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1-06
版次: 1
ISBN: 9787500498599
定价: 37.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73页
字数: 283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28人买过
  • 《性别视角下的妇女观研究》这部著作围绕着男阳女阴、男尊女卑和窈窕淑女三个方面,从性别视角对《易》、《礼》、《诗》三部经典中的妇女观进行了分析和解构。在《易经》本义中,乾和坤的取象与男女两性无关,但由于卦爻辞编排者的性别立场,《易经》也反映出西周时代男性至上的妇女观念。在《彖》、《象》中,乾和坤都是君子修象观省的对象。在《文言》和《系辞》中,乾成为君道、夫道、父道,坤成为臣道、妻道、子道,乾和坤有了高低贵贱的区别。在《礼经》中,冠礼赋予男性成年的身份,笄礼却剥夺了女性成人的权利;婚礼是构建“合两姓之好”的媒介,但却是通过控制女性的身体和意识来实现的;丧服制度排斥母系亲属关系,提高父权和夫权,贬抑母权和妻权。在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代的《礼记》中,阳唱阴和、男主女从、夫死不嫁、从一而终成为婚礼的主题,女性的服丧原则——三从——成为女性的道德规范。在《诗经》本义中,淑女是具有君子之德的女性形象,她们既美丽、善良,又高大健美、勤劳能干。但是在《毛诗郑笺》中,淑女由温柔可爱、活泼灵动的少女一变而为贤良内敛、宽容不妒的后妃。总体而言,经文中的妇女观比较重视女性与家族的关系,提倡妇顺,而传文中的妇女观更重视女性与丈夫的关系,强调妻从。妇女观由重族权到重夫权的变化与战国秦汉以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加强控制妇女的思想及儒家王道政治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 焦杰,1964年生,辽宁海城人。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1988年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所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毕业。2010年6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史、社会性别史。先后在《中国史研究》、《妇女研究论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及台湾的《大陆杂志》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曾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宋民间信仰》的工作,主持并完成西安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唐代公主与长安道观研究暨旅游文化的开发》的工作,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唐代女性与宗教》的工作。 序言一
    序言二
    第一章绪论
    一著作的缘起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与不足
    四中国妇女的现状

    第二章《易经》确立的传统性别观念
    第一节《周易》的性别立场与性别视角
    一《周易》的作者与性别立场
    二《易传》的作者与性别立场
    第二节乾坤之德的变化与性别意识
    一乾坤卦辞和爻辞的取象与性别无关
    二《彖传》和《象传》的解释与性别无关
    第三节《周易》中的男性至上观
    一男大女小的夫妻模式
    二男主女从的婚恋模式
    三尊父轻母的家庭模式
    四一夫多妻的家庭模式
    第四节《周易》中的妇女观
    一主中馈无攸遂
    二女人目光短浅
    三婚姻守贞
    第五节男阳女阴与战国以后妇女观的发展
    一《文言》与乾尊坤卑
    二《系辞》与乾男坤女
    三汉以后易学中的男性至上主义
    小结

    第三章《礼经》构建的性别等级制度
    第一节礼仪创建者与解释者的性别视角
    一礼仪创建者的性别视角
    二礼仪整理者与阐释者的性别视角
    第二节重男轻女的成年礼
    一男子的成年礼加冠
    二女性成年礼加笄
    第三节防止乱族和强调成妇的士婚礼
    一议婚于祖庙的含义
    二教于公宫的目的
    三亲迎、共牢合卺与脱缨
    四见舅姑和舅姑飨妇
    第四节强调父权贬抑母权的丧服制度
    一重父党轻母党
    二重父亲轻母亲
    三重丈夫轻妻子
    四兼顾父权与夫权
    第五节强调妇顺和男女之别的《礼记·内则》
    一妇侍舅姑要柔顺
    二妻侍夫严守男女之别
    第六节男尊女卑与战国以后夫权的强化
    一男主女从与婚礼意义的改变
    二三从之义的演变与夫权的加强
    小结

    第四章《诗经》中的传统女性观
    第一节《诗经》编撰者与注释者的性别立场
    一为礼乐制度服务是编集《诗经》的目的
    二贵族解诗用诗往往不顾诗意
    三《诗经》三百首的作者为贵族群体
    四毛亨郑玄解诗的性别立场
    第二节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
    一窈窕的本义
    二淑的含义
    三具有君子美德的淑女形象
    第三节《诗经》中的其他女性观
    一多生多育
    二高大健壮
    三男女美的标准差距不大
    第四节《毛传郑笺》的后妃之德
    一《关雎》诗义与淑女形象的变化
    二《毛传郑笺》中淑女的形象
    小结

    第五章经传妇女观异同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经传妇女观的异同
    一西周春秋礼乐制度妇女观
    二战国秦汉儒家妇女观
    第二节妇女观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妇女观发生变化的社会背景
    二妇女观发生变化的思想背景
    余论

    附录一如何反思两性关系与两性差异
    一理论与材料的缺陷
    二几个观点的不合理性
    三人类应该如何反思自身
    附录二从中国古代女性名字的演变看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
    一先秦妇女的称谓、名字与社会性别文化
    二两汉妇女名字特点与社会性别文化
    三魏晋六朝妇女名字特点与社会性别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性别视角下的妇女观研究》这部著作围绕着男阳女阴、男尊女卑和窈窕淑女三个方面,从性别视角对《易》、《礼》、《诗》三部经典中的妇女观进行了分析和解构。在《易经》本义中,乾和坤的取象与男女两性无关,但由于卦爻辞编排者的性别立场,《易经》也反映出西周时代男性至上的妇女观念。在《彖》、《象》中,乾和坤都是君子修象观省的对象。在《文言》和《系辞》中,乾成为君道、夫道、父道,坤成为臣道、妻道、子道,乾和坤有了高低贵贱的区别。在《礼经》中,冠礼赋予男性成年的身份,笄礼却剥夺了女性成人的权利;婚礼是构建“合两姓之好”的媒介,但却是通过控制女性的身体和意识来实现的;丧服制度排斥母系亲属关系,提高父权和夫权,贬抑母权和妻权。在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代的《礼记》中,阳唱阴和、男主女从、夫死不嫁、从一而终成为婚礼的主题,女性的服丧原则——三从——成为女性的道德规范。在《诗经》本义中,淑女是具有君子之德的女性形象,她们既美丽、善良,又高大健美、勤劳能干。但是在《毛诗郑笺》中,淑女由温柔可爱、活泼灵动的少女一变而为贤良内敛、宽容不妒的后妃。总体而言,经文中的妇女观比较重视女性与家族的关系,提倡妇顺,而传文中的妇女观更重视女性与丈夫的关系,强调妻从。妇女观由重族权到重夫权的变化与战国秦汉以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加强控制妇女的思想及儒家王道政治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
  • 作者简介:
    焦杰,1964年生,辽宁海城人。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1988年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所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毕业。2010年6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史、社会性别史。先后在《中国史研究》、《妇女研究论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及台湾的《大陆杂志》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曾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宋民间信仰》的工作,主持并完成西安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唐代公主与长安道观研究暨旅游文化的开发》的工作,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唐代女性与宗教》的工作。
  •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第一章绪论
    一著作的缘起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与不足
    四中国妇女的现状

    第二章《易经》确立的传统性别观念
    第一节《周易》的性别立场与性别视角
    一《周易》的作者与性别立场
    二《易传》的作者与性别立场
    第二节乾坤之德的变化与性别意识
    一乾坤卦辞和爻辞的取象与性别无关
    二《彖传》和《象传》的解释与性别无关
    第三节《周易》中的男性至上观
    一男大女小的夫妻模式
    二男主女从的婚恋模式
    三尊父轻母的家庭模式
    四一夫多妻的家庭模式
    第四节《周易》中的妇女观
    一主中馈无攸遂
    二女人目光短浅
    三婚姻守贞
    第五节男阳女阴与战国以后妇女观的发展
    一《文言》与乾尊坤卑
    二《系辞》与乾男坤女
    三汉以后易学中的男性至上主义
    小结

    第三章《礼经》构建的性别等级制度
    第一节礼仪创建者与解释者的性别视角
    一礼仪创建者的性别视角
    二礼仪整理者与阐释者的性别视角
    第二节重男轻女的成年礼
    一男子的成年礼加冠
    二女性成年礼加笄
    第三节防止乱族和强调成妇的士婚礼
    一议婚于祖庙的含义
    二教于公宫的目的
    三亲迎、共牢合卺与脱缨
    四见舅姑和舅姑飨妇
    第四节强调父权贬抑母权的丧服制度
    一重父党轻母党
    二重父亲轻母亲
    三重丈夫轻妻子
    四兼顾父权与夫权
    第五节强调妇顺和男女之别的《礼记·内则》
    一妇侍舅姑要柔顺
    二妻侍夫严守男女之别
    第六节男尊女卑与战国以后夫权的强化
    一男主女从与婚礼意义的改变
    二三从之义的演变与夫权的加强
    小结

    第四章《诗经》中的传统女性观
    第一节《诗经》编撰者与注释者的性别立场
    一为礼乐制度服务是编集《诗经》的目的
    二贵族解诗用诗往往不顾诗意
    三《诗经》三百首的作者为贵族群体
    四毛亨郑玄解诗的性别立场
    第二节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
    一窈窕的本义
    二淑的含义
    三具有君子美德的淑女形象
    第三节《诗经》中的其他女性观
    一多生多育
    二高大健壮
    三男女美的标准差距不大
    第四节《毛传郑笺》的后妃之德
    一《关雎》诗义与淑女形象的变化
    二《毛传郑笺》中淑女的形象
    小结

    第五章经传妇女观异同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经传妇女观的异同
    一西周春秋礼乐制度妇女观
    二战国秦汉儒家妇女观
    第二节妇女观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妇女观发生变化的社会背景
    二妇女观发生变化的思想背景
    余论

    附录一如何反思两性关系与两性差异
    一理论与材料的缺陷
    二几个观点的不合理性
    三人类应该如何反思自身
    附录二从中国古代女性名字的演变看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
    一先秦妇女的称谓、名字与社会性别文化
    二两汉妇女名字特点与社会性别文化
    三魏晋六朝妇女名字特点与社会性别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
性别身份认同与个体行为的影响分析
刘杰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
性别与疾病的社会建构(社会建构论译丛)
朱迪丝·洛伯;莉萨·琼·穆尔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
性别常识早教发声书
青葫芦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
性别攸关
[美]艾莉森·J.麦格雷戈/著 王晔 译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
性别社会学 21世纪社会学规划教材·社会学系列 佟新著
佟新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
性别战争
[美]奥利维娅·贾德森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
性别化创新:创新管理研究的女性主义视野
吴欣桐,陈劲 著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
性别麻烦
(美)朱迪斯·巴特勒/著 宋素凤/译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
性别视角与文学文化
乔以钢、陈宏 编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
性别、正义与解放:弗雷泽女性主义批判理论研究
戴雪红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
性别失配背景下婚配竞争对住房市场的影响研究
李斌
性别视角下的《易》、《礼》、《诗》妇女观研究
性别失衡社会农村家庭风险、后果与应对研究
杨博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