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乡村

教育乡村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2019-04
版次: 1
ISBN: 9787202136324
定价: 6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67页
分类: 社会文化
7人买过
  •   乡村,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劳作耕耘,繁衍生息,它蕴含了多少乡音,留下了多少乡愁。乡村,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之所萦,魂之所系,根之所在。
      乡村教育,是乡村的灵魂,是乡村文化的传承,也是乡村文明的载体。在陶行知先生看来,它不但是“改造社会的中心”,而且是“小的村庄与大的世界沟通的中心”。
      乡村教育,它寄托着多少人对乡村的美好愿望与情感,承载着多少人对乡村的温馨回味与记忆!当然,乡村教育,更是乡村孩子与他们家庭的希望,也是乡村以及所有乡村人的希望。
      试想一下,在那一片青山环抱之中,能够有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那一片鸡犬相闻的地方,能够清晰地传来琅琅书声;在那阡陌交错的田间地头,能够邂逅一队队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的活蹦乱跳的学童……整个乡村或许一下就活了,就有生机了,就有梦想了,就有希望了。
      乡村的希望在教育,没有乡村教育的发展,就没有乡村文脉的延续与弘扬,就没有精准扶贫的跟进与发力,就没有贫困代际传递的中断与阻止,也就没有教育的真正公平与均衡。
      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李泓冰曾经有一段话,对乡村教育的存在价值作了温情却不失深刻的描述:“对遥远的乡村来说,每一个学校,是一堆火;每一个老师,是一盏灯,那灯光虽暗淡,却明明灭灭地闪了几千年,是烛照中国乡村的一线微芒,让人温暖且踏实。”
      我以为,现实中的乡村教育,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依然可以成为点亮乡村的“庠序灯光”。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教育的迅猛发展,乡村学校的自然萎缩,当然也包括人为的压缩、盲目的撤并,乡村教育在日渐衰落甚至在有的地方已经走向破败,这既给乡村带来了荒凉与凋敝,又带来了学生大量流失,还给教育带来了诸多的危机与危害。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义务教育城镇化率从2009年的51.04%快速攀升到2014年的72.55%,随之而来的,是我国乡村小学在校生减少了2605万人。这一方面是因为城镇化自然形成的学龄人口迁移,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乡村学校的压缩、撤并所造成的学生流失。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是以教育公共政策、教育公平和教育创新研究为主的民办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以独立的立场开展教育研究与政策倡导,聚集教育界内外的民间智慧,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总序  迈向新时代第三次乡村复兴/ 1
    导论  把乡愁化为力量/1
    一  一个教授的乡村教育实验  伏羲班/ 5
    (一)三到甘谷,土桥小学办起了伏羲班/ 6
    (二)真情动人,伏羲班在诚信中启航/ 11
    (三)大道至简,教育改革在常态条件下进行/ 14
    (四)被迫应试,伏羲班一考定军心/ 18
    (五)完美收官,伏羲班成功的原因何在/ 21
    (六)功成身退,伏羲班给教育改革留下了什么/ 26
    二  让乡村孩子回家的学校  河北南陈村小学/ 29
    (一)外面的世界每天在变,南陈村小学“渐行渐远”/ 30
    (二)校长牵头,公益助力,南陈村小学“峰回路转”/ 34
    (三)教师、课程与课堂,南陈村小学开始探索内涵发展道路/ 40
    (四)信息时代,互联网助力乡村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44
    (五)乡村孩子“用脚投票”,区域学校协同发展/ 51
    三  60 年坚持为“三农”服务  山西风陵渡中学/ 54
    (一)艰难初创:从劳动与教学并重,到教育带动农业生产/ 55
    (二)确立定位:为乡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学校/ 56
    (三)适机调整:实行普教、职教、成教“三教融合”/ 58
    (四)建立“校、村、户”三联网,使学校成为农业科技的推广中心/ 61
    (五)新世纪的使命:培养“爱农村、爱农民、爱农科”的学生/ 62
    四  传承文明根脉的乡村儿童启蒙教育  华夏“三亲”教育/ 69
    (一)缘起:两位50 年代人的乡村启蒙教育改革梦/ 69
    (二)背景:“三去教育”与乡村的凋敝使6000 万乡村儿童面临失管、失教的危机/ 72
    (三)探索:志愿者与合作社成为乡村教育的践行者/ 76
    (四)模式:为中华文明播种扎根的“三亲”教育/ 83
    (五)合作:打通一切空间开放办学/ 98
    (六)收获:老师、孩子、家长、项目、乡村的共同成长/ 102
    五  祖先智慧传承中的文化创新与教育创新  “吉祥妈妈”乌日娜/ 106
    (一)初试:从“吉祥三宝”到“五彩传说”/ 106
    (二)抢救:《敖鲁古雅》舞台剧还原真实生活/ 115
    (三)延伸:“被迫”成立小鹿艺术团/ 124
    (四)深耕: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130
    六  乡土教材让阿坝的学生有了根  天下溪/ 136
    (一)以好看、好玩、亲切的课本传承祖先智慧/ 139
    (二)乡土教材如何走进课堂/ 143
    (三)天下溪乡土教材的原则、内容与形式/ 151
    (四)乡土文化教育促进教师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155
    (五)乡土教材的文化功能与教育功能/ 156
    (六)尾声:黑虎寨的故事/ 161
    七  让西部乡村儿童获得更好的教育  西部阳光/ 164
    (一)从行走到行动/ 166
    (二)从草根到基金会/ 167
    (三)深耕细作的个五年/ 168
    (四)转型调整的第二个五年/ 170
    (五)今天的“西阳”/ 172
    (六)“西阳”的明天/ 176
    八  “外引内活”的乡村教育突围之路  甘肃宕昌/ 177
    (一)序曲:困境中突围的智慧——“外引内活”/ 177
    (二)外引之一:打造“高效课堂”——从“跨越式”教学做起/ 180
    (三)外引之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以“千千树”项目提升/ 186
    (四)外引之三: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借力“担当者行动”,大力推动儿童阅读/ 192
    (五)内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探索创新教研新模式/ 200
    (六)尾声:改革增活力创新出效益——宕昌路径/ 206
    九  做朴素而幸福的乡村教育  四川阆中/ 208
    (一)肇始于“劳动实践基地”的乡村味道/ 210
    (二)虔诚于“朴素而又美好”的乡村教育/ 215
    (三)办一所“留得住孩子心”的乡村学校/ 220
    (四)做一个“有职业幸福感”的乡村教育者/ 226
    (五)还留守儿童一个“精心呵护”的童年/ 229
    (六)十年磨剑,一方教育生态的根本性改变/ 232
  • 内容简介:
      乡村,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劳作耕耘,繁衍生息,它蕴含了多少乡音,留下了多少乡愁。乡村,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之所萦,魂之所系,根之所在。
      乡村教育,是乡村的灵魂,是乡村文化的传承,也是乡村文明的载体。在陶行知先生看来,它不但是“改造社会的中心”,而且是“小的村庄与大的世界沟通的中心”。
      乡村教育,它寄托着多少人对乡村的美好愿望与情感,承载着多少人对乡村的温馨回味与记忆!当然,乡村教育,更是乡村孩子与他们家庭的希望,也是乡村以及所有乡村人的希望。
      试想一下,在那一片青山环抱之中,能够有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那一片鸡犬相闻的地方,能够清晰地传来琅琅书声;在那阡陌交错的田间地头,能够邂逅一队队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的活蹦乱跳的学童……整个乡村或许一下就活了,就有生机了,就有梦想了,就有希望了。
      乡村的希望在教育,没有乡村教育的发展,就没有乡村文脉的延续与弘扬,就没有精准扶贫的跟进与发力,就没有贫困代际传递的中断与阻止,也就没有教育的真正公平与均衡。
      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李泓冰曾经有一段话,对乡村教育的存在价值作了温情却不失深刻的描述:“对遥远的乡村来说,每一个学校,是一堆火;每一个老师,是一盏灯,那灯光虽暗淡,却明明灭灭地闪了几千年,是烛照中国乡村的一线微芒,让人温暖且踏实。”
      我以为,现实中的乡村教育,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依然可以成为点亮乡村的“庠序灯光”。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教育的迅猛发展,乡村学校的自然萎缩,当然也包括人为的压缩、盲目的撤并,乡村教育在日渐衰落甚至在有的地方已经走向破败,这既给乡村带来了荒凉与凋敝,又带来了学生大量流失,还给教育带来了诸多的危机与危害。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义务教育城镇化率从2009年的51.04%快速攀升到2014年的72.55%,随之而来的,是我国乡村小学在校生减少了2605万人。这一方面是因为城镇化自然形成的学龄人口迁移,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乡村学校的压缩、撤并所造成的学生流失。
  • 作者简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是以教育公共政策、教育公平和教育创新研究为主的民办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以独立的立场开展教育研究与政策倡导,聚集教育界内外的民间智慧,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 目录:
    总序  迈向新时代第三次乡村复兴/ 1
    导论  把乡愁化为力量/1
    一  一个教授的乡村教育实验  伏羲班/ 5
    (一)三到甘谷,土桥小学办起了伏羲班/ 6
    (二)真情动人,伏羲班在诚信中启航/ 11
    (三)大道至简,教育改革在常态条件下进行/ 14
    (四)被迫应试,伏羲班一考定军心/ 18
    (五)完美收官,伏羲班成功的原因何在/ 21
    (六)功成身退,伏羲班给教育改革留下了什么/ 26
    二  让乡村孩子回家的学校  河北南陈村小学/ 29
    (一)外面的世界每天在变,南陈村小学“渐行渐远”/ 30
    (二)校长牵头,公益助力,南陈村小学“峰回路转”/ 34
    (三)教师、课程与课堂,南陈村小学开始探索内涵发展道路/ 40
    (四)信息时代,互联网助力乡村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44
    (五)乡村孩子“用脚投票”,区域学校协同发展/ 51
    三  60 年坚持为“三农”服务  山西风陵渡中学/ 54
    (一)艰难初创:从劳动与教学并重,到教育带动农业生产/ 55
    (二)确立定位:为乡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学校/ 56
    (三)适机调整:实行普教、职教、成教“三教融合”/ 58
    (四)建立“校、村、户”三联网,使学校成为农业科技的推广中心/ 61
    (五)新世纪的使命:培养“爱农村、爱农民、爱农科”的学生/ 62
    四  传承文明根脉的乡村儿童启蒙教育  华夏“三亲”教育/ 69
    (一)缘起:两位50 年代人的乡村启蒙教育改革梦/ 69
    (二)背景:“三去教育”与乡村的凋敝使6000 万乡村儿童面临失管、失教的危机/ 72
    (三)探索:志愿者与合作社成为乡村教育的践行者/ 76
    (四)模式:为中华文明播种扎根的“三亲”教育/ 83
    (五)合作:打通一切空间开放办学/ 98
    (六)收获:老师、孩子、家长、项目、乡村的共同成长/ 102
    五  祖先智慧传承中的文化创新与教育创新  “吉祥妈妈”乌日娜/ 106
    (一)初试:从“吉祥三宝”到“五彩传说”/ 106
    (二)抢救:《敖鲁古雅》舞台剧还原真实生活/ 115
    (三)延伸:“被迫”成立小鹿艺术团/ 124
    (四)深耕: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130
    六  乡土教材让阿坝的学生有了根  天下溪/ 136
    (一)以好看、好玩、亲切的课本传承祖先智慧/ 139
    (二)乡土教材如何走进课堂/ 143
    (三)天下溪乡土教材的原则、内容与形式/ 151
    (四)乡土文化教育促进教师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155
    (五)乡土教材的文化功能与教育功能/ 156
    (六)尾声:黑虎寨的故事/ 161
    七  让西部乡村儿童获得更好的教育  西部阳光/ 164
    (一)从行走到行动/ 166
    (二)从草根到基金会/ 167
    (三)深耕细作的个五年/ 168
    (四)转型调整的第二个五年/ 170
    (五)今天的“西阳”/ 172
    (六)“西阳”的明天/ 176
    八  “外引内活”的乡村教育突围之路  甘肃宕昌/ 177
    (一)序曲:困境中突围的智慧——“外引内活”/ 177
    (二)外引之一:打造“高效课堂”——从“跨越式”教学做起/ 180
    (三)外引之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以“千千树”项目提升/ 186
    (四)外引之三: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借力“担当者行动”,大力推动儿童阅读/ 192
    (五)内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探索创新教研新模式/ 200
    (六)尾声:改革增活力创新出效益——宕昌路径/ 206
    九  做朴素而幸福的乡村教育  四川阆中/ 208
    (一)肇始于“劳动实践基地”的乡村味道/ 210
    (二)虔诚于“朴素而又美好”的乡村教育/ 215
    (三)办一所“留得住孩子心”的乡村学校/ 220
    (四)做一个“有职业幸福感”的乡村教育者/ 226
    (五)还留守儿童一个“精心呵护”的童年/ 229
    (六)十年磨剑,一方教育生态的根本性改变/ 232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教育乡村
教育无痕:掌握家庭教育核心法则,与孩子共同成长
王琳
教育乡村
教育写作:从教改实践走向成果表达 大夏书系
颜莹
教育乡村
教育的时空漫游——博物馆文化课程建设与实践
彭学明
教育乡村
教育与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哲学译丛)
[英]理查德·S·彼得斯
教育乡村
教育政策与教师专业重构——国际比较的视角
(法)罗知北、刘敏、(葡)路易斯·米格尔·卡瓦略、(巴西)达莉拉·安德拉德·奥利韦拉、(加)路易·勒瓦瑟 编
教育乡村
教育与激情:社会转型背景下县城高中教师情感能量研究
胡鹏辉
教育乡村
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与实践
丁雪峰,殷婕,郭真
教育乡村
教育政策与法规
刘若谷
教育乡村
教育人类学
凯瑟琳·安德森-莱维特
教育乡村
教育,就是给孩子高情绪价值
贾杜晶,岳贤伦著
教育乡村
教育法导读
唐之享
教育乡村
教育信息化政策和总体规划论纲
苗逢春 译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教育乡村
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2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教育乡村
融普惠 新金融——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集锦(2022)
21世纪金融研究院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编
教育乡村
用英语发现世界:文化篇(彩图版)(青少年英文素养课)
21世纪报社
教育乡村
用英语介绍中国:故事篇(彩图版)(青少年英文素养课)
21世纪报社
教育乡村
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篇(彩图版)(青少年英文素养课)
21世纪报社
教育乡村
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1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教育乡村
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杨东平 杨旻 黄胜利
教育乡村
英文报刊精华集萃(第五辑)
21世纪英文报 编
教育乡村
裸露的真相(21世纪彻底调查)
21世纪经济报道
教育乡村
地名の世界地図 (文春新書)
21世紀研究会 著
教育乡村
小鼹鼠吸手指:淘气宝宝系列10
21世纪出版社
教育乡村
心理素质教育实用全书
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编写委员会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