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视野下主体性重构研究

消费视野下主体性重构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1-10
版次: 1
ISBN: 9787569294095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90页
字数: 150.00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政治
1人买过
  • 本书把人的主体性建构纳入消费的视角,结合中国历史和现实,在研究取向、兴趣、路径等方面重视消费主体和主体性、消费的社会与文化差异、物与商品的社会生命和社会意义,对消费理行解读。本书用消费的视角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步性,增强了马克思主义面对新问题的解释力,补充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吴玉彬,男,1987年生,山东鄄城人,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客家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和消费社会学。在《社会》《青年研究》《人文杂志》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级课题2项,参与***和省部级项目多项。 绪论
      一、框架结构
      二、研究方法
        (一)质性研究
        (二)工厂民族志
        (三)资料的收集
      三、消费视域下流动人口的身份表述
        (一)动人口何需工人化
        (二)无产化:农民的工人化的理论困境
        (三)消费实践的个体化:流动人口工人化的现实约束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理论:以消费为核心的解读
      一、马克思消费的社会理论研究动态
      二、商品拜物教式消费的社会理论
      三、马克思消费的社会理论二重性
        (一)消费的有形之物象征意义
        (二)消费中的无形之物――闲暇时间的象征意义
      四、小结
    第二章  从马克思到鲍德里亚:商品消费与符号消费
      一、马克思从商品的视角检视生产社会
      二、鲍德里亚从意义的符号系统解析消费社会
      三、商品的祛魅与社会关系的回归
      四、小结
    第三章  消费主义话语下的主体性重构是何以可能
      一、自我认同的道德背景――不可逃避的框架
      二、多元化的道德根源
      三、强评估(strong evaluation)――道德共识何以达成
      四、结论:道德地形学中的本真性伦理
    第四章  西方消费话语下的主体性转型
      一、西方农民市民化程
        (一)客观社会结构的转型
        (二)主观身份认同的转型
      二、西方社会中个体化的历史
        (一)市民化的个体化
        (二)制度性的个体化
      三、个体性:主体性重构的一个重要维度
      四、小结
    第五章  历史、现实与流动人口的主体转型
      一、中国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历史和现实制约因素
        (动人口市民化的历史制约因素
        (二)多元经济结构现实下的市民化路径
      二、非正规就业:就业形势的新常态
        (一)非正规经济:经济的新常态
        (二)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难题
        (三)非正规就业――市民化道路再探讨
      三、小结
    第六章  家庭、消费主义与主体性重构
      一、流动人口家庭化背景下的代际传递
      二、研究路径与资料获取
      三、家庭关系的庇护
      四、学校教育:认同下的无视
      五、消费主义的生活观念
      六、中产的想象和未来职业规划
      七、小结
    第七章  辛劳中的愉悦:消费主义与主体性重构
      一、生产过程的辛劳主体性
        (一)传统车间管理下的生产主体
        (二)现代流水线上的生产主体
      二、闲暇消费中的愉悦主体性重构
        (一)消费主义的生活空间
        (二)消费主义的生活理念
        (三)追求自我的主体性
      三、小结:破除虚假,重构消遣经济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把人的主体性建构纳入消费的视角,结合中国历史和现实,在研究取向、兴趣、路径等方面重视消费主体和主体性、消费的社会与文化差异、物与商品的社会生命和社会意义,对消费理行解读。本书用消费的视角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步性,增强了马克思主义面对新问题的解释力,补充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 作者简介:
    吴玉彬,男,1987年生,山东鄄城人,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客家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和消费社会学。在《社会》《青年研究》《人文杂志》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级课题2项,参与***和省部级项目多项。
  • 目录:
    绪论
      一、框架结构
      二、研究方法
        (一)质性研究
        (二)工厂民族志
        (三)资料的收集
      三、消费视域下流动人口的身份表述
        (一)动人口何需工人化
        (二)无产化:农民的工人化的理论困境
        (三)消费实践的个体化:流动人口工人化的现实约束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理论:以消费为核心的解读
      一、马克思消费的社会理论研究动态
      二、商品拜物教式消费的社会理论
      三、马克思消费的社会理论二重性
        (一)消费的有形之物象征意义
        (二)消费中的无形之物――闲暇时间的象征意义
      四、小结
    第二章  从马克思到鲍德里亚:商品消费与符号消费
      一、马克思从商品的视角检视生产社会
      二、鲍德里亚从意义的符号系统解析消费社会
      三、商品的祛魅与社会关系的回归
      四、小结
    第三章  消费主义话语下的主体性重构是何以可能
      一、自我认同的道德背景――不可逃避的框架
      二、多元化的道德根源
      三、强评估(strong evaluation)――道德共识何以达成
      四、结论:道德地形学中的本真性伦理
    第四章  西方消费话语下的主体性转型
      一、西方农民市民化程
        (一)客观社会结构的转型
        (二)主观身份认同的转型
      二、西方社会中个体化的历史
        (一)市民化的个体化
        (二)制度性的个体化
      三、个体性:主体性重构的一个重要维度
      四、小结
    第五章  历史、现实与流动人口的主体转型
      一、中国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历史和现实制约因素
        (动人口市民化的历史制约因素
        (二)多元经济结构现实下的市民化路径
      二、非正规就业:就业形势的新常态
        (一)非正规经济:经济的新常态
        (二)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难题
        (三)非正规就业――市民化道路再探讨
      三、小结
    第六章  家庭、消费主义与主体性重构
      一、流动人口家庭化背景下的代际传递
      二、研究路径与资料获取
      三、家庭关系的庇护
      四、学校教育:认同下的无视
      五、消费主义的生活观念
      六、中产的想象和未来职业规划
      七、小结
    第七章  辛劳中的愉悦:消费主义与主体性重构
      一、生产过程的辛劳主体性
        (一)传统车间管理下的生产主体
        (二)现代流水线上的生产主体
      二、闲暇消费中的愉悦主体性重构
        (一)消费主义的生活空间
        (二)消费主义的生活理念
        (三)追求自我的主体性
      三、小结:破除虚假,重构消遣经济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