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参与:场域视野下的观察

公共参与:场域视野下的观察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2010-10
版次: 1
ISBN: 9787100069588
定价: 2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45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政治
12人买过
  • 《公共参与:场域视野下的观察》以场域-惯习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研究市民的公共参与行为,更好地发掘影响公共参与的深层因素,从而为社会管理提供理论基础,进而通过为社会管理提供有意义的政策性建议,提升公共参与,推动社会管理向善治转型。《公共参与:场域视野下的观察》研究有三方面的启示:第一,反思重塑家文化,弘扬其利于参与的积极因子;第二,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推动家庭道德的社会化;第三,社区文化建设是推动公共参与的重要途径。 戴烽,中华人力资源研究总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心理学硕士,传播学学士。具有16年的高校教学经验,先后担任过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类课程的教学,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我国农民社会地位提升的传媒途径》、《电视传媒对农民政治生活影响的双重性分析》、《高等教育的“马太效应”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群体心理效应与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家空间——公共空间的起点》、《公共精神的人文视界》、《家文化视角下的公共参与》、《北京奥运的参与期待与“家文化”》等论文三十余篇;主持三项、参与十余项省级课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重点项目三项,担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韩国跨国移民的社区比较研究》第二主持人。 前言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奥运公共文明参与引发的思考
    第二节公共参与的概念及内涵
    第三节公共参与的理论范式
    第四节影响公共参与的现实因素分析
    一、个人因素
    二、社会环境因素
    第五节公共参与研究的文化走向

    第二章公共参与场域--解读公共参与问题的理论视角
    第一节场域的基本概念
    一、场域的概念
    二、场域的特征
    三、场域与资本
    四、场域与惯习
    五、实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二节公共参与场域
    一、公共参与及公共参与场域的基本含义
    二、公共参与场域的结构
    三、公共参与场域的运行逻辑
    第三节公共参与研究的思路及框架
    第四节研究设计
    一、调查总体与样本
    二、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三、问卷设计思路及问卷的演变
    四、研究方法的选取

    第三章家庭场域参与--封闭空间的责任取向参与
    第一节家庭场域及其性质
    一、家庭物理空间的封闭性
    二、家庭心理空间的情感性
    三、家庭行动空间的自利性
    第二节家庭场域公共参与的特点
    一、家庭场域中总体参与水平较高
    二,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的干预性参与高于自觉性参与
    第三节影响家庭场域公共参与的因素
    一、家庭公共卫生参与:父母教育、性别、婚姻影响
    二、家庭公共讨论参与:取决于家庭教育
    三、家庭公共秩序参与:与情感性因素、工具性因素、印象管理因素负相关
    四、家庭公共合作参与:重在诚信
    第四节相对封闭空间的责任取向参与
    一、对家庭场域的公共事务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
    二、当个人利益和家庭整体利益具有一致性时,人们的责任意识更强
    三、父母教育是影响人们家庭场域责任意识的重要因素
    四、人们在家庭场域的责任意识显示出一定的自主性
    第五节小结

    第四章社会场域参与--开放空间的道德取向参与
    笫一节社会场域及其理性选择
    一、社会物理空间的理性选择
    二、社会心理空间的理性选择
    三、社会行动空间的理性选择
    笫二节社会场域公共参与的特点
    第三节影响社会场域公共参与的因素
    一、社会公共卫生参与:家庭教育因素、惩罚性因素、道德感影响
    二、社会公共秩序参与:自我形象因素影响
    三、社会公共合作参与:诚信因素影响
    四、社会公共讨论参与:从众心理及利益因素影响
    第四节开放空间的道德取向参与
    一、社会公德影响公共卫生的自觉性参与
    二、职业道德影响公共卫生的干预性参与
    第五节小结

    第五章社区场域参与--过渡空间的身份取向参与
    第一节社区场域及其性质
    一、社区物理空问的过渡性
    二、社区心理空问的过渡性
    三、社区行动空间的过渡性
    第二节社区场域公共参与的特点
    一、社区场域公共参与具有过渡性
    二、社区场域的自觉性参与高于干预性参与
    第三节影响社区场域公共参与的因素
    一、社区公共卫生参与:父母的教育与道德感影响并重
    二、社区公共秩序参与:性别、年龄影响
    三、社区公共讨论参与:性别、年龄、邻里状况影响
    四、社区公共合作参与:情感影响
    第四节过渡空间的身份取向参与
    第五节小结

    第六章家庭、社区、社会场域公共参与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家庭、社区、社会场域公共参与的差异性
    第二节家庭、社区、社会场域公共参与的趋同性
    一、个体参与的趋同性
    二、参与逻辑的趋同性
    三、影响因素的趋同性
    第三节公共参与行为:场域与惯习的互构
    一、责任资本导致场域参与的差异性
    二、责任惯习导致场域参与的趋同性
    三、场域与惯习互构的公共参与行为
    笫四节小结

    第七章家文化与公共参与场域
    第一节家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一、家文化的内涵
    二、家文化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家文化与公共参与场域
    一、家文化对公共参与的影响
    二、家文化对公共参与场域结构的影响
    三、家文化对个体公共参与惯习的影响
    第三节家文化的现代转向
    一、家庭领域意识转向公民社会领域意识
    二、压抑自我的和谐意识转向自主的和谐意识
    三、等级性的权威意识转向平等的权威意识
    四、绝对的利他意识转向相对的利他意识
    第四节现代家文化视角下公共参与场域的构建
    一、增加社区公民参与网络,提升社区参与功能
    二、推进家文化转向,改善公共参与惯习
    余论
    附录1公共参与问卷调查
    附录2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公共参与:场域视野下的观察》以场域-惯习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研究市民的公共参与行为,更好地发掘影响公共参与的深层因素,从而为社会管理提供理论基础,进而通过为社会管理提供有意义的政策性建议,提升公共参与,推动社会管理向善治转型。《公共参与:场域视野下的观察》研究有三方面的启示:第一,反思重塑家文化,弘扬其利于参与的积极因子;第二,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推动家庭道德的社会化;第三,社区文化建设是推动公共参与的重要途径。
  • 作者简介:
    戴烽,中华人力资源研究总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心理学硕士,传播学学士。具有16年的高校教学经验,先后担任过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类课程的教学,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我国农民社会地位提升的传媒途径》、《电视传媒对农民政治生活影响的双重性分析》、《高等教育的“马太效应”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群体心理效应与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家空间——公共空间的起点》、《公共精神的人文视界》、《家文化视角下的公共参与》、《北京奥运的参与期待与“家文化”》等论文三十余篇;主持三项、参与十余项省级课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重点项目三项,担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韩国跨国移民的社区比较研究》第二主持人。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奥运公共文明参与引发的思考
    第二节公共参与的概念及内涵
    第三节公共参与的理论范式
    第四节影响公共参与的现实因素分析
    一、个人因素
    二、社会环境因素
    第五节公共参与研究的文化走向

    第二章公共参与场域--解读公共参与问题的理论视角
    第一节场域的基本概念
    一、场域的概念
    二、场域的特征
    三、场域与资本
    四、场域与惯习
    五、实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二节公共参与场域
    一、公共参与及公共参与场域的基本含义
    二、公共参与场域的结构
    三、公共参与场域的运行逻辑
    第三节公共参与研究的思路及框架
    第四节研究设计
    一、调查总体与样本
    二、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三、问卷设计思路及问卷的演变
    四、研究方法的选取

    第三章家庭场域参与--封闭空间的责任取向参与
    第一节家庭场域及其性质
    一、家庭物理空间的封闭性
    二、家庭心理空间的情感性
    三、家庭行动空间的自利性
    第二节家庭场域公共参与的特点
    一、家庭场域中总体参与水平较高
    二,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的干预性参与高于自觉性参与
    第三节影响家庭场域公共参与的因素
    一、家庭公共卫生参与:父母教育、性别、婚姻影响
    二、家庭公共讨论参与:取决于家庭教育
    三、家庭公共秩序参与:与情感性因素、工具性因素、印象管理因素负相关
    四、家庭公共合作参与:重在诚信
    第四节相对封闭空间的责任取向参与
    一、对家庭场域的公共事务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
    二、当个人利益和家庭整体利益具有一致性时,人们的责任意识更强
    三、父母教育是影响人们家庭场域责任意识的重要因素
    四、人们在家庭场域的责任意识显示出一定的自主性
    第五节小结

    第四章社会场域参与--开放空间的道德取向参与
    笫一节社会场域及其理性选择
    一、社会物理空间的理性选择
    二、社会心理空间的理性选择
    三、社会行动空间的理性选择
    笫二节社会场域公共参与的特点
    第三节影响社会场域公共参与的因素
    一、社会公共卫生参与:家庭教育因素、惩罚性因素、道德感影响
    二、社会公共秩序参与:自我形象因素影响
    三、社会公共合作参与:诚信因素影响
    四、社会公共讨论参与:从众心理及利益因素影响
    第四节开放空间的道德取向参与
    一、社会公德影响公共卫生的自觉性参与
    二、职业道德影响公共卫生的干预性参与
    第五节小结

    第五章社区场域参与--过渡空间的身份取向参与
    第一节社区场域及其性质
    一、社区物理空问的过渡性
    二、社区心理空问的过渡性
    三、社区行动空间的过渡性
    第二节社区场域公共参与的特点
    一、社区场域公共参与具有过渡性
    二、社区场域的自觉性参与高于干预性参与
    第三节影响社区场域公共参与的因素
    一、社区公共卫生参与:父母的教育与道德感影响并重
    二、社区公共秩序参与:性别、年龄影响
    三、社区公共讨论参与:性别、年龄、邻里状况影响
    四、社区公共合作参与:情感影响
    第四节过渡空间的身份取向参与
    第五节小结

    第六章家庭、社区、社会场域公共参与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家庭、社区、社会场域公共参与的差异性
    第二节家庭、社区、社会场域公共参与的趋同性
    一、个体参与的趋同性
    二、参与逻辑的趋同性
    三、影响因素的趋同性
    第三节公共参与行为:场域与惯习的互构
    一、责任资本导致场域参与的差异性
    二、责任惯习导致场域参与的趋同性
    三、场域与惯习互构的公共参与行为
    笫四节小结

    第七章家文化与公共参与场域
    第一节家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一、家文化的内涵
    二、家文化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家文化与公共参与场域
    一、家文化对公共参与的影响
    二、家文化对公共参与场域结构的影响
    三、家文化对个体公共参与惯习的影响
    第三节家文化的现代转向
    一、家庭领域意识转向公民社会领域意识
    二、压抑自我的和谐意识转向自主的和谐意识
    三、等级性的权威意识转向平等的权威意识
    四、绝对的利他意识转向相对的利他意识
    第四节现代家文化视角下公共参与场域的构建
    一、增加社区公民参与网络,提升社区参与功能
    二、推进家文化转向,改善公共参与惯习
    余论
    附录1公共参与问卷调查
    附录2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公共参与:场域视野下的观察
农民工人力资本培训评估
戴烽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