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

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2009-11
版次: 1
ISBN: 9787101071061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45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文学
49人买过
  • 《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敦煌变文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本论文围绕变文的口头传统,以口头性为突破点,探讨了变文之“变”的渊源和变文的分类,追溯了变文的口头性历史传统,认为变文是一种口头性文学,并对变文的文本类型、文本特点、审美风格与审美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并具体论证了变文中的时间程式、情感程式、引导性程式和典型情节,进一步说明了变文的程式化特点和程式在变文中的广度、频度,对敦煌变文作了较为系统的阐释。 富世平,1973年生,甘肃天水人。文学博士,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 绪论敦煌变文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一、敦煌变文研究的主要成就
    二、敦煌变文研究的不足
    三、立论的角度:口头传统

    第一章敦煌变文研究中的基本问题阐释
    第一节变文之“变”的含义与渊源
    一、六朝乐府中的“变”
    二、变文之“变”的渊源
    三、变文之“变”的演变
    第二节变文的分类及其文体特征问题
    一、学术界研究的简单回顾
    二、敦煌写卷中“变”类作品的标题情况
    三、变文的分类问题
    四、变文的文体特征问题

    第二章敦煌变文口头性的历史传统
    第一节转变艺术的口头性与变文的起源问题
    一、转变艺术的口头性
    二、学术界关于变文起源问题研究的简单回顾
    三、敦煌变文的起源问题
    第二节佛经的口头性与变文的口头传统
    一、佛经传承的口头性特点
    二、佛教经典的口头性特征
    三、佛教经典与变文的口头传统
    第三节佛教唱导的口头性与变文的口头传统
    一、“诵经”、“经师”对转变艺术的影响
    二、佛教唱导的口头性
    三、唱导“旧本”的来源
    四、唱导与变文的口头传统
    第四节中国传统说唱的口头性与变文的口头传统
    一、中国传统说唱对唱导、转变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说唱的口头性
    三、转变艺术的口头传统

    第三章敦煌变文的文本类型与文本特点
    第一节转变艺术的文本化过程
    一、转变艺术文本化的主要原因
    二、转变艺术文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三、转变艺术文本化的影响
    第二节敦煌变文的文本类型
    一、变文复杂的文本形态
    二、变文的文本类型
    第三节敦煌变文的文本特点
    一、没有或不能确定“母本”
    二、变文在口头传承中的变异
    三、变文在传抄中的变异

    第四章敦煌变文程式分析(上)
    第一节变文中的程式及其意义
    一、变文中的程式
    二、变文中程式的意义
    第二节变文中的时间程式
    一、变文中的时间程式
    二、变文时问程式的来源
    第三节变文中的情感程式
    一、悲伤的程式化表现
    二、高兴的程式化表现
    三、愤怒的程式化表现

    第五章敦煌变文程式分析(下)
    第一节变文中的引导性程式
    一、说唱交替时的引导性程式
    二、景物描写的引导性程式
    三、内心描写的引导性程式
    第二节变文中的典型场景
    一、梦境的描写
    二、祭祀的描写
    三、夸艺的描写
    第三节变文程式化创编所带来的文本缺陷
    一、人物描写的不一致
    二、变文中其他的不一致

    第六章敦煌变文的审美风格与审美特征
    第一节说和听的艺术:一种双向交流的审美形态
    一、听众在创作中的作用
    二、变文中的“听”和“说”
    三、变文文本的综合性特点
    第二节亦真亦奇的审美风格
    一、传奇式审美风格
    二、拟客观化风格
    三、变文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民众审美文化心理的集中展示
    一、普通民众声音的集中展示
    二、普通民众的理想与生活
    三、普通民众的人伦准则
    四、民风民俗的描绘
    结语
    主要引用参考书目
    后记
  • 内容简介:
    《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敦煌变文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本论文围绕变文的口头传统,以口头性为突破点,探讨了变文之“变”的渊源和变文的分类,追溯了变文的口头性历史传统,认为变文是一种口头性文学,并对变文的文本类型、文本特点、审美风格与审美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并具体论证了变文中的时间程式、情感程式、引导性程式和典型情节,进一步说明了变文的程式化特点和程式在变文中的广度、频度,对敦煌变文作了较为系统的阐释。
  • 作者简介:
    富世平,1973年生,甘肃天水人。文学博士,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
  • 目录:
    绪论敦煌变文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一、敦煌变文研究的主要成就
    二、敦煌变文研究的不足
    三、立论的角度:口头传统

    第一章敦煌变文研究中的基本问题阐释
    第一节变文之“变”的含义与渊源
    一、六朝乐府中的“变”
    二、变文之“变”的渊源
    三、变文之“变”的演变
    第二节变文的分类及其文体特征问题
    一、学术界研究的简单回顾
    二、敦煌写卷中“变”类作品的标题情况
    三、变文的分类问题
    四、变文的文体特征问题

    第二章敦煌变文口头性的历史传统
    第一节转变艺术的口头性与变文的起源问题
    一、转变艺术的口头性
    二、学术界关于变文起源问题研究的简单回顾
    三、敦煌变文的起源问题
    第二节佛经的口头性与变文的口头传统
    一、佛经传承的口头性特点
    二、佛教经典的口头性特征
    三、佛教经典与变文的口头传统
    第三节佛教唱导的口头性与变文的口头传统
    一、“诵经”、“经师”对转变艺术的影响
    二、佛教唱导的口头性
    三、唱导“旧本”的来源
    四、唱导与变文的口头传统
    第四节中国传统说唱的口头性与变文的口头传统
    一、中国传统说唱对唱导、转变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说唱的口头性
    三、转变艺术的口头传统

    第三章敦煌变文的文本类型与文本特点
    第一节转变艺术的文本化过程
    一、转变艺术文本化的主要原因
    二、转变艺术文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三、转变艺术文本化的影响
    第二节敦煌变文的文本类型
    一、变文复杂的文本形态
    二、变文的文本类型
    第三节敦煌变文的文本特点
    一、没有或不能确定“母本”
    二、变文在口头传承中的变异
    三、变文在传抄中的变异

    第四章敦煌变文程式分析(上)
    第一节变文中的程式及其意义
    一、变文中的程式
    二、变文中程式的意义
    第二节变文中的时间程式
    一、变文中的时间程式
    二、变文时问程式的来源
    第三节变文中的情感程式
    一、悲伤的程式化表现
    二、高兴的程式化表现
    三、愤怒的程式化表现

    第五章敦煌变文程式分析(下)
    第一节变文中的引导性程式
    一、说唱交替时的引导性程式
    二、景物描写的引导性程式
    三、内心描写的引导性程式
    第二节变文中的典型场景
    一、梦境的描写
    二、祭祀的描写
    三、夸艺的描写
    第三节变文程式化创编所带来的文本缺陷
    一、人物描写的不一致
    二、变文中其他的不一致

    第六章敦煌变文的审美风格与审美特征
    第一节说和听的艺术:一种双向交流的审美形态
    一、听众在创作中的作用
    二、变文中的“听”和“说”
    三、变文文本的综合性特点
    第二节亦真亦奇的审美风格
    一、传奇式审美风格
    二、拟客观化风格
    三、变文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民众审美文化心理的集中展示
    一、普通民众声音的集中展示
    二、普通民众的理想与生活
    三、普通民众的人伦准则
    四、民风民俗的描绘
    结语
    主要引用参考书目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
中华文史新刊:金代河东南路戏剧研究
李文 著
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
古文献问学丛稿
王华宝 著
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
赵翼史学新探
白兴华 著
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
清末邮传部研究
苏全有 著
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
清代仪征刘氏《左传》家学研究:中华文史新刊
郭院林 著
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
唐与新罗文化关系研究:中华文史新刊
党银平 著
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
元代平话研究:原生态的通俗小说
卢世华 著
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
道体·心体·审美:魏晋玄佛及其对魏晋审美风尚的影响
韩国良 著
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
金元诗文与文献研究
王树林 著
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
元曲悲剧探微
张文澍 著
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
刘克庄与南宋学术
王宇 著
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
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
刘进才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
高僧传(中国佛教典籍选刊·全2册)
富世平 点校;慧皎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