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

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5-09
版次: 1
ISBN: 9787516168998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89页
字数: 212千字
分类: 社会文化
1人买过
  •   经过近百年的文化论争,中国文化终于进入理论建设的阶段。张岱年先生为此提出了文化建设的“综合创新”论,方克立、刘鄂培等学者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其中,刘仲林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创造学结合,提出了由以“仁”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向以“创”为核心的现代文化转化的“创学”理论和方法。赵四学所*的《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分析了张岱年“综合创新”论思想的起源、近代理论研究思想代表、“综合创新”论思想的提出、具体内涵和发展演变,并对“创学”首次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分析,指出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必将进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仁”、“创”为核心的“双核”驱动的新文化建设时代。   赵四学,男,1973年生,籍贯四川省邻水县。本科为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攻读中国哲学,博士研究生研习科技哲学。现任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创造学、逻辑学和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创造学、中华文化综合与创新研究,发表了《论中国文化理论建设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创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五创一体”法探微》《略论周敦颐“孔颜之乐”本质及其现实意义》等多篇文章。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內外的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中国港澳台地区及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路线与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路线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源头活水

    第一节 创之觉醒:罔珠之拾

    一 从“李约瑟难题”谈起

    二 对钱学森之问的反思

    三 中国文化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

    第二节 儒家创生哲学思想

    一 生之谓性:生命乃宇宙的最高本体

    二 生之谓仁:仁德是生命的本质

    三 生仁互通:生命秩序与道德追求合

    第三节 道家生生哲学:忘生以达生的无为思想

    一 生生之不生的厚生哲学

    二 道法自然的人生态度

    三 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追求

    第四节 易传创生哲学:生生之谓《易》

    一 生生之谓《易》

    二 生而又生谓之易

    三 生生不已,重在人能

    第三章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时代传承

    第一节 熊十力生命哲学对《易传》、佛学思想的传承与超越

    一 体用不二

    二 明天化,重人能

    三 熊十力生命哲学的地位

    第二节 方东美融中西一体的“生生创进”哲学

    一 方东美对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吸收

    二 以《周易》“生命始于创生,止于至善”为根基的生生哲学观

    三 方东美以创造为核心的“普遍生命”本体论

    第三节 以中西(士林)哲学融合会通的罗光生命哲学

    一 生命哲学之形上学:儒家“生生”与士林哲学“存有”的会通与融合

    二 动的生命观:生命本体“存有”与“变易”的会通与超越

    三 由天主的创造力向人的创生力飞跃

    四 罗光生命哲学对中国新哲学建设的启发

    第四节 梁漱溟的生生哲学思想

    一 意欲决定一切的宇宙观

    二 直觉到理性的认识论

    三 从理性走向“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

    四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四章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现实基础

    第一节 “综合创新”论思想是中国內因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 西力东侵为“综合创新”论思想创造了外部环境

    二 西学东渐是“综合创新”论思想产生的外部推力

    三 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第二节 中国文化觉醒是“综合创新”论思想产生的內在动力

    一 中国文化由一元向多元化发展是“综合创新”论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

    二 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与困境

    三 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的新挑战与新的历史使命

    第三节 “科玄之争”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发

    一 玄学派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二 科学派思想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科玄之争”的态度

    四 关于科学与玄学之争的反思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影响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土壤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文化建设的贡献

    第五节 中国文化理论建设的模式之争

    一 时代精英对文化变迁的反思

    二 中国文化理论建设模式的探索

    三 近代文化理论建设的现实选择

    四 中国文化发展过程,本质上是综合创新的过程

    第五章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推陈出新

    第一节 以物为本的本体论

    一 “以物为本”对传统哲学“唯气论”的传承与超越

    二 “以物为本”对现代新儒家本体论的批判吸收

    三 “以物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融合

    四 知“本”达“至”

    第二节 生生大化的宇宙观

    一 生生两一

    二 一本多级

    三 大化三级

    第三节 “兼和”之创生追求

    一 “天人本至”:人生之自然

    二 “兼和”:人生之当然

    三 充生以达理: 自然向当然飞跃之途径

    第四节 创生之境界追求:动的天人合

    一 传统天人相分

    二 静的天人合一:心性境界之追求

    三 动的天人合一:实践能动至当然

    四 动静天人合一:内修与外炼的统一

    第五节 “综合创新”论方法启迪:体验、解析、会通

    一 体验、解析、会通三法相结合

    二 体验、解析、会通对创建新理论的启示

    三 张岱年文化建设“三任务”对文化建设的启示

    第六章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时代发展

    第一节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接着讲

    一 由“中、西、马”三流合一到“马魂、中体、西用”

    二 兼和:中国哲学与文化建设的新范式

    第二节 创学是对新文化理论的基本构建

    一 创学的基本内涵

    二 创学的主要根基:传统“道统”思想

    三 创学的灵魂:现代“创造”精神

    第三节 创学的理论具体建构

    一 古道今梦:中华精神第一义探索

    二 中西会通中国创造学:成物与成己的统一

    三 交叉科学:创学时代的新学科

    第四节 新文化建设的接受主体和实践主体是中华民族

    一 弘扬民族主体精神

    二 人民大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

    第五节 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普及一一以中华文化大学堂为例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中华文化普及工作的启示

    二 文化新命与大众觉悟

    三 重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四 学子与平民同学共修

    五 文化大众化关键是人生亲证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 内容简介:
      经过近百年的文化论争,中国文化终于进入理论建设的阶段。张岱年先生为此提出了文化建设的“综合创新”论,方克立、刘鄂培等学者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其中,刘仲林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创造学结合,提出了由以“仁”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向以“创”为核心的现代文化转化的“创学”理论和方法。赵四学所*的《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分析了张岱年“综合创新”论思想的起源、近代理论研究思想代表、“综合创新”论思想的提出、具体内涵和发展演变,并对“创学”首次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分析,指出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必将进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仁”、“创”为核心的“双核”驱动的新文化建设时代。
  • 作者简介:
      赵四学,男,1973年生,籍贯四川省邻水县。本科为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攻读中国哲学,博士研究生研习科技哲学。现任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创造学、逻辑学和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创造学、中华文化综合与创新研究,发表了《论中国文化理论建设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创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五创一体”法探微》《略论周敦颐“孔颜之乐”本质及其现实意义》等多篇文章。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內外的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中国港澳台地区及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路线与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路线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源头活水

    第一节 创之觉醒:罔珠之拾

    一 从“李约瑟难题”谈起

    二 对钱学森之问的反思

    三 中国文化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

    第二节 儒家创生哲学思想

    一 生之谓性:生命乃宇宙的最高本体

    二 生之谓仁:仁德是生命的本质

    三 生仁互通:生命秩序与道德追求合

    第三节 道家生生哲学:忘生以达生的无为思想

    一 生生之不生的厚生哲学

    二 道法自然的人生态度

    三 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追求

    第四节 易传创生哲学:生生之谓《易》

    一 生生之谓《易》

    二 生而又生谓之易

    三 生生不已,重在人能

    第三章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时代传承

    第一节 熊十力生命哲学对《易传》、佛学思想的传承与超越

    一 体用不二

    二 明天化,重人能

    三 熊十力生命哲学的地位

    第二节 方东美融中西一体的“生生创进”哲学

    一 方东美对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吸收

    二 以《周易》“生命始于创生,止于至善”为根基的生生哲学观

    三 方东美以创造为核心的“普遍生命”本体论

    第三节 以中西(士林)哲学融合会通的罗光生命哲学

    一 生命哲学之形上学:儒家“生生”与士林哲学“存有”的会通与融合

    二 动的生命观:生命本体“存有”与“变易”的会通与超越

    三 由天主的创造力向人的创生力飞跃

    四 罗光生命哲学对中国新哲学建设的启发

    第四节 梁漱溟的生生哲学思想

    一 意欲决定一切的宇宙观

    二 直觉到理性的认识论

    三 从理性走向“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

    四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四章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现实基础

    第一节 “综合创新”论思想是中国內因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 西力东侵为“综合创新”论思想创造了外部环境

    二 西学东渐是“综合创新”论思想产生的外部推力

    三 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第二节 中国文化觉醒是“综合创新”论思想产生的內在动力

    一 中国文化由一元向多元化发展是“综合创新”论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

    二 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与困境

    三 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的新挑战与新的历史使命

    第三节 “科玄之争”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发

    一 玄学派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二 科学派思想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科玄之争”的态度

    四 关于科学与玄学之争的反思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影响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土壤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文化建设的贡献

    第五节 中国文化理论建设的模式之争

    一 时代精英对文化变迁的反思

    二 中国文化理论建设模式的探索

    三 近代文化理论建设的现实选择

    四 中国文化发展过程,本质上是综合创新的过程

    第五章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推陈出新

    第一节 以物为本的本体论

    一 “以物为本”对传统哲学“唯气论”的传承与超越

    二 “以物为本”对现代新儒家本体论的批判吸收

    三 “以物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融合

    四 知“本”达“至”

    第二节 生生大化的宇宙观

    一 生生两一

    二 一本多级

    三 大化三级

    第三节 “兼和”之创生追求

    一 “天人本至”:人生之自然

    二 “兼和”:人生之当然

    三 充生以达理: 自然向当然飞跃之途径

    第四节 创生之境界追求:动的天人合

    一 传统天人相分

    二 静的天人合一:心性境界之追求

    三 动的天人合一:实践能动至当然

    四 动静天人合一:内修与外炼的统一

    第五节 “综合创新”论方法启迪:体验、解析、会通

    一 体验、解析、会通三法相结合

    二 体验、解析、会通对创建新理论的启示

    三 张岱年文化建设“三任务”对文化建设的启示

    第六章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时代发展

    第一节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接着讲

    一 由“中、西、马”三流合一到“马魂、中体、西用”

    二 兼和:中国哲学与文化建设的新范式

    第二节 创学是对新文化理论的基本构建

    一 创学的基本内涵

    二 创学的主要根基:传统“道统”思想

    三 创学的灵魂:现代“创造”精神

    第三节 创学的理论具体建构

    一 古道今梦:中华精神第一义探索

    二 中西会通中国创造学:成物与成己的统一

    三 交叉科学:创学时代的新学科

    第四节 新文化建设的接受主体和实践主体是中华民族

    一 弘扬民族主体精神

    二 人民大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

    第五节 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普及一一以中华文化大学堂为例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中华文化普及工作的启示

    二 文化新命与大众觉悟

    三 重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四 学子与平民同学共修

    五 文化大众化关键是人生亲证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
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
张新颖
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
影子母亲:保姆、换工与育儿中的微观政治(薄荷实验)
[美]卡梅隆·林·麦克唐纳 著;杨可 译
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
富马利中国见闻录
[美]富马利
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
石上众生:巴蜀石窟与古代供养人
萧易
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杨素秋
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
经纬度丛书·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谌旭彬
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
城的中国史(许宏新作品 考古大家写小书)
许宏
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
我们为什么会抑郁:哀悼、忧郁与精神分析
达里安·利德
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
被遗忘的大流行:西班牙流感在美国
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著;李玮璐 译
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
疯狂的尿酸
[美]戴维·珀尔马特 著
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
从昨日醒来 : 帕蒂·史密斯的影像日记
[美]帕蒂·史密斯 著;董楠 译
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
阿勒泰的角落
李娟 著;新经典 出品