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农民:浙东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传播(1949-1962)

教育农民:浙东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传播(1949-1962)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6-04
版次: 1
ISBN: 9787309121797
定价: 3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49页
字数: 256千字
分类: 政治
4人买过
  •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实现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教育农民是一个关键因素。《教育农民:浙东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传播(1949-1962)》从政治传播视角对这一命题展开研究,颇具学术价值。《教育农民:浙东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传播(1949-1962)》以浙东乡村地区为对象,考察其1949—1962年间的政治传播网络,以此窥视政治传播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关系。《教育农民:浙东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传播(1949-1962)》重点探讨了四个主题:戏剧展演与日常生活的革命化、冬学民校与识字中的政治教育、办报读报与文字媒介的接触和使用、广播电影与视听中的社会主义改造,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论据和中肯到位的分析。   夏泽祥,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近年来,学术研究集中于宪法未列举权利条款,已出版专著《美国宪法第九修正案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发表相关论文4篇,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美国宪法保留权利条款的实施方式对我国的启示”即将结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宪法人权条款的效力机制研究”的研究工作。 导言 
    第一章 政治传播的动因和基础 
    第一节 农村集体化方向与教育农民的既定任务 
    第二节 政治传播的基础:两种乡村传播传统 
    第二章 戏剧展演与日常生活的革命化 
    第一节 对乡村做戏和流动性旧戏班的管控 
    第二节 农村剧团与执政党在乡村的中心工作 
    第三节 农村剧团的两种偏向及其纠正 
    第四节 送戏下乡:城市对乡村的文化领导 
    第五节 政治、演剧与乡村社会日常生活 
    第三章 冬学民校与识字中的政治教育 
    第一节 让冬学运转起来:组织和保障问题 
    第二节 文化翻身与文化诉苦:上冬学的动力 
    第三节 冬学转民校:业余教育的常规化努力 
    第四节 所谓“冬学春节垮,民校不过夏” 
    第五节 作为政治传播渠道的冬学和民校 
    第四章 办报读报与文字媒介的接触和使用 
    第一节 基层组织与报纸在乡村社会的发行 
    第二节 通讯与读报:从双向交流到单向传播 
    第三节 黑板报:从群众的媒体到党的“机关报” 
    第四节 大字报:从批评干部到实行农民自我教育 
    第五节 农民群体的文字信息接受与文字表达 
    第五章 广播电影与视听中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节 收音网建设与收音机的导向性配置 
    第二节 有线广播网:乡村社会的“神经系统” 
    第三节 电影放映:乡村社会中的影像传播 
    第四节 农民群体的视听媒体接触与政治想象 
    第六章 作为媒介系统的政治传播网络 
    第一节 组织:传播网络的控制者和维护者 
    第二节 传播网络中的组织传播及其他传播类型 
    第三节 传播网络中的媒介及其传播内容 
    第四节 传播网络的性质、特征和基本功能 
    第七章 政治传播网络与乡村社会变迁 
    第一节 传播网络教育农民的媒介机制和策略 
    第二节 顺从与抵制:农民群体对传播的反应 
    第三节 传播网络与乡村“社会团结”的实现 
    第四节 乡村社会对传播网络的建构及传播网络的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实现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教育农民是一个关键因素。《教育农民:浙东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传播(1949-1962)》从政治传播视角对这一命题展开研究,颇具学术价值。《教育农民:浙东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传播(1949-1962)》以浙东乡村地区为对象,考察其1949—1962年间的政治传播网络,以此窥视政治传播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关系。《教育农民:浙东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传播(1949-1962)》重点探讨了四个主题:戏剧展演与日常生活的革命化、冬学民校与识字中的政治教育、办报读报与文字媒介的接触和使用、广播电影与视听中的社会主义改造,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论据和中肯到位的分析。
  • 作者简介:
      夏泽祥,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近年来,学术研究集中于宪法未列举权利条款,已出版专著《美国宪法第九修正案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发表相关论文4篇,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美国宪法保留权利条款的实施方式对我国的启示”即将结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宪法人权条款的效力机制研究”的研究工作。
  •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政治传播的动因和基础 
    第一节 农村集体化方向与教育农民的既定任务 
    第二节 政治传播的基础:两种乡村传播传统 
    第二章 戏剧展演与日常生活的革命化 
    第一节 对乡村做戏和流动性旧戏班的管控 
    第二节 农村剧团与执政党在乡村的中心工作 
    第三节 农村剧团的两种偏向及其纠正 
    第四节 送戏下乡:城市对乡村的文化领导 
    第五节 政治、演剧与乡村社会日常生活 
    第三章 冬学民校与识字中的政治教育 
    第一节 让冬学运转起来:组织和保障问题 
    第二节 文化翻身与文化诉苦:上冬学的动力 
    第三节 冬学转民校:业余教育的常规化努力 
    第四节 所谓“冬学春节垮,民校不过夏” 
    第五节 作为政治传播渠道的冬学和民校 
    第四章 办报读报与文字媒介的接触和使用 
    第一节 基层组织与报纸在乡村社会的发行 
    第二节 通讯与读报:从双向交流到单向传播 
    第三节 黑板报:从群众的媒体到党的“机关报” 
    第四节 大字报:从批评干部到实行农民自我教育 
    第五节 农民群体的文字信息接受与文字表达 
    第五章 广播电影与视听中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节 收音网建设与收音机的导向性配置 
    第二节 有线广播网:乡村社会的“神经系统” 
    第三节 电影放映:乡村社会中的影像传播 
    第四节 农民群体的视听媒体接触与政治想象 
    第六章 作为媒介系统的政治传播网络 
    第一节 组织:传播网络的控制者和维护者 
    第二节 传播网络中的组织传播及其他传播类型 
    第三节 传播网络中的媒介及其传播内容 
    第四节 传播网络的性质、特征和基本功能 
    第七章 政治传播网络与乡村社会变迁 
    第一节 传播网络教育农民的媒介机制和策略 
    第二节 顺从与抵制:农民群体对传播的反应 
    第三节 传播网络与乡村“社会团结”的实现 
    第四节 乡村社会对传播网络的建构及传播网络的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教育农民:浙东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传播(1949-1962)
教育路上的思与行
秦和 著
教育农民:浙东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传播(1949-1962)
教育:师生共同追寻生命的真谛
王俭
教育农民:浙东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传播(1949-1962)
教育写作:从教改实践走向成果表达 大夏书系
颜莹
教育农民:浙东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传播(1949-1962)
教育的时空漫游——博物馆文化课程建设与实践
彭学明
教育农民:浙东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传播(1949-1962)
教育学院的困扰(教师教育哲学译丛)
(美)戴维·F.拉巴里
教育农民:浙东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传播(1949-1962)
教育与激情:社会转型背景下县城高中教师情感能量研究
胡鹏辉
教育农民:浙东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传播(1949-1962)
教育政策与法规(修订版)
苏艳霞 孟宪景 贾晓静
教育农民:浙东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传播(1949-1962)
教育心理学
刘儒德
教育农民:浙东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传播(1949-1962)
教育人类学
凯瑟琳·安德森-莱维特
教育农民:浙东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传播(1949-1962)
教育质性研究方法
朱恬恬
教育农民:浙东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传播(1949-1962)
教育法导读
唐之享
教育农民:浙东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传播(1949-1962)
教育信息化政策和总体规划论纲
苗逢春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