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0-03
版次: 1
ISBN: 9787300114279
定价: 22.8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03页
字数: 100千字
分类: 社会文化
72人买过
  •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收录了霍韬晦先生不同时期的文章、演讲词等共十余篇。其中大部分内容是为纪念五四运动而作,主要探讨了中国文化自“五四”以来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的过程,试图发掘“五四”的深层动机和历史使命,并由此剖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探讨了中国文化的走向。
    中国如何才能新生?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强大的新中国?是作者在书中带领读者思考的核心问题。回忆“五四”、纪念“五四”、继承“五四”、完成“五四”,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 霍韬晦,当代思想家、儒者、教育家、文化学者。现任香港东方人文学院院长、新加坡东亚人文研究所所长,并被北京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亦为北京中国文化书院海外导师。
     霍韬晦早年从事哲学与佛学研究,成果丰硕。近二十年转向生命成长教育,提倡新人文主义,创立性情学。
    在思想上,主张文化应该回归生命,先有生命实践才有社会实践;提倡生命儒学、生命佛学,批判当代以西方文化为基源的科学主义、自由主义、理性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思潮,以重建新人文主义,并为《“酉年儒学”会议宣言》撰稿人,影响巨大。
    在教育上,提倡性情教育、生命教育,并身体力行,开设学院、研究所、出版社、企业培训公司、自然生态山庄,主持富有创意的对应性成长课程——喜耀生命,以提升人的素质。事业遍及香港、中国内地及东南亚。因其知行合一的理念与成果,被誉为王阳明后第一人。
     霍韬晦著书,立足原典,融贯中西哲学、历史、文化,视野广阔,学养湛深,思想敏锐,说理通透而语言精简,深受读者欢迎。 代序:无声的巨响——纪念“五四”九十周年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五四”八十八周年纪念讲话
    一、“五四”的深层动机
    二、穿过现实浪潮看到历史常道
    三、“五四”的转向——从学生爱国运动、反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转为新文化运动
    四、盲目反传统——“五四”中人的卑弱与冲动
    五、新文化运动下降为白话文运动
    六、学步西方一——“五四”精神的夭折,
    七、谁能掌握历史主题?
    八、民族独立抑或民族自杀?
    九、民族独立不能离其民族文化
    十、真正的救亡——畅通中国文化的血脉
    十一、国格——中国立足世界的真正根基
    十二、历史正给予中国新生的机会
    十三、回归中国文化,重建民间社会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五四”八十八周年纪念讲话新加坡场
    一、“五四”的起点:反对强权,伸张公义
    二、历史沉疴
    三、“五四”的转向:从爱国运动、民族运动到文化运动
    四、“五四”狂飙:非理性的“启蒙”
    五、“五四”的虚无:文化上的无主孤魂
    六、“爱国”即自我伤残?
    七、中国新生靠什么?
    八、从忧患意识到文化定位
    九、中国再生的历史转机
    十、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关键是人才
    现场答问
    旋转乾坤,谁有力量?——“五四”八十八周年感悟
    纪念“五四”,认识“五四”——“五四”七十周年纪念
    忧患与担当——论“五四”精神
    一、五四运动的性质
    二、从忧患到担当
    三、传统文化的滋养与对待异质文化的态度
    四、永远的“五四”
    超越“五四”、超越中西文化的对立
    可悲的重复
    没有志气,中国入永远翻不了身
    超越“五四”的思维方式
    “五四”八十周年纪念与再出发——继承“五四”,深化“五四”,完成“五四”
    一、“五四”的定位
    二、历史运命中的张力
    三、八十年的回顾:“五四”成功了吗?
    四、问题在哪里?
    五、继承“五四”,深化“五四”,完成“五四”
    惨痛的历史和惨痛的现实——从日本人的侵略到日本人的心魔
    历史的真诚,良知的忏悔——抗日战争六十周年祭
    中日文化关系的回顾——兼论日本文化的特征
    一、前言:日本人又来了
    二、菊与刀
    三、日本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吗?
    四、和魂汉才
    中国人的中国史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历史是什么?
    附录:“五四”人物简介
  • 内容简介: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收录了霍韬晦先生不同时期的文章、演讲词等共十余篇。其中大部分内容是为纪念五四运动而作,主要探讨了中国文化自“五四”以来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的过程,试图发掘“五四”的深层动机和历史使命,并由此剖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探讨了中国文化的走向。
    中国如何才能新生?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强大的新中国?是作者在书中带领读者思考的核心问题。回忆“五四”、纪念“五四”、继承“五四”、完成“五四”,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
  • 作者简介:
    霍韬晦,当代思想家、儒者、教育家、文化学者。现任香港东方人文学院院长、新加坡东亚人文研究所所长,并被北京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亦为北京中国文化书院海外导师。
     霍韬晦早年从事哲学与佛学研究,成果丰硕。近二十年转向生命成长教育,提倡新人文主义,创立性情学。
    在思想上,主张文化应该回归生命,先有生命实践才有社会实践;提倡生命儒学、生命佛学,批判当代以西方文化为基源的科学主义、自由主义、理性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思潮,以重建新人文主义,并为《“酉年儒学”会议宣言》撰稿人,影响巨大。
    在教育上,提倡性情教育、生命教育,并身体力行,开设学院、研究所、出版社、企业培训公司、自然生态山庄,主持富有创意的对应性成长课程——喜耀生命,以提升人的素质。事业遍及香港、中国内地及东南亚。因其知行合一的理念与成果,被誉为王阳明后第一人。
     霍韬晦著书,立足原典,融贯中西哲学、历史、文化,视野广阔,学养湛深,思想敏锐,说理通透而语言精简,深受读者欢迎。
  • 目录:
    代序:无声的巨响——纪念“五四”九十周年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五四”八十八周年纪念讲话
    一、“五四”的深层动机
    二、穿过现实浪潮看到历史常道
    三、“五四”的转向——从学生爱国运动、反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转为新文化运动
    四、盲目反传统——“五四”中人的卑弱与冲动
    五、新文化运动下降为白话文运动
    六、学步西方一——“五四”精神的夭折,
    七、谁能掌握历史主题?
    八、民族独立抑或民族自杀?
    九、民族独立不能离其民族文化
    十、真正的救亡——畅通中国文化的血脉
    十一、国格——中国立足世界的真正根基
    十二、历史正给予中国新生的机会
    十三、回归中国文化,重建民间社会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五四”八十八周年纪念讲话新加坡场
    一、“五四”的起点:反对强权,伸张公义
    二、历史沉疴
    三、“五四”的转向:从爱国运动、民族运动到文化运动
    四、“五四”狂飙:非理性的“启蒙”
    五、“五四”的虚无:文化上的无主孤魂
    六、“爱国”即自我伤残?
    七、中国新生靠什么?
    八、从忧患意识到文化定位
    九、中国再生的历史转机
    十、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关键是人才
    现场答问
    旋转乾坤,谁有力量?——“五四”八十八周年感悟
    纪念“五四”,认识“五四”——“五四”七十周年纪念
    忧患与担当——论“五四”精神
    一、五四运动的性质
    二、从忧患到担当
    三、传统文化的滋养与对待异质文化的态度
    四、永远的“五四”
    超越“五四”、超越中西文化的对立
    可悲的重复
    没有志气,中国入永远翻不了身
    超越“五四”的思维方式
    “五四”八十周年纪念与再出发——继承“五四”,深化“五四”,完成“五四”
    一、“五四”的定位
    二、历史运命中的张力
    三、八十年的回顾:“五四”成功了吗?
    四、问题在哪里?
    五、继承“五四”,深化“五四”,完成“五四”
    惨痛的历史和惨痛的现实——从日本人的侵略到日本人的心魔
    历史的真诚,良知的忏悔——抗日战争六十周年祭
    中日文化关系的回顾——兼论日本文化的特征
    一、前言:日本人又来了
    二、菊与刀
    三、日本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吗?
    四、和魂汉才
    中国人的中国史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历史是什么?
    附录:“五四”人物简介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从反危机到新常态:200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刘世锦 著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从反正到立新:教育理念创新之路
袁振国 著;袁振国 编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从反粒子到最终定律
[美]查里得·费曼;史蒂文·温伯格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走出死亡
霍韬晦 著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霍韬晦讲《论语》
霍韬晦 著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新教育·新文化
霍韬晦 著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人生的平台
霍韬晦 著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新时代·新动向
霍韬晦 著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现代佛学
霍韬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