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2-05
版次: 1
ISBN: 9787516108833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85页
字数: 280千字
分类: 文学
12人买过
  •   中国新文学是“深受了日本的洗礼”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牛成与发展也便同日本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探究“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关系,主要是透过以留日作家为主体的中国新文学作家,从日本获得新文学思潮“体验”,并通过日本这个“中介”接受世界文学新潮,进一步研究“日本体验”在建构中国新文学思潮中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审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文学思潮,诸如个性主义思潮、现实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思潮等,其接受源头几乎都出自日本,对此种“跟进式”的借鉴接受态势的研究,当有助于对中国新文学的“发生”特点与其后来走向的认知:而日本文学思潮也并非尽善尽美,某些思潮还有严重缺陷,不加分析引入,也会产生负面效应,因而还必须就近现代日本多种文学思潮对我国新文学所产生的正负效应作出科学分析与评价。这对于有效总结新文学接受外来经验,深化对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认识,是不无意义的。   徐美燕,1975年生,浙江永康人。2003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任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长、社科联副主席,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浙江省高校教坛新秀。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天津社会科学》、《学术界》、《浙江社会科学》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厅级科研课题研究11项。曾主编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高职写作》、出版专著《以就业为导向高职人才培养研究》。 引论

    第一章 中国新文学背景下的日本文学思潮接受

    一 中国近现代“留日潮”形成的历史动因

    二 日本文学新潮与中国文学变革诉求的契合

    三 留日作家对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学意义

    四 中国新文学接受日本文学思潮的阶段性呈现

    第二章 “日本体验”与个性主义思潮的吸纳

    一 近代启蒙思潮与“人的意识”的自觉

    二 日本白桦派与周氏兄弟的“人的文学”

    三 周作人“性爱论”的引入与个性解放的突破

    四 创造社作家接受个性主义思潮的强势凸显

    五 “日本体验”之于个性主义文学思潮的意义

    第三章 现实主义思潮的全面影响与接受效应

    一 接受日本现实主义思潮的一般形态

    二 引进“新写实主义”理论产生的变异

    三 左翼思潮和无产阶级文学输入的主渠道

    四 日本左翼思潮对中国左翼文学产生的正负面效应

    五 独特形态:胡风主观现实主义的日本来源

    第四章 浪漫主义思潮的接受视角与发展趋向

    一 新文学“前夜”的期从日本引入浪漫元素

    二 接受视角:对日本浪漫文学渗透社会意识的认同

    三 同步趋向:文化同源的“泛神论”思想的移植

    四 创造社作家对“五四”浪漫文学的强力推动

    五 “自叙传”小说的直接借鉴:“私小说”

    第五章 现代主义思潮的时断时续的影响

    一 引进新浪漫主义:中国现代主义的最初接受源之一

    二 “日本体验”与引入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三 30年代:日本新感觉主义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四 日本新感觉派对中国现代主义创作潮的推动

    第六章 借鉴日本文学思潮若干问题的反思

    一 重视借鉴关系: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重要接受源

    二 日本作为西方文学思潮“中介站”的作用与意义

    三 借鉴日本文学思潮:接受中的选择、差异与超越

    四 揭示日本影响的正负面效应对于中国新文学的意义

    结语 借鉴外来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思考

    一 文化的多维性与中国文学发展多样文化选择的必要性

    二 吸纳外来文学思潮与尊重自身文学个性、优势的结合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中国新文学是“深受了日本的洗礼”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牛成与发展也便同日本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探究“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关系,主要是透过以留日作家为主体的中国新文学作家,从日本获得新文学思潮“体验”,并通过日本这个“中介”接受世界文学新潮,进一步研究“日本体验”在建构中国新文学思潮中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审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文学思潮,诸如个性主义思潮、现实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思潮等,其接受源头几乎都出自日本,对此种“跟进式”的借鉴接受态势的研究,当有助于对中国新文学的“发生”特点与其后来走向的认知:而日本文学思潮也并非尽善尽美,某些思潮还有严重缺陷,不加分析引入,也会产生负面效应,因而还必须就近现代日本多种文学思潮对我国新文学所产生的正负效应作出科学分析与评价。这对于有效总结新文学接受外来经验,深化对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认识,是不无意义的。
  • 作者简介:
      徐美燕,1975年生,浙江永康人。2003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任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长、社科联副主席,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浙江省高校教坛新秀。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天津社会科学》、《学术界》、《浙江社会科学》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厅级科研课题研究11项。曾主编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高职写作》、出版专著《以就业为导向高职人才培养研究》。
  •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中国新文学背景下的日本文学思潮接受

    一 中国近现代“留日潮”形成的历史动因

    二 日本文学新潮与中国文学变革诉求的契合

    三 留日作家对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学意义

    四 中国新文学接受日本文学思潮的阶段性呈现

    第二章 “日本体验”与个性主义思潮的吸纳

    一 近代启蒙思潮与“人的意识”的自觉

    二 日本白桦派与周氏兄弟的“人的文学”

    三 周作人“性爱论”的引入与个性解放的突破

    四 创造社作家接受个性主义思潮的强势凸显

    五 “日本体验”之于个性主义文学思潮的意义

    第三章 现实主义思潮的全面影响与接受效应

    一 接受日本现实主义思潮的一般形态

    二 引进“新写实主义”理论产生的变异

    三 左翼思潮和无产阶级文学输入的主渠道

    四 日本左翼思潮对中国左翼文学产生的正负面效应

    五 独特形态:胡风主观现实主义的日本来源

    第四章 浪漫主义思潮的接受视角与发展趋向

    一 新文学“前夜”的期从日本引入浪漫元素

    二 接受视角:对日本浪漫文学渗透社会意识的认同

    三 同步趋向:文化同源的“泛神论”思想的移植

    四 创造社作家对“五四”浪漫文学的强力推动

    五 “自叙传”小说的直接借鉴:“私小说”

    第五章 现代主义思潮的时断时续的影响

    一 引进新浪漫主义:中国现代主义的最初接受源之一

    二 “日本体验”与引入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三 30年代:日本新感觉主义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四 日本新感觉派对中国现代主义创作潮的推动

    第六章 借鉴日本文学思潮若干问题的反思

    一 重视借鉴关系: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重要接受源

    二 日本作为西方文学思潮“中介站”的作用与意义

    三 借鉴日本文学思潮:接受中的选择、差异与超越

    四 揭示日本影响的正负面效应对于中国新文学的意义

    结语 借鉴外来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思考

    一 文化的多维性与中国文学发展多样文化选择的必要性

    二 吸纳外来文学思潮与尊重自身文学个性、优势的结合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社会工作实务
徐美燕、董海宁、张鸣宇 编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习题集
徐美燕 主编;李永峰;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