与实践现状分析
    1.2.1国外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研究现状
    1.2.2国内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研究现状
    1.2.3国外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实践
    1.2.4国内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实践
    1.3太湖流域自然经济社会与水环境概况分析
    1.3.1太湖流域自然概况分析
    1.3.2太湖流域经济社会概况分析
    1.3.3太湖流域水环境总体特征分析
    1.4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现状分析
    1.5小结

    2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框架分析
    2.1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的基本假设
    2.2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双向付费”理论框架
    2.3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结构描述模型
    2.4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产生机理分析
    2.4.1环境外部性分析
    2.4.2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产生机理分析
    2.5建立流域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区域补偿体系
    2.6小结

    3工业污水及城市污水污染物削减成本分析
    3.1工业污水及城市污水处理成本研究现状分析
    3.2工业污水污染物削减成本分析
    3.2.1工业污水污染物削减成本函数分析
    3.2.2太湖流域工业污水污染物削减成本函数构建
    3.3城市污水污染物削减成本分析
    3.3.1城市污水污染物削减成本函数分析
    3.3.2太湖流域城市污水污染物削减成本函数构建
    3.4小结

    4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行政协调模型研究
    4.1国内外流域管理机制分析
    4.1.1我国流域管理机制分析
    4.1.2国外流域管理机制分析
    4.2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现状模型分析
    4.3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行政协调模型研究
    4.3.1流域环境成本最小模型
    4.3.2生态环境区域补偿模型
    4.4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行政协调模型的实证研究
    4.4.1面向COD、NH3-N削减的太湖流域行政协调模型分析
    4.4.2面向TP削减的太湖流域行政协调模型分析
    4.4.3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行政协调模型实证分析
    4.5小结

    5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转移税(费)协调模型研究
    5.1排污收费概况分析
    5.1.1庇古税与排污收费分析
    5.1.2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现状分析
    5.2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转移税(费)协调模型研究
    5.2.1转移税与排污税对比分析
    5.2.2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转移税(费)协调模型分析
    5.3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转移税(费)协调模型实证研究,
    5.3.1构建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转移税(费)协调模型
    5.3.2面向COD削减的转移税(费)协调模型实证分析
    5.3.3面向NH3一N削减的转移税(费)协调模型实证分析
    5.3.4面向TP削减的转移税(费)协调模型实证分析
    5.3.5两种模型的污染物削减成本对比
    5.4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模型适用条件分析
    5.5小结

    6我国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对策研究
    6.1建立以流域管理为主、区域管理为辅的湖泊流域管理新体制
    6.2全面推进以功能区水质控制为目标的湖泊流域管理新机制
    6.3重塑权威高效的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机构
    6.4建立统一的湖泊流域生态环境区域补偿管理办法
    6.5确立合理可行的流域跨行政区生态补偿因子和补偿
    标准
    6.6采用转移税(费)协调模式实施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
    6.7提高工业企业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合并处理比例
    6.8构建覆盖全流域的水质水量自动监测体系
    6.9制定促进流域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区域补偿的法律体系
    6.10“软”“硬”兼施地推进湖泊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6.11小结

    7结论
    7.1推进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的理论创新成果
    7.1.1提出了我国湖泊流域跨界污染的产生机理和解决跨界污染的理论框架
    7.1.2采用行政手段建立了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行政协调模型
    7.1.3采用经济手段建立了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转移税(费)协调模型
    7.1.4选择转移税(费)协调模型推进我国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
    7.2推进我国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的政策建议
    7.3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2008年6月太湖流域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
    附录22008年6月太湖流域省界缓冲区水质达标状况
    附录32008年6月太湖各湖区水质及营养状态
  • 内容简介:
      《我国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研究:以太湖流域为例》各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章介绍了国内外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的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通过对太湖流域自然、经济、社会、水环境分析,总结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的总体特征,对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是流域环境管理系统性偏差所致,必须进行系统创新,构建以生态补偿体系为核心的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模式。
      第二章分析了湖泊流域的结构特点,定义了描述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的六个基本假定。提出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双向付费”的理论框架,并构建了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结构描述模型。以太湖流域为例,分析了流域跨行政区污染纠纷的产生机理,构建了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结构描述模型,提出建立流域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区域补偿体系是解决流域跨界污染纠纷、实施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的核心和关键的论断,并具体提出了生态环境区域补偿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构建了我国工业污水、城市污水削减成本函数,并通过太湖流域环境统计数据分析,得到苏浙沪两省一市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磷(TP)三种主要污染物的削减成本函数,结果表明两省一市三种主要污染物的削减成本函数差异很大。
      第四章提出了应用行政手段建立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行政协调模型,行政协调模型由流域环境成本最小模型和生态环境区域补偿模型两部分组成,其中流域环境成本最小模型归结为一个带有多约束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其解为流域各地区的污染物最优削减量,生态环境区域补偿模型采用“节余成本均分法”确保补偿地区和接受补偿地区的利益均衡。构建了面向COD、NH.—N、TP削减的太湖流域行政协调模型,太湖流域的实证分析表明行政协调模型不但有效解决了湖泊流域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而且使上下游地区达到“双赢”效果,较好地解决了流域跨行政区污染纠纷问题。
      第五章通过对流域管理机构和流域各地区的博弈分析,提出了应用转移税(费)手段建立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转移税(费)协调模型,并把转移税(费)协调模型转化为一个两层优化问题,上层是一个非线性优化问题,下层是一个多地区均衡问题,采用理想点法求解这个两层优化问题的数值解,即为转移税(费)协调模型的最优税率水平,也是流域生态环境区域补偿标准。构建了面向COD、NH3—N、TP削减的跨行政区水环境转移税(费)协调模型,太湖流域的实证分析表明转移税(费)协调模型和行政协调模型具有相同的成本节约效果,都优于目前执行的现状模型以及地区内部优化模型。综合比较分析,提出转移税(费)协调模型既能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发挥流域各地区污染物削减成本差异优势,降低流域污染削减成本,又具有强制执行、公平感强等优势,因此,选择转移税(费)协调模型推动我国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比较合适。
      第六章以太湖流域为例从体制、机制、组织、技术、标准、监测、法律等十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湖泊流域跨行政区协同管理的具体政策建议。
      第七章总结了《我国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研究:以太湖流域为例》的主要理论创新成果、具体政策建议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目录:
    1绪论
    1.1解决我国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迫在眉睫
    1.2国内外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研究与实践现状分析
    1.2.1国外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研究现状
    1.2.2国内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研究现状
    1.2.3国外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实践
    1.2.4国内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实践
    1.3太湖流域自然经济社会与水环境概况分析
    1.3.1太湖流域自然概况分析
    1.3.2太湖流域经济社会概况分析
    1.3.3太湖流域水环境总体特征分析
    1.4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现状分析
    1.5小结

    2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框架分析
    2.1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的基本假设
    2.2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双向付费”理论框架
    2.3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结构描述模型
    2.4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产生机理分析
    2.4.1环境外部性分析
    2.4.2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产生机理分析
    2.5建立流域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区域补偿体系
    2.6小结

    3工业污水及城市污水污染物削减成本分析
    3.1工业污水及城市污水处理成本研究现状分析
    3.2工业污水污染物削减成本分析
    3.2.1工业污水污染物削减成本函数分析
    3.2.2太湖流域工业污水污染物削减成本函数构建
    3.3城市污水污染物削减成本分析
    3.3.1城市污水污染物削减成本函数分析
    3.3.2太湖流域城市污水污染物削减成本函数构建
    3.4小结

    4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行政协调模型研究
    4.1国内外流域管理机制分析
    4.1.1我国流域管理机制分析
    4.1.2国外流域管理机制分析
    4.2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现状模型分析
    4.3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行政协调模型研究
    4.3.1流域环境成本最小模型
    4.3.2生态环境区域补偿模型
    4.4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行政协调模型的实证研究
    4.4.1面向COD、NH3-N削减的太湖流域行政协调模型分析
    4.4.2面向TP削减的太湖流域行政协调模型分析
    4.4.3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行政协调模型实证分析
    4.5小结

    5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转移税(费)协调模型研究
    5.1排污收费概况分析
    5.1.1庇古税与排污收费分析
    5.1.2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现状分析
    5.2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转移税(费)协调模型研究
    5.2.1转移税与排污税对比分析
    5.2.2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转移税(费)协调模型分析
    5.3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转移税(费)协调模型实证研究,
    5.3.1构建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转移税(费)协调模型
    5.3.2面向COD削减的转移税(费)协调模型实证分析
    5.3.3面向NH3一N削减的转移税(费)协调模型实证分析
    5.3.4面向TP削减的转移税(费)协调模型实证分析
    5.3.5两种模型的污染物削减成本对比
    5.4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模型适用条件分析
    5.5小结

    6我国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对策研究
    6.1建立以流域管理为主、区域管理为辅的湖泊流域管理新体制
    6.2全面推进以功能区水质控制为目标的湖泊流域管理新机制
    6.3重塑权威高效的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机构
    6.4建立统一的湖泊流域生态环境区域补偿管理办法
    6.5确立合理可行的流域跨行政区生态补偿因子和补偿
    标准
    6.6采用转移税(费)协调模式实施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
    6.7提高工业企业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合并处理比例
    6.8构建覆盖全流域的水质水量自动监测体系
    6.9制定促进流域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区域补偿的法律体系
    6.10“软”“硬”兼施地推进湖泊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6.11小结

    7结论
    7.1推进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的理论创新成果
    7.1.1提出了我国湖泊流域跨界污染的产生机理和解决跨界污染的理论框架
    7.1.2采用行政手段建立了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行政协调模型
    7.1.3采用经济手段建立了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转移税(费)协调模型
    7.1.4选择转移税(费)协调模型推进我国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
    7.2推进我国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的政策建议
    7.3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2008年6月太湖流域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
    附录22008年6月太湖流域省界缓冲区水质达标状况
    附录32008年6月太湖各湖区水质及营养状态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