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卓越·高等职业教育医学基础课教材:病理学(第2版)

复旦卓越·高等职业教育医学基础课教材:病理学(第2版)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 , ,
2008-07
版次: 2
ISBN: 9787309060553
定价: 3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31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本书出版5年以后再版修订,一方面强调内容的简洁和实用,以适用于高职高专的教育;另一方面适当增加热门疾病的内容,以适应不同专业教学的需求。同时,各论中的每一章增加一例临床病理讨论,以增加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全书共分为14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和疾病概论,主要介绍病理学的发生发展、疾病的病因和转归。第二章到第八章为病理学总论,介绍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血液循环障碍、炎症、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肿瘤、休克等。第九章到第十四章为病理学各论,内容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以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许祖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病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病理学教学、外科病理诊断、呼吸病理及肿瘤病理研究工作30余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等多项研究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卫生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陈增良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副校长,病理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浙江省临床病理学重点(扶植)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病理学教学及肿瘤病理研究工作,承担卫生部及厅局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多篇,曾主编及参与编写教材多部。2005年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第一章绪论和疾病概论
    第一节病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如何学好病理学
    第四节疾病概论
    第五节病因
    第六节疾病经过与转归

    第二章组织、细胞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第一节适应
    一、萎缩
    二、肥大
    三、增生
    四、化生
    第二节组织、细胞的损伤
    一、变性
    二、细胞死亡
    第三节玻璃样变
    第四节损伤的修复
    一、再生
    二、纤维性修复
    三、创伤愈合

    第三章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二、静脉性充血
    第二节血栓形成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类型
    三、血栓的结局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节栓塞
    一、栓子运行的途径
    二、栓塞的类型及其后果
    第四节梗死
    一、梗死的原因
    二、梗死的类型与病变
    三、梗死的影响和结局
    第五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促进DIC发生与发展的因素
    三、分期及分型
    四、DIC时机体功能与代谢变化
    五、防治原则

    第四章炎症
    第一节炎症的原因
    第二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质
    二、渗出
    三、增生
    第三节炎症的类型
    一、临床分型
    二、病理分型
    第四节炎症的结局
    一、痊愈
    二、迁延为慢性炎症
    三、蔓延扩散
    第五节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一、局部表现
    二、全身反应

    第五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一节水、钠代谢紊乱
    一、脱水
    二、水中毒
    三、水肿
    第二节钾代谢紊乱
    一、低钾血症
    二、高钾血症

    第六章酸碱平衡紊乱
    第一节酸碱平衡的调节
    一、血液的缓冲系统及其作用
    二、肺在调节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三、肾在调节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四、组织细胞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第二节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一、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和类型
    二、酸碱平衡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第三节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一、代谢性酸中毒
    二、呼吸性酸中毒
    三、代谢性碱中毒
    四、呼吸性碱中毒
    五、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
    第四节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一、酸碱一致型
    二、酸碱混合型

    第七章肿瘤
    第一节肿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态
    一、肿瘤的概念
    二、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第二节肿瘤的异型性与良、恶性
    一、肿瘤的异型性
    二、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三、肿瘤的分级
    第三节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一、肿瘤的生长方式
    二、肿瘤的生长速度
    三、肿瘤的扩散
    四、肿瘤的分期
    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一、良性肿瘤的命名
    二、恶性肿瘤的命名
    三、特殊命名
    四、肿瘤的分类
    第五节癌前病变、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
    第六节肿瘤的临床特征
    一、肿瘤对宿主的影响
    二、肿瘤的病理学检查
    第七节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环境致癌因素与致癌机制
    二、影响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三、肿瘤的发病机制
    第八节常见肿瘤举例
    一、上皮组织肿瘤
    二、间叶组织肿瘤
    三、常见器官肿瘤

    第八章休克
    第一节休克的原因与分类
    一、按休克原因分类
    二、按休克发生始动环节分类
    三、按休克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分类
    第二节休克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一、休克早期
    二、休克期
    三、休克晚期
    第三节休克时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一、细胞代谢改变
    二、细胞损伤
    三、器官功能障碍
    第四节休克的防治原则
    一、提高脏器微循环灌流量
    二、纠正酸中毒
    三、改善细胞代谢
    四、防止器官衰竭
    五、其他综合性措施

    第九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风湿病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及转归
    第二节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节心瓣膜病
    一、二尖瓣狭窄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三、主动脉狭窄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第四节动脉粥样硬化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变
    三、主要动脉的病变
    第五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心绞痛
    二、心肌梗死
    三、心肌硬化
    四、冠状动脉性猝死
    第六节高血压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分类和病理变化
    第七节心力衰竭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与分类
    二、心力衰竭发生过程中机体的代偿反应
    三、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四、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五、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
    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三、支气管扩张症
    第二节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
    二、小叶性肺炎
    三、支原体肺炎
    四、病毒性肺炎
    第三节硅沉着病
    第四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五节缺氧
    一、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生机制
    二、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三、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第六节呼吸衰竭
    一、呼吸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功能与代谢变化
    三、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慢性胃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转归和并发症
    四、临床病理联系
    第三节病毒性肝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类型
    第四节肝硬化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肝硬化的类型
    四、病理变化
    五、临床病理联系
    六、转归与并发症
    第五节肝性脑病
    一、发病机制
    二、影响肝性脑病发生与发展的因素

    第十二章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肾小球肾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肾炎的类型
    第二节肾盂肾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急性肾盂肾炎
    三、慢性肾盂肾炎
    第三节肾功能不全
    一、急性肾衰竭
    二、慢性肾衰竭
    三、尿毒症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一节甲状腺疾病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毒性甲状腺肿)
    二、单纯性甲状腺肿
    三、甲状腺炎
    第二节糖尿病

    第十四章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第一节结核病
    一、概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基本病理变化
    四、基本病变的转归
    五、肺结核病
    六、肺外结核病
    第二节伤寒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三、结局和并发症
    第三节细菌性痢疾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四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三、结局和并发症
    第五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和后遗症
    第六节性传播疾病
    一、淋病
    二、尖锐湿疣
    三、梅毒
    四、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七节血吸虫病
    一、病因及感染途径
    二、基本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三、主要器官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附录病理学名词英汉对照
  • 内容简介:
      本书出版5年以后再版修订,一方面强调内容的简洁和实用,以适用于高职高专的教育;另一方面适当增加热门疾病的内容,以适应不同专业教学的需求。同时,各论中的每一章增加一例临床病理讨论,以增加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全书共分为14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和疾病概论,主要介绍病理学的发生发展、疾病的病因和转归。第二章到第八章为病理学总论,介绍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血液循环障碍、炎症、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肿瘤、休克等。第九章到第十四章为病理学各论,内容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以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 作者简介:
      许祖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病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病理学教学、外科病理诊断、呼吸病理及肿瘤病理研究工作30余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等多项研究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卫生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陈增良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副校长,病理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浙江省临床病理学重点(扶植)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病理学教学及肿瘤病理研究工作,承担卫生部及厅局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多篇,曾主编及参与编写教材多部。2005年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 目录:
    第一章绪论和疾病概论
    第一节病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如何学好病理学
    第四节疾病概论
    第五节病因
    第六节疾病经过与转归

    第二章组织、细胞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第一节适应
    一、萎缩
    二、肥大
    三、增生
    四、化生
    第二节组织、细胞的损伤
    一、变性
    二、细胞死亡
    第三节玻璃样变
    第四节损伤的修复
    一、再生
    二、纤维性修复
    三、创伤愈合

    第三章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二、静脉性充血
    第二节血栓形成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类型
    三、血栓的结局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节栓塞
    一、栓子运行的途径
    二、栓塞的类型及其后果
    第四节梗死
    一、梗死的原因
    二、梗死的类型与病变
    三、梗死的影响和结局
    第五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促进DIC发生与发展的因素
    三、分期及分型
    四、DIC时机体功能与代谢变化
    五、防治原则

    第四章炎症
    第一节炎症的原因
    第二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质
    二、渗出
    三、增生
    第三节炎症的类型
    一、临床分型
    二、病理分型
    第四节炎症的结局
    一、痊愈
    二、迁延为慢性炎症
    三、蔓延扩散
    第五节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一、局部表现
    二、全身反应

    第五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一节水、钠代谢紊乱
    一、脱水
    二、水中毒
    三、水肿
    第二节钾代谢紊乱
    一、低钾血症
    二、高钾血症

    第六章酸碱平衡紊乱
    第一节酸碱平衡的调节
    一、血液的缓冲系统及其作用
    二、肺在调节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三、肾在调节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四、组织细胞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第二节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一、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和类型
    二、酸碱平衡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第三节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一、代谢性酸中毒
    二、呼吸性酸中毒
    三、代谢性碱中毒
    四、呼吸性碱中毒
    五、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
    第四节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一、酸碱一致型
    二、酸碱混合型

    第七章肿瘤
    第一节肿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态
    一、肿瘤的概念
    二、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第二节肿瘤的异型性与良、恶性
    一、肿瘤的异型性
    二、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三、肿瘤的分级
    第三节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一、肿瘤的生长方式
    二、肿瘤的生长速度
    三、肿瘤的扩散
    四、肿瘤的分期
    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一、良性肿瘤的命名
    二、恶性肿瘤的命名
    三、特殊命名
    四、肿瘤的分类
    第五节癌前病变、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
    第六节肿瘤的临床特征
    一、肿瘤对宿主的影响
    二、肿瘤的病理学检查
    第七节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环境致癌因素与致癌机制
    二、影响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三、肿瘤的发病机制
    第八节常见肿瘤举例
    一、上皮组织肿瘤
    二、间叶组织肿瘤
    三、常见器官肿瘤

    第八章休克
    第一节休克的原因与分类
    一、按休克原因分类
    二、按休克发生始动环节分类
    三、按休克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分类
    第二节休克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一、休克早期
    二、休克期
    三、休克晚期
    第三节休克时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一、细胞代谢改变
    二、细胞损伤
    三、器官功能障碍
    第四节休克的防治原则
    一、提高脏器微循环灌流量
    二、纠正酸中毒
    三、改善细胞代谢
    四、防止器官衰竭
    五、其他综合性措施

    第九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风湿病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及转归
    第二节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节心瓣膜病
    一、二尖瓣狭窄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三、主动脉狭窄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第四节动脉粥样硬化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变
    三、主要动脉的病变
    第五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心绞痛
    二、心肌梗死
    三、心肌硬化
    四、冠状动脉性猝死
    第六节高血压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分类和病理变化
    第七节心力衰竭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与分类
    二、心力衰竭发生过程中机体的代偿反应
    三、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四、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五、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
    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三、支气管扩张症
    第二节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
    二、小叶性肺炎
    三、支原体肺炎
    四、病毒性肺炎
    第三节硅沉着病
    第四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五节缺氧
    一、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生机制
    二、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三、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第六节呼吸衰竭
    一、呼吸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功能与代谢变化
    三、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慢性胃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转归和并发症
    四、临床病理联系
    第三节病毒性肝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类型
    第四节肝硬化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肝硬化的类型
    四、病理变化
    五、临床病理联系
    六、转归与并发症
    第五节肝性脑病
    一、发病机制
    二、影响肝性脑病发生与发展的因素

    第十二章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肾小球肾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肾炎的类型
    第二节肾盂肾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急性肾盂肾炎
    三、慢性肾盂肾炎
    第三节肾功能不全
    一、急性肾衰竭
    二、慢性肾衰竭
    三、尿毒症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一节甲状腺疾病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毒性甲状腺肿)
    二、单纯性甲状腺肿
    三、甲状腺炎
    第二节糖尿病

    第十四章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第一节结核病
    一、概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基本病理变化
    四、基本病变的转归
    五、肺结核病
    六、肺外结核病
    第二节伤寒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三、结局和并发症
    第三节细菌性痢疾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四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三、结局和并发症
    第五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和后遗症
    第六节性传播疾病
    一、淋病
    二、尖锐湿疣
    三、梅毒
    四、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七节血吸虫病
    一、病因及感染途径
    二、基本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三、主要器官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附录病理学名词英汉对照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复旦卓越·高等职业教育医学基础课教材:病理学(第2版)
病理学
许祖德 编
复旦卓越·高等职业教育医学基础课教材:病理学(第2版)
病理学多选题
许祖德 主编;郭慕依;张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