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与求索

争鸣与求索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5-12
版次: 1
ISBN: 9787810961332
定价: 2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12页
分类: 艺术
16人买过
  •   这本文集,是作者20多年来就相关音乐问题参与争鸣与论战文章的结集,其中一部分篇在什么作者其他不同主题的文集中曾经收录过,另一部分篇会则在公开发表后的第一次收入文集,还有极个别的文章是定稿后因非学术原因第一次收入文集,还有极个别的文章是定稿后因非学术原因第一次公开面世的。这次以《争鸣与求索》的总标题将它们集中起来结集出版,无非出于三个目的:其一,是想把作者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引起争鸣和论战的一系列学术问题的持续关注及其思考所得汇集起来,作一整体性的回顾与梳理,或许帮助读者能够从一个特定的激情跳动着脉博。其二,为关心新时期中国音乐思潮研究的读者和同行们提供一个具有相对集中性的文以方便查阅参考,可免四处查找之苦。基三,文集中大部分文章,除改正个别排印错误之外,都按发表时的原样收录。还有少量篇什,当初发表时受篇幅所限,或因其他原因,经编辑部修改删削或由我本人加以精简缩编,与作者定稿时的模样有程度不等的出人,在文意完整、文气贯通和表达的充分明晰方面均有所减弱。为此,趁这次结集出版之机恢复原稿模样。倒是在1998年10《这是我学会用电脑的日子》之前的那此文章,因为无电脑存盘,也无手稿留底(手稿均寄往报刊编辑部了》,只好按发表的样子原文照表。   居其宏,南京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1981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此后一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事理论研究。2002年6月正式调入南京艺术学院并任音乐学研究所所长、音乐学首席学科带头人。著有:《20世纪中国音乐》、《谐谑与交响》、《音乐剧:我为你疯狂》、《歌剧美学论纲》、《超越与重构》、《新中国音乐史》、《当代音乐的批评话语》。此外,还在国内外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评论、杂文数百篇,约200余万字。 自序  在争鸣中求索
    一、关于音乐风格
    关于音乐风格问题的质疑三题
    ——向成于乐、陈婴二同志请教
    二、关于音乐价值
    论音乐价值的构成与判断
    ——兼与傅沉坦同志讨论
    三、关于歌剧观念
    《白毛女》传统与当前歌剧创作
    我们怎样到达“理想的彼岸”?
    ——就当代歌剧发展问题向刘经树同志请教
    四、关于“两个冲击波”
    毕竟东流去
    ——关于“两个冲击波”的思考
    五、关于批评与争鸣
    当前音乐理论界的“热点”问题评述
    音乐评论也要增加“透明度”
    音乐批评的误区重蹈
    ——一个被批评者对《音乐领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的反批评
    靠真理和学术水准取胜
    ——汪曦致晓星公开信读后
    真理没有院墙
    ——论倡导健康争鸣是繁荣学术的有效途径
    六、关于《讲话》
    一个无法逾越的反思课题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认识砟?关于《乐记》整理与注译的综述
    《乐记》作者及成书年代论争述评
    音乐解释学中的语境
    ——基本观靛音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当代音乐史的几个问题
    ——兼与吕骥同志商榷
    八、关于反映论及主体性问题
    反映论与音乐的主体性问题
    九、关于王洛宾及民歌版权讨论
    民间音乐的现代传承及其著作权归属
    十、关于刘靖之著述
    傲慢与偏见:“非史情结”
    ——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刍议
    新音乐史家之胆、学、识
    ——对刘靖之两篇文章的八点质疑
    十一、关于“周杜之争”
    学术批评:在麻木和过敏中奋起
    ——中国勒加批评杜亚雄事件所想到的
    十二、关于美学概念
    美学论文的概念规范与表述规范刍议
    十三、关于学术打假
    史料·引文·学术规范
    ——从《欧洲声乐史》谈起
    著述规范、批评规范和编辑规范
    ——答《’读文后记》一文的批评
    学术打假责无旁贷
    十四、关于《当代中国音乐》
    秉笔直书与“精神宫刑”
    倡言秉笔直书,何不揽镜自照
    ——就《当代中国音乐》一书三点史实真伪答赵讽孙慎同志
    历史无情还多情
    ——就《当代中国音乐》史学问题再答赵孙二老
    往事诚逝矣,今事犹可追
    ——就《当代中国音乐》史学问题三答孙慎同志
    在两个“误植”之间
    ——也谈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的署名问题
    十五、关于《关于讲政治》
    别了,政治木乃伊
    ——旧刊补读记感
    “方向”、“道路”及“政治”问题
    ——就《别了,政治木乃伊》一文初答求实先生
    论当代乐坛的“实用本本主义”
    ——兼就《关于讲政治》、《别了,政治木乃伊》再答求实
    十六、关于“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
    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
    ——关于“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反思”问题之我见
    后殖民主义、新保守主义及其他
    ——也谈问题和主义
    十七、关于两部音乐剧的“国籍”问题
    英国《猫》还是美国《猫》?
    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国籍问题
    十八、关于“重写音乐史”
    音乐史的“重写”话题与当下语境
    史观检视、范畴拓展与学科扩张
    ——陈聆群、汪毓和两篇文章读后谈“重写音乐史”
  • 内容简介:
      这本文集,是作者20多年来就相关音乐问题参与争鸣与论战文章的结集,其中一部分篇在什么作者其他不同主题的文集中曾经收录过,另一部分篇会则在公开发表后的第一次收入文集,还有极个别的文章是定稿后因非学术原因第一次收入文集,还有极个别的文章是定稿后因非学术原因第一次公开面世的。这次以《争鸣与求索》的总标题将它们集中起来结集出版,无非出于三个目的:其一,是想把作者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引起争鸣和论战的一系列学术问题的持续关注及其思考所得汇集起来,作一整体性的回顾与梳理,或许帮助读者能够从一个特定的激情跳动着脉博。其二,为关心新时期中国音乐思潮研究的读者和同行们提供一个具有相对集中性的文以方便查阅参考,可免四处查找之苦。基三,文集中大部分文章,除改正个别排印错误之外,都按发表时的原样收录。还有少量篇什,当初发表时受篇幅所限,或因其他原因,经编辑部修改删削或由我本人加以精简缩编,与作者定稿时的模样有程度不等的出人,在文意完整、文气贯通和表达的充分明晰方面均有所减弱。为此,趁这次结集出版之机恢复原稿模样。倒是在1998年10《这是我学会用电脑的日子》之前的那此文章,因为无电脑存盘,也无手稿留底(手稿均寄往报刊编辑部了》,只好按发表的样子原文照表。
  • 作者简介:
      居其宏,南京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1981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此后一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事理论研究。2002年6月正式调入南京艺术学院并任音乐学研究所所长、音乐学首席学科带头人。著有:《20世纪中国音乐》、《谐谑与交响》、《音乐剧:我为你疯狂》、《歌剧美学论纲》、《超越与重构》、《新中国音乐史》、《当代音乐的批评话语》。此外,还在国内外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评论、杂文数百篇,约200余万字。
  • 目录:
    自序  在争鸣中求索
    一、关于音乐风格
    关于音乐风格问题的质疑三题
    ——向成于乐、陈婴二同志请教
    二、关于音乐价值
    论音乐价值的构成与判断
    ——兼与傅沉坦同志讨论
    三、关于歌剧观念
    《白毛女》传统与当前歌剧创作
    我们怎样到达“理想的彼岸”?
    ——就当代歌剧发展问题向刘经树同志请教
    四、关于“两个冲击波”
    毕竟东流去
    ——关于“两个冲击波”的思考
    五、关于批评与争鸣
    当前音乐理论界的“热点”问题评述
    音乐评论也要增加“透明度”
    音乐批评的误区重蹈
    ——一个被批评者对《音乐领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的反批评
    靠真理和学术水准取胜
    ——汪曦致晓星公开信读后
    真理没有院墙
    ——论倡导健康争鸣是繁荣学术的有效途径
    六、关于《讲话》
    一个无法逾越的反思课题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认识砟?关于《乐记》整理与注译的综述
    《乐记》作者及成书年代论争述评
    音乐解释学中的语境
    ——基本观靛音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当代音乐史的几个问题
    ——兼与吕骥同志商榷
    八、关于反映论及主体性问题
    反映论与音乐的主体性问题
    九、关于王洛宾及民歌版权讨论
    民间音乐的现代传承及其著作权归属
    十、关于刘靖之著述
    傲慢与偏见:“非史情结”
    ——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刍议
    新音乐史家之胆、学、识
    ——对刘靖之两篇文章的八点质疑
    十一、关于“周杜之争”
    学术批评:在麻木和过敏中奋起
    ——中国勒加批评杜亚雄事件所想到的
    十二、关于美学概念
    美学论文的概念规范与表述规范刍议
    十三、关于学术打假
    史料·引文·学术规范
    ——从《欧洲声乐史》谈起
    著述规范、批评规范和编辑规范
    ——答《’读文后记》一文的批评
    学术打假责无旁贷
    十四、关于《当代中国音乐》
    秉笔直书与“精神宫刑”
    倡言秉笔直书,何不揽镜自照
    ——就《当代中国音乐》一书三点史实真伪答赵讽孙慎同志
    历史无情还多情
    ——就《当代中国音乐》史学问题再答赵孙二老
    往事诚逝矣,今事犹可追
    ——就《当代中国音乐》史学问题三答孙慎同志
    在两个“误植”之间
    ——也谈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的署名问题
    十五、关于《关于讲政治》
    别了,政治木乃伊
    ——旧刊补读记感
    “方向”、“道路”及“政治”问题
    ——就《别了,政治木乃伊》一文初答求实先生
    论当代乐坛的“实用本本主义”
    ——兼就《关于讲政治》、《别了,政治木乃伊》再答求实
    十六、关于“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
    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
    ——关于“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反思”问题之我见
    后殖民主义、新保守主义及其他
    ——也谈问题和主义
    十七、关于两部音乐剧的“国籍”问题
    英国《猫》还是美国《猫》?
    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国籍问题
    十八、关于“重写音乐史”
    音乐史的“重写”话题与当下语境
    史观检视、范畴拓展与学科扩张
    ——陈聆群、汪毓和两篇文章读后谈“重写音乐史”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