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中国性

法的中国性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09
版次: 1
ISBN: 9787549557776
定价: 36.00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92页
字数: 20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丛书: 新民说
分类: 社会文化
417人买过
  •   《法的中国性》主要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法律中使用的核心基础性概念(比如民权、民主、宪法等)以及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劳教制度、法家思想等的一种开放式研究,从跨语际实践及词源学的角度阐释和辨析了民权、民主、宪法、水、治、法等的起源及其流变,对中国传统的法家思想进行了现代阐释。
      《法的中国性》旨在说明:
      1、中国近代有关宪政的观念和表达与对西方的观看有关,与西方身在的那种“优越性”有关,或者说与西方“强”中国“弱”的事实以及中国对这个事实的体认有关。宪政的思想与语言被中国挪用,主要不是用以表达西方问题,而是中国问题,这是中国宪政思想之所以为“中国”的直接的意思;同时,它也是喻指近代中国历史“非优越性”的一个政治性表征。西方的宪政是因为西方的“优越性”以及中国的“非优越性”这样一种中国式体认被中国接纳的。
      2、中国无论怎样挪用西方,自始至终都有一个中国立场的存在,既包括对西方价值的取舍,也包括对自己古老智慧的化用。对西方宪政原理如何取舍,取决于中国对自身问题的体认以及体认的方式。而决定这种“体认方式”的,不是西方宪政原理,而是由中国自己的文化历史提供的智慧,以及对智慧的化用。当西方“宪政”剥脱了原有的语境被置于异域场景之后,其意义与价值必定会发生移转。这里要强调的不是这种移转本身,而是移转的意义:“移转”并非是中国对西方的“误读”,而是一种主体性的主动选择。
      3、晚清、民国期间西学的引进之于中国的意义不能被无限的夸大,中国人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吸纳别人的东西,但倾听和吸纳的方式是自己的;他们可以接受外部文化,但强加的不行。
      王人博,宪法学家,代表性著作有:《法治论》、《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宪政的中国之道》,另著有随笔集《桃李江湖》、《孤独的敏感者》。其中,1989年与程燎原合作《法治论》,是九十年代国内外极具影响的学术著作,“国内系统研究法治理论的开山之作”;《宪政的中国之道》对中国百年宪政思想史的研究,是一种真正本土化的学术,是一本宪政主义在中国语境下的完整表达和融入的杰出著述。
    序言寻找"中国性"
    民权词义考
    一有缺陷的方法论
    方法:物境(Circumstances)、联想和记忆
    二来源:中国与西方、明治日本
    词性的变异
    《孟子》的新意义
    三浮士德式的言喻
    陈述与预言:一种必要的浅薄
    四西方性
    中国性(Chineseness)
    庶民的胜利
    --中国民主话语考论
    一为什么考辨"Democracy"
    二汉语"民主"语词是如何在近代中国复活的
    三"民主"的新语义:"Democracy"的被重新翻译
    四庶民的胜利:人民、农民、平民、劳工与"平民主义"
    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
    --对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一比较:法家的法思想与"普世主义"法治观
    二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三民主、宪政与法治概念之区分
    权力与技术
    --对劳动教养问题的一个宪法学分析
    一劳动教养的宪法根据
    劳动教养性质之辨
    一个新概念:"反社会主义的反动分子"
    二知识分子:一个难以定位的人群
    权力结构中的三方关系
    劳动教养:"改造"的一种极端方式
    三效用与风险:一条不确定的界线
    劳动教养:谁是宪制化中的主角
    劳动教养:是宪制化的顺应,还是背离
    宪法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
    一宪法(Constitution)含义的最初表达
    二宪法(Constitution)现代意义的生成过程
    三社会契约论:西方用以重构宪法历史的一种方法
    四汉语"宪法"释义
    宪法的中国性
    --对五四宪法发生过程的一种解释
    一什么是宪法的"制定"
    二机构与程序
    三为什么需要宪法
    四什么是宪法
    被创造的公共仪式
    --对七五宪法的一种阅读与解释
    一阅读的方法
    二修辞与意义
    三展示的思想
    四文本的意义
    五文本的关键词
    六人民的宪法
    水:中国法思想的本喻
    一水与治
    二水的意象与法的隐喻
    三"水舟"之喻与法统
    余论什么才是关键

  • 内容简介:
      《法的中国性》主要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法律中使用的核心基础性概念(比如民权、民主、宪法等)以及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劳教制度、法家思想等的一种开放式研究,从跨语际实践及词源学的角度阐释和辨析了民权、民主、宪法、水、治、法等的起源及其流变,对中国传统的法家思想进行了现代阐释。
      《法的中国性》旨在说明:
      1、中国近代有关宪政的观念和表达与对西方的观看有关,与西方身在的那种“优越性”有关,或者说与西方“强”中国“弱”的事实以及中国对这个事实的体认有关。宪政的思想与语言被中国挪用,主要不是用以表达西方问题,而是中国问题,这是中国宪政思想之所以为“中国”的直接的意思;同时,它也是喻指近代中国历史“非优越性”的一个政治性表征。西方的宪政是因为西方的“优越性”以及中国的“非优越性”这样一种中国式体认被中国接纳的。
      2、中国无论怎样挪用西方,自始至终都有一个中国立场的存在,既包括对西方价值的取舍,也包括对自己古老智慧的化用。对西方宪政原理如何取舍,取决于中国对自身问题的体认以及体认的方式。而决定这种“体认方式”的,不是西方宪政原理,而是由中国自己的文化历史提供的智慧,以及对智慧的化用。当西方“宪政”剥脱了原有的语境被置于异域场景之后,其意义与价值必定会发生移转。这里要强调的不是这种移转本身,而是移转的意义:“移转”并非是中国对西方的“误读”,而是一种主体性的主动选择。
      3、晚清、民国期间西学的引进之于中国的意义不能被无限的夸大,中国人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吸纳别人的东西,但倾听和吸纳的方式是自己的;他们可以接受外部文化,但强加的不行。
  • 作者简介:
      王人博,宪法学家,代表性著作有:《法治论》、《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宪政的中国之道》,另著有随笔集《桃李江湖》、《孤独的敏感者》。其中,1989年与程燎原合作《法治论》,是九十年代国内外极具影响的学术著作,“国内系统研究法治理论的开山之作”;《宪政的中国之道》对中国百年宪政思想史的研究,是一种真正本土化的学术,是一本宪政主义在中国语境下的完整表达和融入的杰出著述。
  • 目录:
    序言寻找"中国性"
    民权词义考
    一有缺陷的方法论
    方法:物境(Circumstances)、联想和记忆
    二来源:中国与西方、明治日本
    词性的变异
    《孟子》的新意义
    三浮士德式的言喻
    陈述与预言:一种必要的浅薄
    四西方性
    中国性(Chineseness)
    庶民的胜利
    --中国民主话语考论
    一为什么考辨"Democracy"
    二汉语"民主"语词是如何在近代中国复活的
    三"民主"的新语义:"Democracy"的被重新翻译
    四庶民的胜利:人民、农民、平民、劳工与"平民主义"
    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
    --对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一比较:法家的法思想与"普世主义"法治观
    二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三民主、宪政与法治概念之区分
    权力与技术
    --对劳动教养问题的一个宪法学分析
    一劳动教养的宪法根据
    劳动教养性质之辨
    一个新概念:"反社会主义的反动分子"
    二知识分子:一个难以定位的人群
    权力结构中的三方关系
    劳动教养:"改造"的一种极端方式
    三效用与风险:一条不确定的界线
    劳动教养:谁是宪制化中的主角
    劳动教养:是宪制化的顺应,还是背离
    宪法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
    一宪法(Constitution)含义的最初表达
    二宪法(Constitution)现代意义的生成过程
    三社会契约论:西方用以重构宪法历史的一种方法
    四汉语"宪法"释义
    宪法的中国性
    --对五四宪法发生过程的一种解释
    一什么是宪法的"制定"
    二机构与程序
    三为什么需要宪法
    四什么是宪法
    被创造的公共仪式
    --对七五宪法的一种阅读与解释
    一阅读的方法
    二修辞与意义
    三展示的思想
    四文本的意义
    五文本的关键词
    六人民的宪法
    水:中国法思想的本喻
    一水与治
    二水的意象与法的隐喻
    三"水舟"之喻与法统
    余论什么才是关键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法的中国性
公天下:多中心治理与双主体法权
吴稼祥 著
法的中国性
纷争的年代:当代西方思想寻踪
刘擎 著
法的中国性
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
柴春芽 著
法的中国性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鲁西奇 著
法的中国性
孤独的敏感者
王人博 著
法的中国性
寻找失踪者:新民说
艾云 著
法的中国性
新民说·野渡:凤凰网读书文库
朱天文、苏伟贞、骆以军 著;严彬、马培杰 编
法的中国性
中国法史导论
黄源盛 著
法的中国性
清代习惯法
梁治平 著
法的中国性
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
韦力、拓晓堂 著
法的中国性
法辨:法律文化论集
梁治平 著
法的中国性
中国的近代性
王人博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法的中国性
法的本质
埃里克·沃格林
法的中国性
法的真善美:法学美初探/吕世伦法学论丛
吕世伦 编
法的中国性
法的实践与思辨
高树
法的中国性
法的思想世界
董彦斌
法的中国性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 : 权利的科学
康德 著;沈叔平 译
法的中国性
法的文化基础初探
周秀龙 著
法的中国性
法的跨界——规范、事实以及学科的交叉
季卫东
法的中国性
法的原理与应用(第二版)()
刘树桥、雷绍玲 编
法的中国性
法的回声:中国法律思想通识讲义
李鸣 著
法的中国性
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考察
唐芬 著
法的中国性
法的一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法律名著译丛)
帕舒卡尼斯
法的中国性
法的形式性与法律推理
危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