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4-09
版次: 1
ISBN: 9787564151492
定价: 3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88页
字数: 201千字
分类: 经济
16人买过
  •   城乡关系不仅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且是多学科研究的焦点。当前学界对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化及其动因的研究相对欠缺。《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从历史和地理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在梳理四千年城乡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变的理论框架。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城乡关系历史,将其划分为对立、融合、再对立三个阶段,并论证了政策一文化和临海一贸易两组变量是制约从历史时期至今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主要动因。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可供城市与乡村研究、经济学、地理学、城乡规划等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和参考,也可作为相关科研院校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的教学参考书。   叶超,男,副教授。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2008—2010年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主要从事城市化与城乡关系、地理学思想和方法、文化地理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作为第二作者出版著作《地理学方法论》(入选国家广电总局“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主持和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以及城市、开发区规划项目,在Nafure,HabitatInternational以及《自然辩证法研究》《地理学报》《人文地理》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自序
    1绪论
    1.1背景
    1.1.1现代化、意识形态和城乡关系
    1.1.2全球化和信息化
    1.2问题
    1.2.1如何看待城乡关系
    1.2.2如何选择主要变量
    1.2.3选择什么理论
    1.3方法论
    1.3.1方法论的概念
    1.3.2本书的方法论:历史和逻辑相结合
    1.3.3本书研究思路与框架

    2城乡关系:概念、方法和理论
    2.1概念
    2.1.1三个要点
    2.1.2界定
    2.2方法
    2.2.1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2.2.2本书的理论研究方法
    2.3理论
    2.3.11940年代以前
    2.3.21940—1980年代
    2.3.31980年代以后
    2.4小结

    3斯密框架
    3.1第三篇在《国富论》中的地位
    3.1.1第三篇是“令人遗憾的失败”吗
    3.1.2承上启下的第三篇
    3.1.3阐释因果的第三篇
    3.2斯密框架
    3.2.1自然顺序
    3.2.2演变过程
    3.2.3斯密框架
    3.3斯密对中国发展问题的分析
    3.3.1疑问
    3.3.2建议
    3.3.3预期
    3.4斯密框架的补充与延伸
    3.4.1自然顺序是一种理想状态
    3.4.2临海一贸易和政策一文化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方式
    3.4.3临海一贸易和政策一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
    3.5小结

    4中国城乡关系的缘起
    4.1城乡关系的发源
    4.1.1从农业革命到城市革命
    4.1.2I-国城乡关系的发源
    4.2城乡关系发源的一般性
    4.2.1透视城市起源的假说
    4.2.2由乡村到城市的演化逻辑
    4.3中国城乡关系发源的独特性
    4.3.1乡村与城市:文化与文明
    4.3.2p外城乡关系的文化地理差异
    4.3.3文化对政策的选择依附
    4.3.4文化的区域分异与整合
    4.3.5城乡关系变革的价值取
    4.4小结

    5中国历史时期的城乡关系
    5.1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阶段
    5.1.1阶段划分的主流范式与本书的取舍
    5.1.2划分依据
    5.1.3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三个阶段
    5.2三代城乡对立的形成与确立
    5.2.1夏商时期城乡对立的逐步形成
    5.2.2周代城乡对立的确立
    5.3春秋战国时期城乡融合的形成
    5.3.1城乡关系变化的背景
    5.3.2城乡融合的驱动力
    5.3.3城乡融合的形成与确立
    5.4秦汉以来城乡融合的发展与变化
    5.4.1“编户齐民”体制的发展与演变
    5.4.2制度演变的文化效应
    5.4.3一面临海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反复
    5.4.4一面临海主导对外贸易政策的反复
    5.4.5政策一文化与临海一贸易共同影响下的城乡关系
    5.5小结

    6中国近现代的城乡关系
    6.1近代城乡对立的形成
    6.1.1近代城乡关系变化的动力与原因
    6.1.2近代城乡对立的形成
    6.2现代城乡对立的确立与变化
    6.2.1二元结构体制的建立与固化
    6.2.2二元结构体制形成的主要原因
    6.2.3改革开放后二元结构体制的松解
    6.2.4二元结构体制的文化效应
    6.3二元结构体制下的城市化
    6.3.1逐渐扩大的城乡差距
    6.3.2快速演进的城市化
    6.3.3城市化与城乡差距的共变特征和趋势
    6.3.4一面临海与贸易发展对城乡关系的影响
    6.4小结

    7结论
    7.1斯密框架是理解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发展的钥匙
    7.2形成新的城乡融合制度与文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7.3历史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后记
  • 内容简介:
      城乡关系不仅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且是多学科研究的焦点。当前学界对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化及其动因的研究相对欠缺。《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从历史和地理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在梳理四千年城乡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变的理论框架。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城乡关系历史,将其划分为对立、融合、再对立三个阶段,并论证了政策一文化和临海一贸易两组变量是制约从历史时期至今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主要动因。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可供城市与乡村研究、经济学、地理学、城乡规划等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和参考,也可作为相关科研院校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的教学参考书。
  • 作者简介:
      叶超,男,副教授。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2008—2010年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主要从事城市化与城乡关系、地理学思想和方法、文化地理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作为第二作者出版著作《地理学方法论》(入选国家广电总局“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主持和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以及城市、开发区规划项目,在Nafure,HabitatInternational以及《自然辩证法研究》《地理学报》《人文地理》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 目录:
    自序
    1绪论
    1.1背景
    1.1.1现代化、意识形态和城乡关系
    1.1.2全球化和信息化
    1.2问题
    1.2.1如何看待城乡关系
    1.2.2如何选择主要变量
    1.2.3选择什么理论
    1.3方法论
    1.3.1方法论的概念
    1.3.2本书的方法论:历史和逻辑相结合
    1.3.3本书研究思路与框架

    2城乡关系:概念、方法和理论
    2.1概念
    2.1.1三个要点
    2.1.2界定
    2.2方法
    2.2.1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2.2.2本书的理论研究方法
    2.3理论
    2.3.11940年代以前
    2.3.21940—1980年代
    2.3.31980年代以后
    2.4小结

    3斯密框架
    3.1第三篇在《国富论》中的地位
    3.1.1第三篇是“令人遗憾的失败”吗
    3.1.2承上启下的第三篇
    3.1.3阐释因果的第三篇
    3.2斯密框架
    3.2.1自然顺序
    3.2.2演变过程
    3.2.3斯密框架
    3.3斯密对中国发展问题的分析
    3.3.1疑问
    3.3.2建议
    3.3.3预期
    3.4斯密框架的补充与延伸
    3.4.1自然顺序是一种理想状态
    3.4.2临海一贸易和政策一文化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方式
    3.4.3临海一贸易和政策一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
    3.5小结

    4中国城乡关系的缘起
    4.1城乡关系的发源
    4.1.1从农业革命到城市革命
    4.1.2I-国城乡关系的发源
    4.2城乡关系发源的一般性
    4.2.1透视城市起源的假说
    4.2.2由乡村到城市的演化逻辑
    4.3中国城乡关系发源的独特性
    4.3.1乡村与城市:文化与文明
    4.3.2p外城乡关系的文化地理差异
    4.3.3文化对政策的选择依附
    4.3.4文化的区域分异与整合
    4.3.5城乡关系变革的价值取
    4.4小结

    5中国历史时期的城乡关系
    5.1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阶段
    5.1.1阶段划分的主流范式与本书的取舍
    5.1.2划分依据
    5.1.3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三个阶段
    5.2三代城乡对立的形成与确立
    5.2.1夏商时期城乡对立的逐步形成
    5.2.2周代城乡对立的确立
    5.3春秋战国时期城乡融合的形成
    5.3.1城乡关系变化的背景
    5.3.2城乡融合的驱动力
    5.3.3城乡融合的形成与确立
    5.4秦汉以来城乡融合的发展与变化
    5.4.1“编户齐民”体制的发展与演变
    5.4.2制度演变的文化效应
    5.4.3一面临海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反复
    5.4.4一面临海主导对外贸易政策的反复
    5.4.5政策一文化与临海一贸易共同影响下的城乡关系
    5.5小结

    6中国近现代的城乡关系
    6.1近代城乡对立的形成
    6.1.1近代城乡关系变化的动力与原因
    6.1.2近代城乡对立的形成
    6.2现代城乡对立的确立与变化
    6.2.1二元结构体制的建立与固化
    6.2.2二元结构体制形成的主要原因
    6.2.3改革开放后二元结构体制的松解
    6.2.4二元结构体制的文化效应
    6.3二元结构体制下的城市化
    6.3.1逐渐扩大的城乡差距
    6.3.2快速演进的城市化
    6.3.3城市化与城乡差距的共变特征和趋势
    6.3.4一面临海与贸易发展对城乡关系的影响
    6.4小结

    7结论
    7.1斯密框架是理解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发展的钥匙
    7.2形成新的城乡融合制度与文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7.3历史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03
董卫、李百浩、王兴平 编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05
董卫 著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中国城市规划史
汪德华 著;李百浩 编
相关图书 / 更多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规划理论(原著第三版)
[英]菲利普·奥曼丁格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规划视野: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地下空间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规划型铁路编组站列车集结理论与方法
林枫;郑平标;徐利民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规划未来:大学生体验式生涯发展与规划
付宝森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规划理论创新与浙江实践
周华富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规划体系与编制指南(中研智业系列丛书)
吴君 著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规划新芦山
张兵;方煜;彭小雷;蔡震;王广鹏;李东曙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规划理论及其军事应用
谭乐祖 编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规划实施总控--创新机制下的研究与实践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
李浩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规划设计基础教学探索与实践
顾月明;张颖异;杨震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规划韬略绿色筑梦
俞滨洋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我们
叶超 著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
低气压低温等离子体诊断原理与技术
叶超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