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工业化

农业与工业化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11
版次: 1
ISBN: 9787300198514
定价: 4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12页
原版书名: 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
分类: 经济
  •   该书稿是作者1945年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的翻译版,此书可以说是第一部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即农业国家或者经济落后的国家,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学术专著。其中有些理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才为西方经济学界逐渐认识。全书共分六章,并有附录两则,这两则附录是作者对“工业”和“农业”所作的深层次探讨的基本概念。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证了农业与工业分别在农业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互为条件和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
      张培刚(1913.7-2011.11),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经济学家,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张培刚1934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194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华中工学院建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兼基建办公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等职。
    《农业与工业化》的来龙去脉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概述

    导论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述评
    第一节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第二节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第三节 区位理论分析方法
    第四节 分析方法评论

    第二章 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一节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一、人口与食粮
    二、食粮与经济活动的区位化
    三、收入与对粮食的需要
    第二节 联系因素之二:原料
    一、加速原理与周期变动
    二、原料成本与工业区位
    第三节 联系因素之三:劳动力
    一、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二、人口的职业转移——劳动力自农村转入工商业以及自工商业转入农业
    第四节 农民作为买者与卖者
    一、农民作为买者
    二、农民作为卖者

    第三章 工业化的理论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革命
    第二节 工业演进中的发动因素与限制因素
    一、发动因素:企业创新管理才能及生产技术
    二、限制因素:资源及人口
    第三节 工业化的类型
    一、工业化的开始
    二、工业化的程序和阶段
    三、工业化的速度

    第四章 工业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一节 工业发展与农业改良
    第二节 当作生产单位的农场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
    一、机械化的方式
    二、机械化的条件
    三、机械化对于生产的影响
    第四节 农作方式的重新定向
    第五节 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

    第五章 工业化对于农场劳动的影响
    第一节 关于“补偿作用”(Compensatory Effects)的诸种学说
    第二节 劳动在农业收入中所得的份额
    第三节 劳动力从农场到工厂的转移
    一、关于行业间及区域间劳动力转移的学说
    二、机器代替农场劳动力
    三、工业对于农场劳动力的吸引和吸收

    第六章 农业国的工业化
    第一节 农业与中国的工业化
    一、简释
    二、农业在工业化中的作用
    三、农业上的调整
    第二节 从工业国到农业国的资本移动
    第三节 农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贸易
    一、农业与工业之间贸易的特征和转变
    二、农业国与工业国的贸易条件
    三、农业国工业化对于老工业国的影响

    结语
    一、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改革及改良
    二、所谓农业与工业的平衡
    三、农业国与工业国的经济关系
    四、关于中国工业化问题的几点讨论


    附录(一)对“工业”概念的探讨
    附录(二)农业作为一种“工业”与农业对等于工业

    参考书目
    英汉人名对照
  • 内容简介:
      该书稿是作者1945年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的翻译版,此书可以说是第一部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即农业国家或者经济落后的国家,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学术专著。其中有些理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才为西方经济学界逐渐认识。全书共分六章,并有附录两则,这两则附录是作者对“工业”和“农业”所作的深层次探讨的基本概念。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证了农业与工业分别在农业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互为条件和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
  • 作者简介:
      张培刚(1913.7-2011.11),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经济学家,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张培刚1934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194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华中工学院建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兼基建办公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等职。
  • 目录:
    《农业与工业化》的来龙去脉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概述

    导论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述评
    第一节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第二节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第三节 区位理论分析方法
    第四节 分析方法评论

    第二章 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一节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一、人口与食粮
    二、食粮与经济活动的区位化
    三、收入与对粮食的需要
    第二节 联系因素之二:原料
    一、加速原理与周期变动
    二、原料成本与工业区位
    第三节 联系因素之三:劳动力
    一、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二、人口的职业转移——劳动力自农村转入工商业以及自工商业转入农业
    第四节 农民作为买者与卖者
    一、农民作为买者
    二、农民作为卖者

    第三章 工业化的理论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革命
    第二节 工业演进中的发动因素与限制因素
    一、发动因素:企业创新管理才能及生产技术
    二、限制因素:资源及人口
    第三节 工业化的类型
    一、工业化的开始
    二、工业化的程序和阶段
    三、工业化的速度

    第四章 工业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一节 工业发展与农业改良
    第二节 当作生产单位的农场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
    一、机械化的方式
    二、机械化的条件
    三、机械化对于生产的影响
    第四节 农作方式的重新定向
    第五节 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

    第五章 工业化对于农场劳动的影响
    第一节 关于“补偿作用”(Compensatory Effects)的诸种学说
    第二节 劳动在农业收入中所得的份额
    第三节 劳动力从农场到工厂的转移
    一、关于行业间及区域间劳动力转移的学说
    二、机器代替农场劳动力
    三、工业对于农场劳动力的吸引和吸收

    第六章 农业国的工业化
    第一节 农业与中国的工业化
    一、简释
    二、农业在工业化中的作用
    三、农业上的调整
    第二节 从工业国到农业国的资本移动
    第三节 农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贸易
    一、农业与工业之间贸易的特征和转变
    二、农业国与工业国的贸易条件
    三、农业国工业化对于老工业国的影响

    结语
    一、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改革及改良
    二、所谓农业与工业的平衡
    三、农业国与工业国的经济关系
    四、关于中国工业化问题的几点讨论


    附录(一)对“工业”概念的探讨
    附录(二)农业作为一种“工业”与农业对等于工业

    参考书目
    英汉人名对照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