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征服之后:13—17世纪华北地方社会秩序的变迁

蒙古征服之后:13—17世纪华北地方社会秩序的变迁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3-2
ISBN: 9787573200372
分类: 历史
15人买过
  • 本书聚焦山西,探讨华北社会在13世纪初经历蒙古征服的大变局后,长达400年的社会变迁与文化重构,特别关注宗教组织和信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者在传统史料之外,大量运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民间文献,尤其是碑刻资料,使得数个细致的个案研究成为可能。在讨论宗教势力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宋明之间社会转型的“北方路径”。与众所周知的江南模式(即围绕科举考试和儒家知识精英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不同,在蒙古统治下参与和推动北方社会秩序重构的,是包括全真教和佛教在内的宗教组织。僧道组织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各方面都有重要优势:蒙元政权、蒙古王侯的强力支持,遍布城乡的寺观网络及其控制的大量土地和其他资产,在官府和儒家思想之外建立的意识形态和获得的制度性力量。这一迥然有别的社会景观直到明代科举系统重振以后才逐渐式微。而它在明代山西地区长期、曲折的消亡过程,则折射出蒙古征服华北的长期影响。

    本书视野宏大,行文晓畅,叙述清晰,观点明朗而发人深思。 王锦萍, 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师从邓小南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师从韩森(Valerie Hansen)教授。现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专研宋至明时期北方中国的社会文化史。

    译者简介:

    陆骐,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艺术史博士。现为北京电影学院助理研究员,目前从事辽代美术和器物方面的研究。

    刘云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目前从事宋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海外汉学(侧重宋代)的译介。已译《权力关系:宋代中国的家族、地位与国家》《跨越门闾:宋代福建女性的日常生活》《剑桥中国宋代史》(上卷,合译)、《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宋帝国的危机与维系:信息、领土与人际网络》《宋元社会变迁下的性别与贞节观》等。 致 谢
    自 序
    导 论
    1元好问和金代“功名社会”
    2全真教与1234—1281年战后社会重建
    3佛教僧团、政治权势和亲属关系
    4 僧道、水利组织和乡村社会经济秩序
    5 明代地方主导权的连续与变化
    6 结 语
    附录1:本书使用的未发表碑刻铭文
    附录2:《亮公孝行之碑》与《宣授五台等处释教都总摄妙严善行之碑》录文
    参考文献
    索引
    图表索引
    中文版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山西,探讨华北社会在13世纪初经历蒙古征服的大变局后,长达400年的社会变迁与文化重构,特别关注宗教组织和信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者在传统史料之外,大量运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民间文献,尤其是碑刻资料,使得数个细致的个案研究成为可能。在讨论宗教势力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宋明之间社会转型的“北方路径”。与众所周知的江南模式(即围绕科举考试和儒家知识精英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不同,在蒙古统治下参与和推动北方社会秩序重构的,是包括全真教和佛教在内的宗教组织。僧道组织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各方面都有重要优势:蒙元政权、蒙古王侯的强力支持,遍布城乡的寺观网络及其控制的大量土地和其他资产,在官府和儒家思想之外建立的意识形态和获得的制度性力量。这一迥然有别的社会景观直到明代科举系统重振以后才逐渐式微。而它在明代山西地区长期、曲折的消亡过程,则折射出蒙古征服华北的长期影响。

    本书视野宏大,行文晓畅,叙述清晰,观点明朗而发人深思。
  • 作者简介:
    王锦萍, 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师从邓小南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师从韩森(Valerie Hansen)教授。现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专研宋至明时期北方中国的社会文化史。

    译者简介:

    陆骐,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艺术史博士。现为北京电影学院助理研究员,目前从事辽代美术和器物方面的研究。

    刘云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目前从事宋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海外汉学(侧重宋代)的译介。已译《权力关系:宋代中国的家族、地位与国家》《跨越门闾:宋代福建女性的日常生活》《剑桥中国宋代史》(上卷,合译)、《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宋帝国的危机与维系:信息、领土与人际网络》《宋元社会变迁下的性别与贞节观》等。
  • 目录:
    致 谢
    自 序
    导 论
    1元好问和金代“功名社会”
    2全真教与1234—1281年战后社会重建
    3佛教僧团、政治权势和亲属关系
    4 僧道、水利组织和乡村社会经济秩序
    5 明代地方主导权的连续与变化
    6 结 语
    附录1:本书使用的未发表碑刻铭文
    附录2:《亮公孝行之碑》与《宣授五台等处释教都总摄妙严善行之碑》录文
    参考文献
    索引
    图表索引
    中文版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蒙古征服之后:13—17世纪华北地方社会秩序的变迁
蒙古语讲中国文化(“多语种讲中国”之中国文化系列)
尼亚尼达格·苏布达额尔德尼(蒙古)、黄莹、尼亚尼达格·巴特额尔德尼(蒙古) 著
蒙古征服之后:13—17世纪华北地方社会秩序的变迁
蒙古族传统伦理要义-中国蒙古学专家文库
斯仁 著
蒙古征服之后:13—17世纪华北地方社会秩序的变迁
蒙古族传统美术刺绣
乌力吉 主编
蒙古征服之后:13—17世纪华北地方社会秩序的变迁
蒙古史研究(第十四辑)
乌云毕力格 主编
蒙古征服之后:13—17世纪华北地方社会秩序的变迁
蒙古族治疗骨伤的创新-中国蒙古学专家文库
旺钦扎布 译
蒙古征服之后:13—17世纪华北地方社会秩序的变迁
蒙古文学史学研究-中国蒙古学专家文库
乌日斯嘎拉 著
蒙古征服之后:13—17世纪华北地方社会秩序的变迁
蒙古、安多与死城哈拉浩特
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 著
蒙古征服之后:13—17世纪华北地方社会秩序的变迁
蒙古族音乐史(蒙古文版)
乌兰杰 著;哈斯巴特尔 译
蒙古征服之后:13—17世纪华北地方社会秩序的变迁
蒙古包风俗/记住乡愁留给孩子们的中国民俗文化
赵迪 著;刘魁立、刘托 编
蒙古征服之后:13—17世纪华北地方社会秩序的变迁
蒙古族图案蒙汉双语寓意数字化图典
于津 编;岱钦、都仁仓 译
蒙古征服之后:13—17世纪华北地方社会秩序的变迁
蒙古族服饰文化史考
李莉莎
蒙古征服之后:13—17世纪华北地方社会秩序的变迁
蒙古语人群的分子人类学溯源(分子人类学眼睛就丛书)
韦兰海 李辉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蒙古征服之后:13—17世纪华北地方社会秩序的变迁
走近晋商
王锦萍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