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2)

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2)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3-05
版次: 1
ISBN: 9787522813943
定价: 12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纯质纸
页数: 268页
字数: 248.000千字
分类: 社会文化
7人买过
  • 本书包括总报告、分题报告、年度热点,以及大事记四个部分。
      一、总报告题为“2021年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全面疏理我国2021年度非遗保护实践中法制、名录体系建设,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数字化保护,传播传承,学术研究等问题经验与发展趋势,开展理论探讨,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分题报告为十篇,按照我国非遗名录的十大门类,分门别类地撰写一篇2021年度保护发展报告。(1)总结各门类2021年度非遗保护实践工作概况。(2)分析各门类非遗保护实践难点、重点问题,就难点、重点问题做学理分析和保护经验总结,提出合理化建议。(3)预测各门类非遗保护的趋势。
      三、年度热点:对2021年度非遗热点进行评析。
      四、大事记和附录部分,疏理2021年非遗保护重大事件和重要资料。  宋俊华,男,1968年生。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委员会常务理事。1987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先后获得文学学士(1991)和文学硕士学位(1994)。1999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师承黄天骥、康保成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2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戏剧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2004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6年入选教.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广东省高等学校第四批“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2010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第四批“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和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相关论著有《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应用写作学教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戏曲研究的新路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基因》等。 Ⅰ 总报告

    1新时代中国非遗保护与治理新方向 宋俊华 李瑜恒/001

    Ⅱ 非遗与国家发展战略

    2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红色非遗保护发展报告 胡港/041

    3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进展、问题与对策(2018~2021) 刘梦颖/060

    4城市治理视野下的非遗保护实践 董帅/076

    5文化基因与非遗文化基因研究论略 金姚 孔庆夫/101

    Ⅲ 非遗理论研究

    6非遗在社区研究 李惠/120

    7元宇宙视域下非遗数字化形态探究 段晓卿/135

    8高校开展非遗传承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卢真/151

    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留住乡愁” 莫伊凡/169

    Ⅳ 非遗的利用

    10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融合媒体 陈熙/188

    Ⅴ 附录

    112021年度大事记 卢真/206

    Abstract/239

    Contents/242
  •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总报告、分题报告、年度热点,以及大事记四个部分。
      一、总报告题为“2021年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全面疏理我国2021年度非遗保护实践中法制、名录体系建设,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数字化保护,传播传承,学术研究等问题经验与发展趋势,开展理论探讨,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分题报告为十篇,按照我国非遗名录的十大门类,分门别类地撰写一篇2021年度保护发展报告。(1)总结各门类2021年度非遗保护实践工作概况。(2)分析各门类非遗保护实践难点、重点问题,就难点、重点问题做学理分析和保护经验总结,提出合理化建议。(3)预测各门类非遗保护的趋势。
      三、年度热点:对2021年度非遗热点进行评析。
      四、大事记和附录部分,疏理2021年非遗保护重大事件和重要资料。
  • 作者简介:
     宋俊华,男,1968年生。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委员会常务理事。1987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先后获得文学学士(1991)和文学硕士学位(1994)。1999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师承黄天骥、康保成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2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戏剧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2004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6年入选教.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广东省高等学校第四批“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2010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第四批“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和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相关论著有《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应用写作学教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戏曲研究的新路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基因》等。
  • 目录:
    Ⅰ 总报告

    1新时代中国非遗保护与治理新方向 宋俊华 李瑜恒/001

    Ⅱ 非遗与国家发展战略

    2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红色非遗保护发展报告 胡港/041

    3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进展、问题与对策(2018~2021) 刘梦颖/060

    4城市治理视野下的非遗保护实践 董帅/076

    5文化基因与非遗文化基因研究论略 金姚 孔庆夫/101

    Ⅲ 非遗理论研究

    6非遗在社区研究 李惠/120

    7元宇宙视域下非遗数字化形态探究 段晓卿/135

    8高校开展非遗传承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卢真/151

    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留住乡愁” 莫伊凡/169

    Ⅳ 非遗的利用

    10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融合媒体 陈熙/188

    Ⅴ 附录

    112021年度大事记 卢真/206

    Abstract/239

    Contents/242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