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的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研究

基于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的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4-01
版次: 1
ISBN: 9787514145144
定价: 4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74页
字数: 20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经济
6人买过
  •   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作为独特的创新单元,城市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实现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而城市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判断一个城市是否成为创新型城市的根本标准。
      现有城市创新能力的研究文献,主要侧重于讨论科技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方式及影响强度。然而,伴随着21世纪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文化创意作为一种全新要素,已深入渗透到城市创新和城市经济发展之中。文化创意对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问题引发了笔者的研究兴趣。文化创意能否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文化创意在城市创新系统中发挥着哪些独特的作用机理?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是否能发挥出协同效应,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机理与路径是什么?适合我国城市创新现状的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模式有哪些?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对于进一步支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寻求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国家的有效路径,以及转变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基于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的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研究》以熊彼特创新理论、近年来迅速复兴的演化经济学以及产业经济学等理论为依据,阐释文化创意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微观和中观机理,深入分析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机理和路径,然后分别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提出的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提升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机理进行实证检验和路径分析,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论,结合我国国情提出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相关政策建议,进而探索适合我国城市创新实践的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模式。
      《基于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的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研究》的工作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跳出了新古典经济学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利益最大化思维模式,在演化经济学理论框架下,提出了文化创意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创生一采用一保持”三阶段动态微观机理,并在产业经济学分析框架下,提出了文化创意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创意服务、融合带动、知识溢出和消费驱动中观机理。
      第二,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本质上是一种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机制,因而是“超越了普通产业的产业”的观点。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提供、产值贡献、就业提供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层面,更重要的是作为文化创意和城市软创新的重要产业载体,成为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全新手段和重要抓手。这一结论对于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产业地位,进一步大力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及探寻提升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新途径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将文化创意因素弓I入城市创新系统,从而将城市创新的内涵由单一的城市科技创新,扩展到城市科技创新和城市软创新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阐释了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因子分析方法,科学全面地对我国主要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和排名,验证了文化创意及其与科技融合对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第四,基于城市科技创新主体和城市软创新主体,以及城市科技创新资源和城市文化创意资源等基本城市创新要素,构建了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提升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结构模型。通过对该结构模型进行路径分析,厘清了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明确了各条路径对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强度,证明了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是提升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
      最后,依据对文化创意及其与科技融合的机理进行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提升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以及服务于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模式。
      该政策建议和融合模式,为我国寻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有效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   杨秀云,女,1968年8月出生,陕西澄城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产业与贸易经济系主任,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事受者,中国1二业经济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产业经济、产业分析和公司战略研究。2002年、2009年曾在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2006年11月一2007年11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做博士后。先后在《经济学家》、《经济管理》、《经济科学》、JournalofAirTransportManagement,JournalofAccounting&Economics,EastAsianPolicy,EnergyProcedia等SSCI、CSSCI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
      郭永,男,1978年5月出生,陕西三原人,经济学博士,曾任教于西安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现就职于华夏银行西安分行。于2009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创意及新兴产业金融创新,2011年2月-2012年2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学习,2013年6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当代经济科学》、《产业经济研究》、《亚太经济》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博士基金1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或参编教材8部。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现实背景
    1.1.2理论背景
    1.2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2.1研究目标
    1.2.2研究意义
    1.3研究方法
    1.4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研究内容
    1.4.2技术路线
    1.5关键概念界定
    1.5.1城市创新概念
    1.5.2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2文献综述
    2.1基于科技创新视角的城市创新文献综述
    2.1.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1.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1.3简要评述
    2.2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城市创新文献综述
    2.2.1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性研究
    2.2.2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
    2.2.3简要评述
    2.3本章小结

    3文化创意及其与科技融合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机理分析
    3.1文化创意在我国城市创新历程中的地位演变
    3.1.1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探索阶段
    3.1.2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试点扩大阶段
    3.2城市创新系统重构
    3.3文化创意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机理
    3.3.1微观机理
    3.3.2中观机理
    3.4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机理
    3.4.1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狭义机理
    3.4.2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广义机理
    3.5本章小结

    4我国城市创新能力主因子分析
    4.1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测度理论模型构建
    4.1.1城市创意指数研究概述
    4.1.2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测度理论模型
    4.2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4.2.1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2.2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测度指标初选
    4.2.3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修正
    4.3我国城市创新能力主因子分析
    4.3.1样本选择与数据选取
    4.3.2分析方法选取
    4.3.3主因子分析
    4.4实证结果分析
    4.5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模拟仿真
    4.6本章小结

    5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提升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路径分析
    5.1研究方法选择
    5.1.1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与主因子分析方法的互补性
    5.1.2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比多元回归方法的优越性
    5.2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原理
    5.3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路径分析
    5.3.1结构模型构建
    5.3.2变量、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3数据标准化及信度效度检验
    5.3.4模型拟合
    5.3.5路径分析
    5.4实证结果分析
    5.4.1内生变量影响强度分析
    5.4.2文化创意及其与科技融合提升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强度分析
    5.5本章小结

    6基于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的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思路
    6.1“昆士兰模式”的经验
    6.1.1CIP的科技与创意主体融合效应
    6.1.2CIP的创意溢出效应
    6.1.3CIP的科技文化协同效应
    6.2研究结果的政策启示
    6.2.1树立“双轮驱动”理念,由“创新城市”向“创意城市”转变
    6.2.2深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加大支持力度
    6.2.3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和壮大我国城市创意阶层
    6.2.4挖掘城市文化创意资源,完善城市文化制度
    6.2.5发挥集群协同效应,优化科技与文化融合空间平台
    6.3服务于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模式
    6.3.1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创意发展
    6.3.2以文化创意带动科技创新发展
    6.4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主要研究结论
    7.2主要创新点
    7.3研究的不足之处
    7.4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作为独特的创新单元,城市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实现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而城市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判断一个城市是否成为创新型城市的根本标准。
      现有城市创新能力的研究文献,主要侧重于讨论科技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方式及影响强度。然而,伴随着21世纪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文化创意作为一种全新要素,已深入渗透到城市创新和城市经济发展之中。文化创意对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问题引发了笔者的研究兴趣。文化创意能否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文化创意在城市创新系统中发挥着哪些独特的作用机理?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是否能发挥出协同效应,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机理与路径是什么?适合我国城市创新现状的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模式有哪些?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对于进一步支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寻求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国家的有效路径,以及转变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基于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的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研究》以熊彼特创新理论、近年来迅速复兴的演化经济学以及产业经济学等理论为依据,阐释文化创意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微观和中观机理,深入分析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机理和路径,然后分别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提出的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提升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机理进行实证检验和路径分析,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论,结合我国国情提出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相关政策建议,进而探索适合我国城市创新实践的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模式。
      《基于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的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研究》的工作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跳出了新古典经济学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利益最大化思维模式,在演化经济学理论框架下,提出了文化创意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创生一采用一保持”三阶段动态微观机理,并在产业经济学分析框架下,提出了文化创意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创意服务、融合带动、知识溢出和消费驱动中观机理。
      第二,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本质上是一种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机制,因而是“超越了普通产业的产业”的观点。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提供、产值贡献、就业提供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层面,更重要的是作为文化创意和城市软创新的重要产业载体,成为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全新手段和重要抓手。这一结论对于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产业地位,进一步大力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及探寻提升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新途径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将文化创意因素弓I入城市创新系统,从而将城市创新的内涵由单一的城市科技创新,扩展到城市科技创新和城市软创新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阐释了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因子分析方法,科学全面地对我国主要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和排名,验证了文化创意及其与科技融合对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第四,基于城市科技创新主体和城市软创新主体,以及城市科技创新资源和城市文化创意资源等基本城市创新要素,构建了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提升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结构模型。通过对该结构模型进行路径分析,厘清了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明确了各条路径对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强度,证明了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是提升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
      最后,依据对文化创意及其与科技融合的机理进行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提升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以及服务于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模式。
      该政策建议和融合模式,为我国寻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有效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
  • 作者简介:
      杨秀云,女,1968年8月出生,陕西澄城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产业与贸易经济系主任,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事受者,中国1二业经济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产业经济、产业分析和公司战略研究。2002年、2009年曾在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2006年11月一2007年11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做博士后。先后在《经济学家》、《经济管理》、《经济科学》、JournalofAirTransportManagement,JournalofAccounting&Economics,EastAsianPolicy,EnergyProcedia等SSCI、CSSCI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
      郭永,男,1978年5月出生,陕西三原人,经济学博士,曾任教于西安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现就职于华夏银行西安分行。于2009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创意及新兴产业金融创新,2011年2月-2012年2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学习,2013年6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当代经济科学》、《产业经济研究》、《亚太经济》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博士基金1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或参编教材8部。
  • 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现实背景
    1.1.2理论背景
    1.2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2.1研究目标
    1.2.2研究意义
    1.3研究方法
    1.4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研究内容
    1.4.2技术路线
    1.5关键概念界定
    1.5.1城市创新概念
    1.5.2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2文献综述
    2.1基于科技创新视角的城市创新文献综述
    2.1.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1.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1.3简要评述
    2.2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城市创新文献综述
    2.2.1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性研究
    2.2.2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
    2.2.3简要评述
    2.3本章小结

    3文化创意及其与科技融合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机理分析
    3.1文化创意在我国城市创新历程中的地位演变
    3.1.1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探索阶段
    3.1.2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试点扩大阶段
    3.2城市创新系统重构
    3.3文化创意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机理
    3.3.1微观机理
    3.3.2中观机理
    3.4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机理
    3.4.1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狭义机理
    3.4.2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广义机理
    3.5本章小结

    4我国城市创新能力主因子分析
    4.1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测度理论模型构建
    4.1.1城市创意指数研究概述
    4.1.2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测度理论模型
    4.2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4.2.1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2.2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测度指标初选
    4.2.3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修正
    4.3我国城市创新能力主因子分析
    4.3.1样本选择与数据选取
    4.3.2分析方法选取
    4.3.3主因子分析
    4.4实证结果分析
    4.5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模拟仿真
    4.6本章小结

    5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提升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路径分析
    5.1研究方法选择
    5.1.1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与主因子分析方法的互补性
    5.1.2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比多元回归方法的优越性
    5.2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原理
    5.3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路径分析
    5.3.1结构模型构建
    5.3.2变量、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3数据标准化及信度效度检验
    5.3.4模型拟合
    5.3.5路径分析
    5.4实证结果分析
    5.4.1内生变量影响强度分析
    5.4.2文化创意及其与科技融合提升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强度分析
    5.5本章小结

    6基于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的我国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思路
    6.1“昆士兰模式”的经验
    6.1.1CIP的科技与创意主体融合效应
    6.1.2CIP的创意溢出效应
    6.1.3CIP的科技文化协同效应
    6.2研究结果的政策启示
    6.2.1树立“双轮驱动”理念,由“创新城市”向“创意城市”转变
    6.2.2深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加大支持力度
    6.2.3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和壮大我国城市创意阶层
    6.2.4挖掘城市文化创意资源,完善城市文化制度
    6.2.5发挥集群协同效应,优化科技与文化融合空间平台
    6.3服务于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模式
    6.3.1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创意发展
    6.3.2以文化创意带动科技创新发展
    6.4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主要研究结论
    7.2主要创新点
    7.3研究的不足之处
    7.4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