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与追忆:中国文学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1898-1927)

反抗与追忆:中国文学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1898-1927)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03
ISBN: 9787516140284
定价: 4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其他
分类: 文学
5人买过
  • 从晚清到“五四”,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逐渐从众声喧哗削减成为一种以“爱情”与“革命”为核心概念的文学框架。在文学史的建构中,这种单向度的浪漫主义常被指认为“积极浪漫主义”,以区别于德国式的“消极浪漫主义”。德国浪漫主义的回归传统(“向后看”)与探索内心(“向内看”)的主题,在此框架下,就被从实践与理论领域一同排除在“五四”浪漫主义的影响根源之外。这一误读,既曲解了文学史的事实——德国浪漫主义一直以潜在的方式影响着新文学的主题与风格,同时也无助于理解从晚清到“五四”复杂的文化困境与诉求——民族主义与民族传 卢文婷
    1983年生,吉林长春人。200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2006年保送至武汉大学文学院,2008年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入武汉大学文学院攻博,2012年获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与女性主义。 序
    引言
    第一章 放大与遮蔽:接受浪漫主义
    第一节 法国浪漫主义的晚清面容――《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文化旅行
    第二节 《哀希腊》与浪漫的革命者:苏曼殊与拜伦的身份融合
    第三节 《摩罗诗力说》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经典化
    第四节 被遮蔽的暗流:失声的德国浪漫主义
    第五节 个案之一:《野草》中的德国浪漫主义主题
    第二章 失落与寻回:民族主义
    第一节 对立的隐喻:健康与疾病
    第二节 浪漫主义一民族主义
    第三节 身份焦虑:从天朝子民到弱小民族
    第四节 折中的策略:身体民族主义
    第五节 个案之二:冯至《河上》中的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世界主义的冲突
    第三章 反抗与追忆:新语境中的旧传统
    第一节 对立的隐喻:光明与黑暗
    第二节 语言战争――重构文化身份
    第三节 周作人与顾颉刚:民俗学的双重变奏
    第四节 浪漫的古典:《学衡》的理论困境
    第五节 重释传统:反讽、断裂与追忆――以《补天》、《孤竹君之二子》与《昨日之歌》为个案
    结语 民族传统与民族身份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从晚清到“五四”,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逐渐从众声喧哗削减成为一种以“爱情”与“革命”为核心概念的文学框架。在文学史的建构中,这种单向度的浪漫主义常被指认为“积极浪漫主义”,以区别于德国式的“消极浪漫主义”。德国浪漫主义的回归传统(“向后看”)与探索内心(“向内看”)的主题,在此框架下,就被从实践与理论领域一同排除在“五四”浪漫主义的影响根源之外。这一误读,既曲解了文学史的事实——德国浪漫主义一直以潜在的方式影响着新文学的主题与风格,同时也无助于理解从晚清到“五四”复杂的文化困境与诉求——民族主义与民族传
  • 作者简介:
    卢文婷
    1983年生,吉林长春人。200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2006年保送至武汉大学文学院,2008年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入武汉大学文学院攻博,2012年获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与女性主义。
  •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放大与遮蔽:接受浪漫主义
    第一节 法国浪漫主义的晚清面容――《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文化旅行
    第二节 《哀希腊》与浪漫的革命者:苏曼殊与拜伦的身份融合
    第三节 《摩罗诗力说》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经典化
    第四节 被遮蔽的暗流:失声的德国浪漫主义
    第五节 个案之一:《野草》中的德国浪漫主义主题
    第二章 失落与寻回:民族主义
    第一节 对立的隐喻:健康与疾病
    第二节 浪漫主义一民族主义
    第三节 身份焦虑:从天朝子民到弱小民族
    第四节 折中的策略:身体民族主义
    第五节 个案之二:冯至《河上》中的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世界主义的冲突
    第三章 反抗与追忆:新语境中的旧传统
    第一节 对立的隐喻:光明与黑暗
    第二节 语言战争――重构文化身份
    第三节 周作人与顾颉刚:民俗学的双重变奏
    第四节 浪漫的古典:《学衡》的理论困境
    第五节 重释传统:反讽、断裂与追忆――以《补天》、《孤竹君之二子》与《昨日之歌》为个案
    结语 民族传统与民族身份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反抗与追忆:中国文学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1898-1927)
反抗跟踪:与跟踪狂的700日斗争
[日]内泽旬子
反抗与追忆:中国文学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1898-1927)
反抗死亡:《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
厄内斯特·贝克尔(Ernest Becker)
反抗与追忆:中国文学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1898-1927)
反抗世界,反抗人生
[法]米歇尔·维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著 金橘芳 译
反抗与追忆:中国文学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1898-1927)
反抗与屈从: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
段丽君 著
反抗与追忆:中国文学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1898-1927)
反抗者(译文经典)
[法]加缪 著;沈志明 译
反抗与追忆:中国文学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1898-1927)
反抗的忧郁(诺奖热门拉斯洛代表作!)经典印象系列
[匈牙利]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反抗与追忆:中国文学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1898-1927)
反抗“满洲国” : 伪满洲国女作家研究
史密斯 著;李冉 译
反抗与追忆:中国文学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1898-1927)
反抗军
彼得·杜菲 著;俞圆 译
反抗与追忆:中国文学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1898-1927)
反抗虚无——论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主题
李怡
反抗与追忆:中国文学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1898-1927)
反抗者:十八位知识分子的精神解读
潦寒
反抗与追忆:中国文学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1898-1927)
反抗现代性(从德国到中国)
单世联
反抗与追忆:中国文学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1898-1927)
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
汪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