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心理成长丛书(万千教育)

教师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心理成长丛书(万千教育)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8-10
版次: 1
ISBN: 9787501966110
定价: 2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61页
字数: 202千字
分类: 哲学心理学
14人买过
  • 和谐校园是文明、向上、创新的校园,是宽松、协调、包容的校园,也是师生员工工作的乐园、生活的家园和精神的花园。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和谐是关键。
      
      
      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条件。同时,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利于营造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习环境。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高校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层之间、教职工之间、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管理者的一言一行,教师的一举一动,服务人员的举手投足,都会给可塑性很强的青年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言教不如身教”。为此,高校应当努力营造管理者关心体贴师生员工、师生员工拥护支持管理、教师尽责尽力、管理人员热忱服务、学生勤奋好学、全校上下团结祥和的和谐氛围。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和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教师是科学知识的开拓者,是知识和智慧的引渡者,是学生成才的领路人,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导作用。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服务对象,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体作用。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以理服人,取信于人,做学生的表率,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和谐的群体内部关系需要广大师生员工以真诚、尊重、宽容、互助为原则,构建生活和谐、工作和谐、学习和谐、心理和谐的同事和同学关系。 佐斌,1966年生,湖北省仙桃市人。获华中师范大学学士、浙江大学硕士、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系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心 第一章  和谐:教师的关系取向

     第一节  教师人际关系的传统与现实

     第二节  教师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第三节  教师的人际和谐与教育事业发展

    第二章  关系中人:教师的人际网络

     第一节  人际关系网络的理论

     第二节  教师人际关系网络的现况分析

     第三节  教师人际关系网络的管理

    第三章  人际关系质量评估

     第一节  人际关系满意感

     第二节  人际幸福感和教育幸福感

     第三节  人际信任

     第四节  社会支持

     第五节  人际焦虑

    第四章  师生互动

     第一节  师生关系及其现状

     第二节  师生关系的维护和改善

     第三节  课堂师生互动

     第四节  师生互动的策略

    第五章  同事交往

     第一节  教师是集体中的一员

     第二节  教师间的交往

     第三节  教师和学校领导者的关系

     第四节  教师群体的心理与行为

    第六章  家人关系

     第一节  家庭中的教师

     第二节  教师与父母的关系

     第三节  教师的爱情与婚姻

     第四节  教师与自己孩子的关系

     第五节  教师的工作与家庭

    第七章  人际知觉和归因

     第一节  教师的自我认知

     第二节  教师的人际认知

     第三节  教师的印象形成和管理

     第四节  教师的人际行为归因

    第八章  人际信任与友谊

     第一节  人际信任的内涵

     第二节  教师人际信任的内容及作用

     第三节  影响教师人际信任的因素

     第四节  朋友:教师的友谊

    第九章  人际交流与沟通

     第一节  人际交往与人际吸引

     第二节  教师的交往行为风格

     第三节  教师人际沟通的艺术

    第十章  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提高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稳定性和变动性

     第二节  教师人际交往能力及培养

     第三节  消极关系的改善

     第四节  积极关系的维持和发展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和谐校园是文明、向上、创新的校园,是宽松、协调、包容的校园,也是师生员工工作的乐园、生活的家园和精神的花园。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和谐是关键。
      
      
      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条件。同时,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利于营造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习环境。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高校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层之间、教职工之间、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管理者的一言一行,教师的一举一动,服务人员的举手投足,都会给可塑性很强的青年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言教不如身教”。为此,高校应当努力营造管理者关心体贴师生员工、师生员工拥护支持管理、教师尽责尽力、管理人员热忱服务、学生勤奋好学、全校上下团结祥和的和谐氛围。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和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教师是科学知识的开拓者,是知识和智慧的引渡者,是学生成才的领路人,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导作用。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服务对象,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体作用。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以理服人,取信于人,做学生的表率,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和谐的群体内部关系需要广大师生员工以真诚、尊重、宽容、互助为原则,构建生活和谐、工作和谐、学习和谐、心理和谐的同事和同学关系。
  • 作者简介:
    佐斌,1966年生,湖北省仙桃市人。获华中师范大学学士、浙江大学硕士、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系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心
  • 目录:
    第一章  和谐:教师的关系取向

     第一节  教师人际关系的传统与现实

     第二节  教师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第三节  教师的人际和谐与教育事业发展

    第二章  关系中人:教师的人际网络

     第一节  人际关系网络的理论

     第二节  教师人际关系网络的现况分析

     第三节  教师人际关系网络的管理

    第三章  人际关系质量评估

     第一节  人际关系满意感

     第二节  人际幸福感和教育幸福感

     第三节  人际信任

     第四节  社会支持

     第五节  人际焦虑

    第四章  师生互动

     第一节  师生关系及其现状

     第二节  师生关系的维护和改善

     第三节  课堂师生互动

     第四节  师生互动的策略

    第五章  同事交往

     第一节  教师是集体中的一员

     第二节  教师间的交往

     第三节  教师和学校领导者的关系

     第四节  教师群体的心理与行为

    第六章  家人关系

     第一节  家庭中的教师

     第二节  教师与父母的关系

     第三节  教师的爱情与婚姻

     第四节  教师与自己孩子的关系

     第五节  教师的工作与家庭

    第七章  人际知觉和归因

     第一节  教师的自我认知

     第二节  教师的人际认知

     第三节  教师的印象形成和管理

     第四节  教师的人际行为归因

    第八章  人际信任与友谊

     第一节  人际信任的内涵

     第二节  教师人际信任的内容及作用

     第三节  影响教师人际信任的因素

     第四节  朋友:教师的友谊

    第九章  人际交流与沟通

     第一节  人际交往与人际吸引

     第二节  教师的交往行为风格

     第三节  教师人际沟通的艺术

    第十章  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提高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稳定性和变动性

     第二节  教师人际交往能力及培养

     第三节  消极关系的改善

     第四节  积极关系的维持和发展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