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辑)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辑)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7-01
版次: 1
ISBN: 9787506271691
定价: 3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64页
字数: 300千字
分类: 社会文化
22人买过
  •   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此词由anthropos和logos组成,从上理解就是有关人类的知识学问。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中。1501年,德国学者亨德用这个词作为其研究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著作的书名。因此,在19世纪以前,人类学这个词的用法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体质人类学,尤其是指对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进入19世纪后,欧洲许多学者开始对考古学化石遗骨的发现感兴趣,这些遗骨常伴有人工制品,而这些制品在现在的原始民族中仍在使用,所以学者们开始注意现在原始种族的体质类型和原始社会的文化的报道。这些情况最初是由探险家、传教士、海员等带到欧洲的,尔后人类学家也亲自到异文化中去搜集这方面的材料。因此,人类学中止了仅仅关注人类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传统,而进一步从体质、文化、考古和语言诸方面对人类进行广泛综合的研究。当然,由于各国学术传统的差异,对人类学的名称及各分支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在欧洲大陆,人类学一词仅作狭义的解释,即专指对人类体质方面的研究,对人类文化方面的研究则称为民族学。   王铭铭,1962年生,1985至1987年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1992年6月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毕业。1987年10月-1992年6月教委分派英国伦敦大学博士生,1992年6月-1994年10月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聘任博士后,1993至1994年英国爱丁堡大学聘任博士后,1995年7月-1995年10月访问学者(台湾),现任教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著有《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1997)、《逝去的繁荣》(1999)、《人类学是什么?》(2002)、《草根卡里斯玛》(2002,合著)、《走在乡土上》(2003)、《漂泊的洞察》(2003)等著作。 代发刊词
    人类学与21世纪
    回顾与展望
    25年来中国的人类学研究:对其成就与问题的思考
    中国民族学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人类学世纪回眸
    论中国场景下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
    反思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史
    跨学科讲坛
    我与互惠人类学
    如何诠释中国及其现代
    追忆
    费孝通先生1996年学术活动的几个瞬间
    文化人类学席明纳纪要
    按语
    中国民族志本土化建构及方法
    中国的变迁和中国人的身体
    中医在法国——探讨在西方进行人类学研究的方法
    “别娶大脚女人”——从传统智慧到世界公民
    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西南“道”与“行”之个案
    质性与量化研究的关系——从一个案例看如何分析调查材料
    自杀研究与中国人类学的理论探讨
    美国的民族识别问题
    知识社会学与中国知识分子
    在地化研究与中国社会史前景
    上海南汇丝竹乐清音:相关其传承与变迁的民族音乐学研究
    博物馆与文化再现:人类学的视角
    人类学实地研习营
    第一届人类学研习营活动报告
    物·展示·文化——围绕“物质文化”的研讨
    述评
    从脱嵌到嵌合——评卡尔·波兰尼的社会思想
    当库克与夏威夷人相遇——读《历史之岛》
    符号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符号——评《穿越时间的文化:人类学的路径》
    书评
    《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
    《从书斋到田野》
    《重归“魁阁”》
    《林惠祥纪念文集》
    《李亦园自选集——从民间文化看文化中国》
    《西方与非西方》
    《中国人类学史》
    《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
    稿约
  • 内容简介:
      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此词由anthropos和logos组成,从上理解就是有关人类的知识学问。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中。1501年,德国学者亨德用这个词作为其研究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著作的书名。因此,在19世纪以前,人类学这个词的用法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体质人类学,尤其是指对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进入19世纪后,欧洲许多学者开始对考古学化石遗骨的发现感兴趣,这些遗骨常伴有人工制品,而这些制品在现在的原始民族中仍在使用,所以学者们开始注意现在原始种族的体质类型和原始社会的文化的报道。这些情况最初是由探险家、传教士、海员等带到欧洲的,尔后人类学家也亲自到异文化中去搜集这方面的材料。因此,人类学中止了仅仅关注人类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传统,而进一步从体质、文化、考古和语言诸方面对人类进行广泛综合的研究。当然,由于各国学术传统的差异,对人类学的名称及各分支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在欧洲大陆,人类学一词仅作狭义的解释,即专指对人类体质方面的研究,对人类文化方面的研究则称为民族学。
  • 作者简介:
      王铭铭,1962年生,1985至1987年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1992年6月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毕业。1987年10月-1992年6月教委分派英国伦敦大学博士生,1992年6月-1994年10月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聘任博士后,1993至1994年英国爱丁堡大学聘任博士后,1995年7月-1995年10月访问学者(台湾),现任教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著有《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1997)、《逝去的繁荣》(1999)、《人类学是什么?》(2002)、《草根卡里斯玛》(2002,合著)、《走在乡土上》(2003)、《漂泊的洞察》(2003)等著作。
  • 目录:
    代发刊词
    人类学与21世纪
    回顾与展望
    25年来中国的人类学研究:对其成就与问题的思考
    中国民族学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人类学世纪回眸
    论中国场景下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
    反思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史
    跨学科讲坛
    我与互惠人类学
    如何诠释中国及其现代
    追忆
    费孝通先生1996年学术活动的几个瞬间
    文化人类学席明纳纪要
    按语
    中国民族志本土化建构及方法
    中国的变迁和中国人的身体
    中医在法国——探讨在西方进行人类学研究的方法
    “别娶大脚女人”——从传统智慧到世界公民
    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西南“道”与“行”之个案
    质性与量化研究的关系——从一个案例看如何分析调查材料
    自杀研究与中国人类学的理论探讨
    美国的民族识别问题
    知识社会学与中国知识分子
    在地化研究与中国社会史前景
    上海南汇丝竹乐清音:相关其传承与变迁的民族音乐学研究
    博物馆与文化再现:人类学的视角
    人类学实地研习营
    第一届人类学研习营活动报告
    物·展示·文化——围绕“物质文化”的研讨
    述评
    从脱嵌到嵌合——评卡尔·波兰尼的社会思想
    当库克与夏威夷人相遇——读《历史之岛》
    符号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符号——评《穿越时间的文化:人类学的路径》
    书评
    《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
    《从书斋到田野》
    《重归“魁阁”》
    《林惠祥纪念文集》
    《李亦园自选集——从民间文化看文化中国》
    《西方与非西方》
    《中国人类学史》
    《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
    稿约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辑)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21辑)
王铭铭 编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辑)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20辑)
王铭铭 编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辑)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8辑)
王铭铭 编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辑)
民族、文明与新世界:20世纪前期的中国叙述
王铭铭 编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辑)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6辑)
王铭铭 编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辑)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5辑)
王铭铭 编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辑)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2辑)
王铭铭 编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辑)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1辑)
王铭铭 编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辑)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9辑)
王铭铭 编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辑)
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
王铭铭 编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辑)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3辑)
王铭铭 编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辑)
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
王铭铭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