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鸿霄自传:环境水质学求索60年

汤鸿霄自传:环境水质学求索60年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2019-09
版次: 1
ISBN: 9787030620538
定价: 13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450页
分类: 自然科学
36人买过
  • 汤鸿霄院士是我国环境工程与环境水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教授、博导,长期从事环境水质学、环境工程学和用水废水处理技术的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造诣精深,德高望重"不是显赫的地位,也不是远扬的声名,而是一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出众才能和人性光辉,汤鸿霄院士正是如此。他的科教人生诠释着永开先河、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逆境不馁、守之弥坚的顽强意志,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科学态度,勤耕不辍、甘于奉献的无私品格,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有序,对汤鸿霄院士的成长、学术贡献以及研究成果进行了记录、梳理和再现。此书不仅可供相关专业的人员阅读,亦可供立志科技事业的工作者阅读。对尚在求学成长的青少年,更是一本读之有益的人物传记。 目录
    总序/i
    引子/1
    第一节 实验室20周年纪念会/3
    第二节 我80岁的回忆与感悟/9
    第三节 自撰回忆录的缘起/14
    第一章 家族往事/17
    第一节 我的出生地/19
    第二节 我的父亲和母亲/23
    第三节 我家的大四合院/28
    第二章 日伪和民国统治下的京城/33
    第一节 阴影笼罩下的难民/35
    第二节 好读书,但不求甚解/39
    第三节 胜利后的北平乱象/43
    第四节 懵懂中接触革命/47
    第五节 入党前后/49
    第三章 “东方莫斯科”的大学生活/53
    第一节 从北京到哈尔滨/55
    第二节 苏式的专业教育/59
    第三节 苏联的水处理技术/64
    第四节 生活和专业的双起跑/68
    第五节 革命运动中的激情起伏/73
    第四章 教育革命和“文化大革命”/77
    第一节 身为人师/79
    第二节 饥寒交迫,但不忘技术革新/83
    第三节 第一篇专论的形成/88
    第四节 无可回避的“文化大革命”/93
    第五节 我国聚合氯化铝的发端/97
    第六节 环境水化学研究牛刀小试/102
    第七节 水化学教学的启蒙/106
    第八节 《用水废水化学基础》的诞生/112
    第五章 从环境化学研究所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21
    第一节 半生转折点 回京路漫漫/123
    第二节 “遁入”心向往之的环境化学研究所/128
    第三节 全国环境科技研究中心/133
    第四节 我国环境化学的领军人刘静宜/138
    第五节 在水污染化学研究室做全职科研/142
    第六节 中南海报告和环境科技界的形成/147
    第七节 重金属水质污染面面观/152
    第六章 国际水环境研究中心EAWAG/159
    第一节 首次出国访问的时与机/161
    第二节 Werner Stumm生平和水体化学学派/166
    第三节 Stumm偕夫人访问北京/171
    第四节 初到EAWAG的观感和心态/176
    第五节 两位大师讨论我的研究方向/184
    第六节 在EAWAG的研究工作/189
    第七节 三位混凝学权威未发表的遗稿/195
    第八节 同Stumm教授的若干交往/200
    第九节 出版《水化学》中文版的前前后后/205
    第十节 有君子风度的O'Melia 教授/212
    第七章 环境水质学研究开发基地/219
    第一节 世界银行贷款“从天而降”/221
    第二节 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227
    第三节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32
    第四节 环游美国和加拿大水环境研究中心/240
    第五节 稳定化聚合氯化高铁的研制/246
    第六节 三优概念的水处理试验厂/251
    第七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支持/257
    第八节 参与各类环境科技评委会漫记/263
    第九节 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兵/268
    第八章 国际交流与生产研究实践/275
    第一节 联合国大型合作铜污染评价/277
    第二节 风雨交加力采柱状样/282
    第三节 三种模式比评表面络合理论/287
    第四节 污染沉积物的吸附和质量评价/292
    第五节 在德国时恰逢推倒柏林墙/297
    第六节 拥有德国贵族气质的Hahn教授/301
    第七节 国际化学水处理和中国水处理化学双年会/306
    第八节 聚合铝的形态提纯与复合杂交/312
    第九节 聚合铝生产模式的工业化/317
    第九章 中国工程院活动散记/323
    第一节 偶成中国工程院院士/325
    第二节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活动一瞥/332
    第三节 水量和水质矛盾及管理/339
    第四节 全国水资源学者大会师/343
    第五节 随从考察云贵川青纪行/347
    第六节 西北水资源的战略巡视/352
    第七节 美国水资源系统考察记/356
    第八节 钱正英院士印象漫谈/362
    第九节 专心写作《无机高分子絮凝理论与絮凝剂》/366
    第十章 我的半了未了诸心愿/371
    第一节 环境水质学学科体系框架探索(上)/373
    第二节 环境水质学学科体系框架探索(下)/382
    第三节 颗粒物与微界面水质过程/391
    第四节 聚合类混凝剂的作用机理/401
    第五节 铝盐水解—聚合的双水解模式/409
    第六节 纳米材料元件聚合十三铝/416
    第七节 纳米材料的生态效应/420
    第八节 好读书欲求甚解而难得/425
    第九节 我作为科技人的行为与反思/430
    第十节 环境科学技术的扩展与融合/435
    附录一 汤鸿霄大事年表、曾任社会兼职、历年获奖项目/439
    附录二 汤鸿霄主要著述目录/444
    后记/447
  • 内容简介:
    汤鸿霄院士是我国环境工程与环境水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教授、博导,长期从事环境水质学、环境工程学和用水废水处理技术的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造诣精深,德高望重"不是显赫的地位,也不是远扬的声名,而是一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出众才能和人性光辉,汤鸿霄院士正是如此。他的科教人生诠释着永开先河、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逆境不馁、守之弥坚的顽强意志,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科学态度,勤耕不辍、甘于奉献的无私品格,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有序,对汤鸿霄院士的成长、学术贡献以及研究成果进行了记录、梳理和再现。此书不仅可供相关专业的人员阅读,亦可供立志科技事业的工作者阅读。对尚在求学成长的青少年,更是一本读之有益的人物传记。
  • 目录:
    目录
    总序/i
    引子/1
    第一节 实验室20周年纪念会/3
    第二节 我80岁的回忆与感悟/9
    第三节 自撰回忆录的缘起/14
    第一章 家族往事/17
    第一节 我的出生地/19
    第二节 我的父亲和母亲/23
    第三节 我家的大四合院/28
    第二章 日伪和民国统治下的京城/33
    第一节 阴影笼罩下的难民/35
    第二节 好读书,但不求甚解/39
    第三节 胜利后的北平乱象/43
    第四节 懵懂中接触革命/47
    第五节 入党前后/49
    第三章 “东方莫斯科”的大学生活/53
    第一节 从北京到哈尔滨/55
    第二节 苏式的专业教育/59
    第三节 苏联的水处理技术/64
    第四节 生活和专业的双起跑/68
    第五节 革命运动中的激情起伏/73
    第四章 教育革命和“文化大革命”/77
    第一节 身为人师/79
    第二节 饥寒交迫,但不忘技术革新/83
    第三节 第一篇专论的形成/88
    第四节 无可回避的“文化大革命”/93
    第五节 我国聚合氯化铝的发端/97
    第六节 环境水化学研究牛刀小试/102
    第七节 水化学教学的启蒙/106
    第八节 《用水废水化学基础》的诞生/112
    第五章 从环境化学研究所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21
    第一节 半生转折点 回京路漫漫/123
    第二节 “遁入”心向往之的环境化学研究所/128
    第三节 全国环境科技研究中心/133
    第四节 我国环境化学的领军人刘静宜/138
    第五节 在水污染化学研究室做全职科研/142
    第六节 中南海报告和环境科技界的形成/147
    第七节 重金属水质污染面面观/152
    第六章 国际水环境研究中心EAWAG/159
    第一节 首次出国访问的时与机/161
    第二节 Werner Stumm生平和水体化学学派/166
    第三节 Stumm偕夫人访问北京/171
    第四节 初到EAWAG的观感和心态/176
    第五节 两位大师讨论我的研究方向/184
    第六节 在EAWAG的研究工作/189
    第七节 三位混凝学权威未发表的遗稿/195
    第八节 同Stumm教授的若干交往/200
    第九节 出版《水化学》中文版的前前后后/205
    第十节 有君子风度的O'Melia 教授/212
    第七章 环境水质学研究开发基地/219
    第一节 世界银行贷款“从天而降”/221
    第二节 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227
    第三节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32
    第四节 环游美国和加拿大水环境研究中心/240
    第五节 稳定化聚合氯化高铁的研制/246
    第六节 三优概念的水处理试验厂/251
    第七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支持/257
    第八节 参与各类环境科技评委会漫记/263
    第九节 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兵/268
    第八章 国际交流与生产研究实践/275
    第一节 联合国大型合作铜污染评价/277
    第二节 风雨交加力采柱状样/282
    第三节 三种模式比评表面络合理论/287
    第四节 污染沉积物的吸附和质量评价/292
    第五节 在德国时恰逢推倒柏林墙/297
    第六节 拥有德国贵族气质的Hahn教授/301
    第七节 国际化学水处理和中国水处理化学双年会/306
    第八节 聚合铝的形态提纯与复合杂交/312
    第九节 聚合铝生产模式的工业化/317
    第九章 中国工程院活动散记/323
    第一节 偶成中国工程院院士/325
    第二节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活动一瞥/332
    第三节 水量和水质矛盾及管理/339
    第四节 全国水资源学者大会师/343
    第五节 随从考察云贵川青纪行/347
    第六节 西北水资源的战略巡视/352
    第七节 美国水资源系统考察记/356
    第八节 钱正英院士印象漫谈/362
    第九节 专心写作《无机高分子絮凝理论与絮凝剂》/366
    第十章 我的半了未了诸心愿/371
    第一节 环境水质学学科体系框架探索(上)/373
    第二节 环境水质学学科体系框架探索(下)/382
    第三节 颗粒物与微界面水质过程/391
    第四节 聚合类混凝剂的作用机理/401
    第五节 铝盐水解—聚合的双水解模式/409
    第六节 纳米材料元件聚合十三铝/416
    第七节 纳米材料的生态效应/420
    第八节 好读书欲求甚解而难得/425
    第九节 我作为科技人的行为与反思/430
    第十节 环境科学技术的扩展与融合/435
    附录一 汤鸿霄大事年表、曾任社会兼职、历年获奖项目/439
    附录二 汤鸿霄主要著述目录/444
    后记/447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