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研究方法

水质研究方法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2015-03
版次: 1
ISBN: 9787030434388
定价: 13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56页
字数: 82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自然科学
17人买过
  •   《水质研究方法》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一本实用的、反映研究前沿和发展方向的水质研究方法指导书。《水质研究方法》围绕掌握污染物浓度水平、解析组分特征、评价水质安全、预测水质潜能等水质研究的四大类目的,在系统总结水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常规水质指标、有机组分特征、有毒有害化学和生物污染物、水质安全性和稳定性指标,系统阐述了指标的含义和意义、典型条件下的指标取值范围和水质要求、测定方法和典型研究案例;总结了面向处理工艺选择的污水处理特性评价方法和消毒研究方法;介绍了水质研究思路、实验设计方法、数据获取方法、数据解析和解读方法以及表征方法;特别注重“水质安全“、和“水质转化特性”研究,具有显著的特色。 第1章绪论
    1.1水质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1.2污染物种类
    1.3污染物的基本特点
    1.4水质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方法.
    1.5水质指标
    1.6水质研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章感官和物理性状及其研究方法
    2.1感官指标及其意义.
    2.2悬浮固体和浊度
    2.3色度
    2.4臭和味
    2.5温度一
    参考文献

    第3章无机物综合指标及其研究方法
    3.1pH值
    3.2酸度一
    3.3碱度
    3.4硬度
    3.5电导率
    3.6溶解性总固体
    3.7溶解氧
    参考文献

    第4章非金属无机离子和化合物及其研究方法
    4.1硫化物
    4.2硫酸盐
    4.3亚硫酸盐
    4.4氯化物
    4.5余氯
    4.6溴酸盐
    4.7碘化物
    4.8氟化物
    4.9氰化物
    参考文献

    第5章氮及其研究方法
    5.1氮元素及其意义
    5.2总氮
    5.3凯氏氮
    5.4有机氮
    5.5氨氮一
    5.6硝酸盐氮
    5.7亚硝酸盐氮
    5.8氮元素典型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6章磷及其研究方法.一
    6.1磷的形态及其相互转化
    6.2总磷
    6.3溶解性正磷酸盐
    6.4细胞内的磷及其形态
    6.5三磷酸腺苷(ATP)
    6.6有机磷l
    参考文献

    第7章微量重金属及其研究方法.
    7.1重金属及其危害性
    7.2重金属的浓度范围
    7.3重金属的测定方法
    7.4重金属形态/价态分析方法.
    7.5重金属的生物促进效应及其研究方法
    7.6重金属的生物毒性及其研究方法
    参考丈献

    第8章有机化合物常规综合指标及其研究方法
    8.1有机化合物常规综合指标及其意义l
    8.2生化需氧量(BOD)
    8.3化学需氧量(COD)
    8.4总需氧量(TOD)l
    8.5BOD?COD?TOD之间的关系
    8.6总有机碳(TOC)
    8.7总有机卤化物(TOX)及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
    8.8其他总有机物综合指标
    8.9不同有机物综合指标之间的关系l
    参考文献

    第9章有机污染物光谱特征分析方法
    9.1有机物光谱特征及其意义
    9.2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特性分析
    9.3红外光谱特性分析
    9.4荧光光谱特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10章溶解性有机组分分离与解析方法
    10.1溶解性有机组分的定义与类型
    10.2溶解性有机组分中典型物质的检测方法.
    10.3溶解性有机组分的树脂组分分离l
    10.4DOM凝胶排阻色谱分析.
    10.5超滤膜过滤组分分离法
    10.6应用研究案例:臭氧氧化中再生水DOM凝胶排阻色谱分析
    参考文献

    第11章溶解性有机组分指纹分析与综合表征方法
    11.1DOM树脂组分分离特性表征
    11.2DOM各组分凝胶排阻色谱分析
    11.3DOM指纹分析方法
    11.4DOM指纹图应用案例
    参考文献

    第12章致嗅致色物质及其研究方法.
    12.1致嗅致色物质及其意义
    12.2致嗅物质
    12.3致色物质
    参考文献

    第13章微量有机污染物浓缩与分析方法
    13.1微量有机污染物指标及其意义
    13.2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13.3微量有机污染物测定方法.
    13.4研究数据解析方法
    参考文献

    第14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新兴污染物及其研究方法
    14.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4.2多环芳烃
    14.3内分泌干扰物
    14.4药品和个人护理品
    参考文献

    第15章典型消毒副产物及其研究方法
    15.1消毒副产物类别与危害.
    15.2消毒副产物标准
    15.3消毒副产物检测方法.
    15.4消毒副产物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16章综合生物毒性及其研究方法.
    16.1综合生物毒性及其意义.
    16.2综合生物毒性标准和水质要求
    16.3综合生物毒性测定方法.
    16.4综合生物毒性数据解析方法.
    16.5综合生物毒性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17章毒性因子识别方法
    17.1毒性因子控制的必要性.
    17.2基于毒牲因子控制的水质安全性管理体系.
    17.3毒性因子识别方法
    17.4毒性因子控制途径
    17.5毒性因子识别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18章常见病原微生物及其研究方法
    18.1生物指标及其分类
    18.2动物性病毒
    18.3铜绿假单胞菌
    18.4产气荚膜梭菌
    18.5沙门氏菌
    18.6隐孢子虫与贾第鞭毛虫.
    参考文献

    第19章病原指示微生物及其研究方法
    19.1病原指示微生物指标及其意义
    19.2噬菌体
    19.3细菌总数
    19.4大肠菌群与粪大肠菌群.
    19.5埃希氏大肠杆菌
    19.6粪链球菌
    参考文献

    第20章新兴生物指标与细胞特征组分及其研究方法.
    20.1抗生素抗性菌
    20.2抗生素抗性基因
    20.3内毒素
    参考文献

    第21章微生物浓度与群落结构及其研究方法
    21.1细菌浓度一
    21.2微藻浓度
    21.3醌指纹一
    21.4群落代谢特性
    参考文献

    第22章化学稳定性及其研究方法.
    22.1化学稳定性及其意义.
    22.2化学稳定性判别方法.
    22.3化学稳定性水质标准和水质要求
    22.4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第23章生物稳定性及其研究方法.
    23.1生物稳定性及其意义.
    23.2生物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23.3保障水质生物稳定性的控制目标
    23.4典型条件下的水质生物稳定性
    23.5生物稳定性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24章余氯衰减特性及其研究方法.
    24.1余氯衰减特性研究方法.
    24.2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25章藻类生长潜力及其研究方法.
    25.1藻类生长潜力及其控制要求.
    25.2藻类生长潜力的测定方法.
    25.3藻类生长潜力研究设计与数据解析方法.
    参考文献

    第26章有毒有害化合物生成潜能及其研究方法.
    26.1有毒有害化合物生成潜能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26.2氯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
    26.3氯消毒生物毒性生成潜能.
    参考文献

    第27章化学污染物处理特性及其研究方法
    27.1处理特性的定义及其意义.
    27.2特征污染物(组分)识别与评价方法
    27.3无机污染物的沉淀去除特性.
    27.4有机污染物的混凝去除特性.
    27.5污染物的过滤去除特性.
    27.6污染物的生物处理特性.
    27.7污染物的吸附去除特性.
    27.8污染物的氧化分解特性.
    参考文猷

    第28章膜污染潜力及其评价方法.
    28.1膜污染潜力评价及其意义.
    28.2膜结垢潜力预测方法.
    28.3有机物物理性污堵预测方法.
    28.4膜生物污染预测方法.
    28.5RO膜污染评价实验方法.
    28.6膜解剖方法
    参考文献

    第29章氯消毒试验研究方法
    29.1氯消毒及其特点
    29.2氯消毒试验设计
    29.3氯消毒影响因素
    29.4氯消毒研究案例
    29.5二氧化氯消毒试验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30章臭氧消毒研究方法
    30.1臭氧消毒及其特点
    30.2臭氧消毒试验设计
    30.3臭氧消毒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30.4臭氧消毒剂量设计与确定
    30.5臭氧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
    30.6臭氧消毒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31章紫外线消毒及其研究方法
    31.1紫外线消毒及其特点
    31.2紫外线消毒用紫外灯及其特点
    31.3紫外线消毒试验方法
    31.4紫外线消毒效果影响因素
    31.5紫外线照射后微生物的复活现象及其研究方法
    31.6紫外线消毒试验
  • 内容简介:
      《水质研究方法》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一本实用的、反映研究前沿和发展方向的水质研究方法指导书。《水质研究方法》围绕掌握污染物浓度水平、解析组分特征、评价水质安全、预测水质潜能等水质研究的四大类目的,在系统总结水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常规水质指标、有机组分特征、有毒有害化学和生物污染物、水质安全性和稳定性指标,系统阐述了指标的含义和意义、典型条件下的指标取值范围和水质要求、测定方法和典型研究案例;总结了面向处理工艺选择的污水处理特性评价方法和消毒研究方法;介绍了水质研究思路、实验设计方法、数据获取方法、数据解析和解读方法以及表征方法;特别注重“水质安全“、和“水质转化特性”研究,具有显著的特色。
  • 目录:
    第1章绪论
    1.1水质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1.2污染物种类
    1.3污染物的基本特点
    1.4水质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方法.
    1.5水质指标
    1.6水质研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章感官和物理性状及其研究方法
    2.1感官指标及其意义.
    2.2悬浮固体和浊度
    2.3色度
    2.4臭和味
    2.5温度一
    参考文献

    第3章无机物综合指标及其研究方法
    3.1pH值
    3.2酸度一
    3.3碱度
    3.4硬度
    3.5电导率
    3.6溶解性总固体
    3.7溶解氧
    参考文献

    第4章非金属无机离子和化合物及其研究方法
    4.1硫化物
    4.2硫酸盐
    4.3亚硫酸盐
    4.4氯化物
    4.5余氯
    4.6溴酸盐
    4.7碘化物
    4.8氟化物
    4.9氰化物
    参考文献

    第5章氮及其研究方法
    5.1氮元素及其意义
    5.2总氮
    5.3凯氏氮
    5.4有机氮
    5.5氨氮一
    5.6硝酸盐氮
    5.7亚硝酸盐氮
    5.8氮元素典型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6章磷及其研究方法.一
    6.1磷的形态及其相互转化
    6.2总磷
    6.3溶解性正磷酸盐
    6.4细胞内的磷及其形态
    6.5三磷酸腺苷(ATP)
    6.6有机磷l
    参考文献

    第7章微量重金属及其研究方法.
    7.1重金属及其危害性
    7.2重金属的浓度范围
    7.3重金属的测定方法
    7.4重金属形态/价态分析方法.
    7.5重金属的生物促进效应及其研究方法
    7.6重金属的生物毒性及其研究方法
    参考丈献

    第8章有机化合物常规综合指标及其研究方法
    8.1有机化合物常规综合指标及其意义l
    8.2生化需氧量(BOD)
    8.3化学需氧量(COD)
    8.4总需氧量(TOD)l
    8.5BOD?COD?TOD之间的关系
    8.6总有机碳(TOC)
    8.7总有机卤化物(TOX)及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
    8.8其他总有机物综合指标
    8.9不同有机物综合指标之间的关系l
    参考文献

    第9章有机污染物光谱特征分析方法
    9.1有机物光谱特征及其意义
    9.2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特性分析
    9.3红外光谱特性分析
    9.4荧光光谱特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10章溶解性有机组分分离与解析方法
    10.1溶解性有机组分的定义与类型
    10.2溶解性有机组分中典型物质的检测方法.
    10.3溶解性有机组分的树脂组分分离l
    10.4DOM凝胶排阻色谱分析.
    10.5超滤膜过滤组分分离法
    10.6应用研究案例:臭氧氧化中再生水DOM凝胶排阻色谱分析
    参考文献

    第11章溶解性有机组分指纹分析与综合表征方法
    11.1DOM树脂组分分离特性表征
    11.2DOM各组分凝胶排阻色谱分析
    11.3DOM指纹分析方法
    11.4DOM指纹图应用案例
    参考文献

    第12章致嗅致色物质及其研究方法.
    12.1致嗅致色物质及其意义
    12.2致嗅物质
    12.3致色物质
    参考文献

    第13章微量有机污染物浓缩与分析方法
    13.1微量有机污染物指标及其意义
    13.2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13.3微量有机污染物测定方法.
    13.4研究数据解析方法
    参考文献

    第14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新兴污染物及其研究方法
    14.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4.2多环芳烃
    14.3内分泌干扰物
    14.4药品和个人护理品
    参考文献

    第15章典型消毒副产物及其研究方法
    15.1消毒副产物类别与危害.
    15.2消毒副产物标准
    15.3消毒副产物检测方法.
    15.4消毒副产物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16章综合生物毒性及其研究方法.
    16.1综合生物毒性及其意义.
    16.2综合生物毒性标准和水质要求
    16.3综合生物毒性测定方法.
    16.4综合生物毒性数据解析方法.
    16.5综合生物毒性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17章毒性因子识别方法
    17.1毒性因子控制的必要性.
    17.2基于毒牲因子控制的水质安全性管理体系.
    17.3毒性因子识别方法
    17.4毒性因子控制途径
    17.5毒性因子识别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18章常见病原微生物及其研究方法
    18.1生物指标及其分类
    18.2动物性病毒
    18.3铜绿假单胞菌
    18.4产气荚膜梭菌
    18.5沙门氏菌
    18.6隐孢子虫与贾第鞭毛虫.
    参考文献

    第19章病原指示微生物及其研究方法
    19.1病原指示微生物指标及其意义
    19.2噬菌体
    19.3细菌总数
    19.4大肠菌群与粪大肠菌群.
    19.5埃希氏大肠杆菌
    19.6粪链球菌
    参考文献

    第20章新兴生物指标与细胞特征组分及其研究方法.
    20.1抗生素抗性菌
    20.2抗生素抗性基因
    20.3内毒素
    参考文献

    第21章微生物浓度与群落结构及其研究方法
    21.1细菌浓度一
    21.2微藻浓度
    21.3醌指纹一
    21.4群落代谢特性
    参考文献

    第22章化学稳定性及其研究方法.
    22.1化学稳定性及其意义.
    22.2化学稳定性判别方法.
    22.3化学稳定性水质标准和水质要求
    22.4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第23章生物稳定性及其研究方法.
    23.1生物稳定性及其意义.
    23.2生物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23.3保障水质生物稳定性的控制目标
    23.4典型条件下的水质生物稳定性
    23.5生物稳定性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24章余氯衰减特性及其研究方法.
    24.1余氯衰减特性研究方法.
    24.2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25章藻类生长潜力及其研究方法.
    25.1藻类生长潜力及其控制要求.
    25.2藻类生长潜力的测定方法.
    25.3藻类生长潜力研究设计与数据解析方法.
    参考文献

    第26章有毒有害化合物生成潜能及其研究方法.
    26.1有毒有害化合物生成潜能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26.2氯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
    26.3氯消毒生物毒性生成潜能.
    参考文献

    第27章化学污染物处理特性及其研究方法
    27.1处理特性的定义及其意义.
    27.2特征污染物(组分)识别与评价方法
    27.3无机污染物的沉淀去除特性.
    27.4有机污染物的混凝去除特性.
    27.5污染物的过滤去除特性.
    27.6污染物的生物处理特性.
    27.7污染物的吸附去除特性.
    27.8污染物的氧化分解特性.
    参考文猷

    第28章膜污染潜力及其评价方法.
    28.1膜污染潜力评价及其意义.
    28.2膜结垢潜力预测方法.
    28.3有机物物理性污堵预测方法.
    28.4膜生物污染预测方法.
    28.5RO膜污染评价实验方法.
    28.6膜解剖方法
    参考文献

    第29章氯消毒试验研究方法
    29.1氯消毒及其特点
    29.2氯消毒试验设计
    29.3氯消毒影响因素
    29.4氯消毒研究案例
    29.5二氧化氯消毒试验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30章臭氧消毒研究方法
    30.1臭氧消毒及其特点
    30.2臭氧消毒试验设计
    30.3臭氧消毒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30.4臭氧消毒剂量设计与确定
    30.5臭氧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
    30.6臭氧消毒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31章紫外线消毒及其研究方法
    31.1紫外线消毒及其特点
    31.2紫外线消毒用紫外灯及其特点
    31.3紫外线消毒试验方法
    31.4紫外线消毒效果影响因素
    31.5紫外线照射后微生物的复活现象及其研究方法
    31.6紫外线消毒试验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水质研究方法
水质工程学(上册)第2版
谢水波 姜应和 主编
水质研究方法
水质时光 (中英双语,现代诗歌,别具特色的插图,呈现了别有风味的一本书)
虞学泽
水质研究方法
水质·导论(第3版)
[美]克劳德 · E. 博伊德
水质研究方法
水质研究方法(第二版)
胡洪营,吴乾元,孙艳,巫寅虎,黄晶晶等
水质研究方法
水质分析实验(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李若愚 编
水质研究方法
水质监测与调控技术
谢丹丹
水质研究方法
水质处理新技术(苏冰琴)
崔玉川 主编;余丽 副主编;苏冰琴
水质研究方法
水质工程(第二版)
张玉先 金兆丰
水质研究方法
水质工程生物学(普通高等学校十三五省级规划教材)
胡小兵、范廷玉、周来 编
水质研究方法
水质分析从入门到精通
王有志 编
水质研究方法
水质功能及其达成
刘海龙 著
水质研究方法
水质监测与调控技术实训
谢丹丹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水质研究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习题集(第二版)
胡洪营 黄 霞 张 旭 张 芳 编著
水质研究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第四版)
胡洪营 张旭 黄霞 王伟 席劲瑛
水质研究方法
水处理生物学(第六版)
胡洪营
水质研究方法
再生水水质安全评价与保障原理
胡洪营 著
水质研究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
胡洪营 编
水质研究方法
水质研究方法(第二版)
胡洪营,吴乾元,孙艳,巫寅虎,黄晶晶等
水质研究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
胡洪营 合编
水质研究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习题集
胡洪营 著
水质研究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
胡洪营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