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镜: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1919-1991)

史镜: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1919-1991)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1-05
版次: 1
ISBN: 9787500498292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其他
页数: 278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政治
22人买过
  • 《史镜: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1919-1991)》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研究国际共运史基本原则。《史镜: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1919-1991)》纵览世界风云变幻,根据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相关历史发展脉络,以时间为经,以事态为纬,从纵横捭阖、大破大立的大国战略、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三大方面入手,描述包括苏中两国在内的20世纪世界大国关系历史演化过程。这对于我们今天以史为镜、以人为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稳住阵脚、冷静观察,正确看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曲折发展过程,沉着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具有一定参考借鉴意义。 周文琪,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中共中央党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1980年10—11月曾先后在安徽省委党校和湖北省委党校作过《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专题报告;1981年6月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以后,原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即以《理论资料》(1982年1月)专刊全文发表了上述报告。
    从1982年至2002年的20年间,在持续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出版过《特殊而复杂的课题——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编年史(1919—1991)》(约50余万字)和《谁主沉浮……毛泽东与共产国际》等专善同时参与和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课题《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的撰稿并任副主编在此基础上与有关同志合作,为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编著《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纲》等。
    此外,围绕上述课题自1982年至2002年还先后在中央和省一级刊物上发表有关文章数十篇。
    近年来与有关同志合作,还著有《美国对华战略演变史研究》和《20世纪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 序
    前言
    一列宁亲手创建的共产国际
    (一)共产国际(第三国际)成立的一般概况
    (二)共产国际的反倾向斗争

    二共产国际初期(1919—1927)
    甲帮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一)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维经斯基、马林等先后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二)“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及其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三)建立民族革命统一战线,促进国共合作,是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一项战略决策和重大贡献
    乙推动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功过
    (一)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及失误
    (二)陈独秀和共产国际
    (三)共产国际初期,国际的集中制和中共要求独立自主的矛盾就已有显露

    三共产国际中期(1927.7—1935.7)
    (一)从“八七”会议到中共“六大”
    (二)共产国际“六大”和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
    (三)王明路线实质上就是国际路线
    (四)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
    (五)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与国内临时中央的关系
    (六)共产国际“七大”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七)共产国际中期,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失败的教训后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附:左尔格与中国革命——一个传奇人物

    四共产国际后期f1935—1943)
    (一)第二次王明路线和共产国际
    (二)苏德战争爆发前后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基本政策
    (三)共产国际、苏联帮助新疆盛世才建立统治权的实质
    (四)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的解散
    (五)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后期,中共既肯定国际的领导,又正确处理国际的错误指导和干涉,奉行独立自主路线
    附: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孙平)及其《延安日记》

    五斯大林晚年时期(1943—1953)
    (一)雅尔塔会议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二)拆运中国东北工业的战略意图
    (三)斯大林派米高扬密访西柏坡
    (四)刘少奇访苏和斯大林会谈,斯大林做自我批评
    (五)毛泽东首晤斯大林
    (六)斯大林与“抗美援朝”

    六赫鲁晓夫时期(1953.3—1964.10)
    (一)赫鲁晓夫上台初期,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示好(1953—1955)
    (二)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震惊世界——两国两党分歧渐次加深
    (三)波匈事件——苏共二十大后的震荡
    (四)1957年莫斯科会议
    (五)“长波电台”、“共同舰队”风波——中苏关系由好变坏的转折点
    (六)赫鲁晓夫对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说三道四
    (七)苏联单方面撕毁国防新技术协定
    (八)中苏分歧蔓延到对外战略方针上
    (九)从战略利益冲突到意识形态论争的四次交锋
    (十)空前激烈的两党公开论战,赫鲁晓夫下台

    七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0—1982.11)
    (一)勃列日涅夫上台,贯彻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
    (二)《评莫斯科三月会议》,中共拒绝出席苏共二十三大
    (三)苏方公然煽动颠覆毛泽东对中共的领导
    (四)中国反对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五)珍宝岛军事冲突
    (六)苏联企图战略包围中国
    (七)中国开始构思对苏反包围新战略
    (八)漫长而曲折的中苏谈判

    八戈尔巴乔夫时期(1985.3—1991)
    (一)从中苏关系有所改善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恢复正常化
    (二)戈尔巴乔夫变改革为改向——苏联解体

    九苏联共产党痛失执政地位的教训与启示
    (一)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三)必须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
    (四)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五)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六)苏共执政失败的教训还警示我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必须加强全党的团结,倍加珍视团结
    (七)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内容简介:
    《史镜: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1919-1991)》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研究国际共运史基本原则。《史镜: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1919-1991)》纵览世界风云变幻,根据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相关历史发展脉络,以时间为经,以事态为纬,从纵横捭阖、大破大立的大国战略、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三大方面入手,描述包括苏中两国在内的20世纪世界大国关系历史演化过程。这对于我们今天以史为镜、以人为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稳住阵脚、冷静观察,正确看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曲折发展过程,沉着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具有一定参考借鉴意义。
  • 作者简介:
    周文琪,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中共中央党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1980年10—11月曾先后在安徽省委党校和湖北省委党校作过《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专题报告;1981年6月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以后,原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即以《理论资料》(1982年1月)专刊全文发表了上述报告。
    从1982年至2002年的20年间,在持续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出版过《特殊而复杂的课题——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编年史(1919—1991)》(约50余万字)和《谁主沉浮……毛泽东与共产国际》等专善同时参与和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课题《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的撰稿并任副主编在此基础上与有关同志合作,为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编著《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纲》等。
    此外,围绕上述课题自1982年至2002年还先后在中央和省一级刊物上发表有关文章数十篇。
    近年来与有关同志合作,还著有《美国对华战略演变史研究》和《20世纪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
  • 目录:

    前言
    一列宁亲手创建的共产国际
    (一)共产国际(第三国际)成立的一般概况
    (二)共产国际的反倾向斗争

    二共产国际初期(1919—1927)
    甲帮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一)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维经斯基、马林等先后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二)“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及其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三)建立民族革命统一战线,促进国共合作,是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一项战略决策和重大贡献
    乙推动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功过
    (一)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及失误
    (二)陈独秀和共产国际
    (三)共产国际初期,国际的集中制和中共要求独立自主的矛盾就已有显露

    三共产国际中期(1927.7—1935.7)
    (一)从“八七”会议到中共“六大”
    (二)共产国际“六大”和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
    (三)王明路线实质上就是国际路线
    (四)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
    (五)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与国内临时中央的关系
    (六)共产国际“七大”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七)共产国际中期,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失败的教训后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附:左尔格与中国革命——一个传奇人物

    四共产国际后期f1935—1943)
    (一)第二次王明路线和共产国际
    (二)苏德战争爆发前后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基本政策
    (三)共产国际、苏联帮助新疆盛世才建立统治权的实质
    (四)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的解散
    (五)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后期,中共既肯定国际的领导,又正确处理国际的错误指导和干涉,奉行独立自主路线
    附: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孙平)及其《延安日记》

    五斯大林晚年时期(1943—1953)
    (一)雅尔塔会议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二)拆运中国东北工业的战略意图
    (三)斯大林派米高扬密访西柏坡
    (四)刘少奇访苏和斯大林会谈,斯大林做自我批评
    (五)毛泽东首晤斯大林
    (六)斯大林与“抗美援朝”

    六赫鲁晓夫时期(1953.3—1964.10)
    (一)赫鲁晓夫上台初期,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示好(1953—1955)
    (二)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震惊世界——两国两党分歧渐次加深
    (三)波匈事件——苏共二十大后的震荡
    (四)1957年莫斯科会议
    (五)“长波电台”、“共同舰队”风波——中苏关系由好变坏的转折点
    (六)赫鲁晓夫对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说三道四
    (七)苏联单方面撕毁国防新技术协定
    (八)中苏分歧蔓延到对外战略方针上
    (九)从战略利益冲突到意识形态论争的四次交锋
    (十)空前激烈的两党公开论战,赫鲁晓夫下台

    七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0—1982.11)
    (一)勃列日涅夫上台,贯彻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
    (二)《评莫斯科三月会议》,中共拒绝出席苏共二十三大
    (三)苏方公然煽动颠覆毛泽东对中共的领导
    (四)中国反对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五)珍宝岛军事冲突
    (六)苏联企图战略包围中国
    (七)中国开始构思对苏反包围新战略
    (八)漫长而曲折的中苏谈判

    八戈尔巴乔夫时期(1985.3—1991)
    (一)从中苏关系有所改善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恢复正常化
    (二)戈尔巴乔夫变改革为改向——苏联解体

    九苏联共产党痛失执政地位的教训与启示
    (一)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三)必须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
    (四)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五)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六)苏共执政失败的教训还警示我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必须加强全党的团结,倍加珍视团结
    (七)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史镜: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1919-1991)
史镜:大国忠魂
贺焕明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