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中国美学

庄子与中国美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2007-02
版次: 1
ISBN: 9787806657737
定价: 2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30页
字数: 280千字
分类: 哲学心理学
22人买过
  • 本书为《儒道佛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丛书之一。这本著作初版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是国内最早全面、系统、深入探讨佛教、庄子与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关系的专著之一,出版近二十年来受到学术界很好评价,多次获得学术奖励。此次经过修订重版,既记载了我们探讨这一论题的历史足迹,也力图把作者*的相关思考通过修订体现出来,整合出代表作者到目前为止最高水平的相关论题著作。作者对庄子美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影响,理解得较切实际,论述中进行了中西比较,文论与画论等结合,大量吸收了港、台有关研究成果,而又不乏已见,是作者一本成功的处女作。 刘绍瑾,1962年生,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3年毕业并进入该校研究生院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进入暨南大学任教,1998年获暨南大学文艺学专业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出版《庄子与中国文艺美学》、《复古与 序(曹础基)

    走出困境(代绪言)

    第一章 庄之所以为庄

      一 庄子的艺术人生

      二 庄、老异同

      三 庄子与《庄子》

    第二章 从“忘”到“游”——庄子哲学的美学色彩

      一 “累”与“德”、“人间世”与“无何有之乡”

      二 从“忘”到“游”

      三 庄子的直觉主义纯艺术精神

      四 纯艺术论:庄子与克罗齐

      五 庄子——叔本华——王国维

    第三章 “自然全美”——“以物观物”的审美感应方式

      一 “全”与“亏”的矛盾,自然全美的含义

      二 “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之不同

      三 “以物观物”与中国艺术的境界

      四 “直寻”、“现量”、“不隔”

      五 “以物观物”的自然美学与西方现象学美学的汇通

      六 庄子复元古思想的重新认识

    第四章 “无言”、“忘言”——传达与意味矛盾的发现

      一 庄子的言意论辨析

      二 庄子言意论的美学意义

      三 媒介:诗与画的异同

      四 庄子的传道之“言”

      五 从庄子的言意论到魏晋“言、意之辨”

    第五章 “虚静”——一个深刻的艺术创作心理学命题

      一 从“神妙化境”的技艺创造说起

      二 庄子的“虚静”观与中国艺术创作心理学

      三 《庄子》中谈艺寓言的特殊意义

    第六章 去“迹”返“真”——“真美”思想和“缘情”理论的源头

      一 “真”与“迹”的矛盾

      二 从人性之“真”到艺术审美趣味之“真”

      三 真与善的对立,“缘情”说的萌芽 

      四 反拟古主义,艺术的百花齐放

    第七章 苦闷的象征

      一 道是无情却有情

      二 时间与存在、死亡与自由

      三 庄子愤世——悲世——虚无之情的历史评价

      四 历史的回声:庄子之情的影响

      五 庄、儒、屈哀怨之情的比较

    第八章 庄子与浪漫主义

      一 对一种流行观念的批判

      二 中国艺术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审美特征

      三 庄子的浪漫主义及其中国特色

      四 庄、屈浪漫主义之比较

    附录 视界的大融合——论二十世纪的庄子美学研究

      叶维廉比较诗学中的庄子情结(刘绍瑾 佀同壮)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为《儒道佛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丛书之一。这本著作初版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是国内最早全面、系统、深入探讨佛教、庄子与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关系的专著之一,出版近二十年来受到学术界很好评价,多次获得学术奖励。此次经过修订重版,既记载了我们探讨这一论题的历史足迹,也力图把作者*的相关思考通过修订体现出来,整合出代表作者到目前为止最高水平的相关论题著作。作者对庄子美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影响,理解得较切实际,论述中进行了中西比较,文论与画论等结合,大量吸收了港、台有关研究成果,而又不乏已见,是作者一本成功的处女作。
  • 作者简介:
    刘绍瑾,1962年生,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3年毕业并进入该校研究生院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进入暨南大学任教,1998年获暨南大学文艺学专业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出版《庄子与中国文艺美学》、《复古与
  • 目录:
    序(曹础基)

    走出困境(代绪言)

    第一章 庄之所以为庄

      一 庄子的艺术人生

      二 庄、老异同

      三 庄子与《庄子》

    第二章 从“忘”到“游”——庄子哲学的美学色彩

      一 “累”与“德”、“人间世”与“无何有之乡”

      二 从“忘”到“游”

      三 庄子的直觉主义纯艺术精神

      四 纯艺术论:庄子与克罗齐

      五 庄子——叔本华——王国维

    第三章 “自然全美”——“以物观物”的审美感应方式

      一 “全”与“亏”的矛盾,自然全美的含义

      二 “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之不同

      三 “以物观物”与中国艺术的境界

      四 “直寻”、“现量”、“不隔”

      五 “以物观物”的自然美学与西方现象学美学的汇通

      六 庄子复元古思想的重新认识

    第四章 “无言”、“忘言”——传达与意味矛盾的发现

      一 庄子的言意论辨析

      二 庄子言意论的美学意义

      三 媒介:诗与画的异同

      四 庄子的传道之“言”

      五 从庄子的言意论到魏晋“言、意之辨”

    第五章 “虚静”——一个深刻的艺术创作心理学命题

      一 从“神妙化境”的技艺创造说起

      二 庄子的“虚静”观与中国艺术创作心理学

      三 《庄子》中谈艺寓言的特殊意义

    第六章 去“迹”返“真”——“真美”思想和“缘情”理论的源头

      一 “真”与“迹”的矛盾

      二 从人性之“真”到艺术审美趣味之“真”

      三 真与善的对立,“缘情”说的萌芽 

      四 反拟古主义,艺术的百花齐放

    第七章 苦闷的象征

      一 道是无情却有情

      二 时间与存在、死亡与自由

      三 庄子愤世——悲世——虚无之情的历史评价

      四 历史的回声:庄子之情的影响

      五 庄、儒、屈哀怨之情的比较

    第八章 庄子与浪漫主义

      一 对一种流行观念的批判

      二 中国艺术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审美特征

      三 庄子的浪漫主义及其中国特色

      四 庄、屈浪漫主义之比较

    附录 视界的大融合——论二十世纪的庄子美学研究

      叶维廉比较诗学中的庄子情结(刘绍瑾 佀同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庄子与中国美学
庄子美学视域下黑白线描插画创作研究
张春艳 著
庄子与中国美学
庄子随文译注同游
蓝锡琦
庄子与中国美学
庄子本原
黄瑞云
庄子与中国美学
庄子(精装版)
高竞艳
庄子与中国美学
庄子(音视频普及版)
庄子
庄子与中国美学
庄子——大中华文库(汉语-土耳其语对照)(套装全二册)
陈鼓应 译
庄子与中国美学
庄子全译
(战国)庄周
庄子与中国美学
庄子
梁国典 主编
庄子与中国美学
庄子:迈向超俗之境
[日]蜂屋邦夫 著;张谷 译
庄子与中国美学
庄子鬳斋口义校注(上下册)(庄子集成)
(宋)林希逸 撰,周启成 校注
庄子与中国美学
庄子给孩子讲童话绘本 拼音版
绘时光
庄子与中国美学
庄子校释及研究(全3册)
聂中庆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庄子与中国美学
道家思想与中国现代美学
刘绍瑾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