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助推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云南曼拉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纪实

科技小院助推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云南曼拉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纪实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主编 ,
2022-06
版次: 1
ISBN: 9787122423214
定价: 5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53页
字数: 132千字
分类: 工程技术
2人买过
  • 多年生稻技术是一项轻简化的稻作生产技术,多年生稻的秧苗是从上一年(季)稻桩地下茎的芽上生长出来,自第二年(季)起,基于越冬和免耕技术,稻谷生产不再需要买种、育秧、犁田耙田、栽秧等生产环节,实现了节本增效、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投入与减轻农田水土流失等多维效益协调发展。本书由长期驻扎科技小院的33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共同编写完成,记录了他们在科技小院期间开展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的内心历程变化与感悟,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向农户、企业、政府部门展现了新时代农科研究生的风采。本书适合有志于深入基层实践的在校青年大学生了解“三农”,也适用于高等教育从业者和研究者了解新形势下的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胡凤益,云岭学者,农艺类本科专业教指委委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等奖),云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云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等。 自1991年起从事水(陆)遗传、育种、资源、生理及栽培研究等专业技术工作。研究重点集中在陆稻新品种选育、多年生稻遗传改良、野生稻有利基因发掘利用、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及应用等4个方面。主持和参加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多项。已先后有8个水(陆)稻及多年生稻品种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在推广应用。5项研究成果分别获的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类)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类)三等奖1项、湖北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二等奖1项。在Science, 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 PNAS, Molecular Plant, BMC-Plant Biology, Journal. Plant Biology, Field Crops Research, Sustainabilit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科技论文。 我与科技小院的故事001 

    做一个有情怀的科研人005 

    我怀念的稻田岁月011 

    微甜的回忆018 

    不下农田不知“稻”021 

    我与多年生稻的故事026 

    初入曼拉,初识多年生水稻031 

    迎着阳光,“哔啵”作响034 

    科技小院—我的,我们的040 

    江山客思满,云水稻田空044 

    科技小院:一场属于学农人的旅程050 

    在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日子,累并快乐着056 

    勤耕读“慧”种稻—在田野中成长060 

    从北方到南方插秧066 

    傣园稻香—我的“上山下乡”之路071 

    稻花香里说丰年078 

    逐梦路上,与稻同行083 

    我与我的科技小院088 

    彩虹总在风雨后092 

    田里的金色晚霞096 

    与多年生稻的“缘”100 

    在生命正芬芳的日子里,有稻作伴105 

    扎根农耕基层,谱写多年生稻新篇章110 

    风吹稻香115 

    承载着美好回忆的科技小院119 

    苦与乐的科研生活123 

    满满“稻路”忆128 

    我与多年生稻的相识、相遇134 

    乡村振兴,科技小院在路上139 

    遇“稻”、知“稻”142 

    不负青春,浓“农”情谊145 

    喜看稻菽千层浪,遍地英雄下夕烟150 

    金黄稻田,在驻守中看见传承的光152
  • 内容简介:
    多年生稻技术是一项轻简化的稻作生产技术,多年生稻的秧苗是从上一年(季)稻桩地下茎的芽上生长出来,自第二年(季)起,基于越冬和免耕技术,稻谷生产不再需要买种、育秧、犁田耙田、栽秧等生产环节,实现了节本增效、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投入与减轻农田水土流失等多维效益协调发展。本书由长期驻扎科技小院的33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共同编写完成,记录了他们在科技小院期间开展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的内心历程变化与感悟,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向农户、企业、政府部门展现了新时代农科研究生的风采。本书适合有志于深入基层实践的在校青年大学生了解“三农”,也适用于高等教育从业者和研究者了解新形势下的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 作者简介:
    胡凤益,云岭学者,农艺类本科专业教指委委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等奖),云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云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等。 自1991年起从事水(陆)遗传、育种、资源、生理及栽培研究等专业技术工作。研究重点集中在陆稻新品种选育、多年生稻遗传改良、野生稻有利基因发掘利用、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及应用等4个方面。主持和参加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多项。已先后有8个水(陆)稻及多年生稻品种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在推广应用。5项研究成果分别获的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类)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类)三等奖1项、湖北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二等奖1项。在Science, 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 PNAS, Molecular Plant, BMC-Plant Biology, Journal. Plant Biology, Field Crops Research, Sustainabilit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科技论文。
  • 目录:
    我与科技小院的故事001 

    做一个有情怀的科研人005 

    我怀念的稻田岁月011 

    微甜的回忆018 

    不下农田不知“稻”021 

    我与多年生稻的故事026 

    初入曼拉,初识多年生水稻031 

    迎着阳光,“哔啵”作响034 

    科技小院—我的,我们的040 

    江山客思满,云水稻田空044 

    科技小院:一场属于学农人的旅程050 

    在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日子,累并快乐着056 

    勤耕读“慧”种稻—在田野中成长060 

    从北方到南方插秧066 

    傣园稻香—我的“上山下乡”之路071 

    稻花香里说丰年078 

    逐梦路上,与稻同行083 

    我与我的科技小院088 

    彩虹总在风雨后092 

    田里的金色晚霞096 

    与多年生稻的“缘”100 

    在生命正芬芳的日子里,有稻作伴105 

    扎根农耕基层,谱写多年生稻新篇章110 

    风吹稻香115 

    承载着美好回忆的科技小院119 

    苦与乐的科研生活123 

    满满“稻路”忆128 

    我与多年生稻的相识、相遇134 

    乡村振兴,科技小院在路上139 

    遇“稻”、知“稻”142 

    不负青春,浓“农”情谊145 

    喜看稻菽千层浪,遍地英雄下夕烟150 

    金黄稻田,在驻守中看见传承的光152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科技小院助推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云南曼拉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纪实
科技外交导论
高飞,罗晖
科技小院助推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云南曼拉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纪实
科技革命的本源:如何培育卓越研究和创新
(美)文卡特希·那拉亚那穆提 (Venkatesh Narayanamurti) (美)杰夫里·颐年·曹(Jeffrey Y. Tsao)著
科技小院助推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云南曼拉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纪实
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眭纪刚
科技小院助推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云南曼拉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纪实
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经理人(教材)
杨晓非 孙启新 汤鹏翔 姜全红 主编 王燕 姜雪 米磊 王京 副主编
科技小院助推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云南曼拉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纪实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理论、法规政策与进路
周贺微
科技小院助推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云南曼拉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纪实
科技她力量:在科学求索中绽芳华
DeepTech深科技
科技小院助推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云南曼拉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纪实
科技·人文大讲坛中的生态课
赵开宇
科技小院助推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云南曼拉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纪实
科技报国:35位科学家的信仰选择
人民日报要闻六版辑室 编著
科技小院助推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云南曼拉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纪实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
陶明
科技小院助推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云南曼拉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纪实
科技税务
樊勇,陈飞
科技小院助推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云南曼拉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纪实
科技前沿课:算力
任初轩 编
科技小院助推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云南曼拉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纪实
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税收激励政策研究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